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我国各地军阀长期处于混战局面。在众多的军阀之中,川军因为一手拿步枪、一手拿烟枪消极内战,被其他军阀讥笑为“双枪兵”。在一系列事变爆发之后,中央军蒋介石与川军刘湘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内战一触即发。但基于统一抗战的共识,蒋刘二人达成了整军抗战的共识,并奠定了国民政府安川抗战的基础。川军经过整军,裁撤了大量老弱,番号也开始和全国接轨。
为了阻止中国团结抗日、和平统一的进程,日军在川康整军会议成功召开之际,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全面抗战爆发后,川军一改往日军阀内战时的作风,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是大非上,川军将士置生死于不顾。刘湘去世前态度坚决地说:“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中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这便是川军抗日救国、以死报国最好的概括。
川军在抗日战争中是怎样的表现呢?比较著名的便是“死字旗”的故事。1937年,四川的一名学生王建堂投笔从戎,组建“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准备出川抗日。年迈的父亲无法亲自送行,便托人带给他一面写有“死”字的旗帜。在中间大大的“死”字右边写着:“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左边则是: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这一面死字旗是当时川人抗战精神的一个缩影,几百要个这样的缩影,组成了川军视死如归的精神。自从热兵器出现后,战场便不再是人多就能取胜的,但川军的装备却差到了极点。比如川军第22集团军,堂堂一个集团军,居然连一门火炮都没有。当然这并不是个例,20军最好的步枪是汉阳造,而这汉阳造还只占了3成,一个排甚至只有一挺轻机枪!22军则还要差,最好的装备只是迫击炮。
抗战期间中央军是中国军队中装备最好的,但仍然和日军保持较大差距,川军在日军面前,几乎就是一支冷兵器的部队。但即便差距悬殊,川军也未曾后退。1937年10月,川军43军26师接替中央军36师驻守大场阵地。面对调集了上千门各类火炮和空中支援的日军,装备落后的26军根本没有获胜的希望。也正是因为这一战必败,所以蒋介石才撤走了自己的中央军,让川军上。
日本兵的个头虽然因为基因问题普遍比中国士兵矮小,但因为训练充分且营养补给较好,拼刺刀时往往能碾压中国士兵。不像抗日神剧里一个人全歼日军小队,真实的战场上往往都是牺牲四名中国士兵才能杀死一个日本兵。当日军冲进川军的战壕时,川军许多士兵也知道拼刺刀必输,索性就拉了手榴弹和日军同归于尽。有着武士道传统的日军,经常会组织敢死队,但是川军让他们知道了什么叫“有死无生”。
川军26师不仅装备差,编制也只有1万人。可就是凭借这1万人,川军以“自损一千、杀敌八百”的方式,硬生生将大场阵地死守了7天7夜!当奉命撤下来时,原来1万人的编制还剩600人!26师的4个团长还剩两个,都不同程度负伤。14个营帐战死13个、连排级的基层军官阵亡超过250人,近乎全部牺牲!在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大是大非上,川军从未负国!
我们今天能够在这炎炎夏日,吹着空调吃着瓜、连着wifi笑哈哈,全都离不开当年一批又一批的抗日将士的前赴后继。没有他们的牺牲,何来我们今日的太平和幸福呢?向川军致敬!向所有抵御外辱而付出一切的烈士和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