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手机、刷视频、集奥特曼卡…对付上瘾性快乐,亲测最有效的办法是这个

2023-06-02     CC爸妈

原标题:玩手机、刷视频、集奥特曼卡…对付上瘾性快乐,亲测最有效的办法是这个

带俩娃参加C爸同学聚会那次,CC席间无聊,跟我说想看会儿手机。

我给了她, 约定好时间,告诉她20分钟后还我。

旁边一位妈妈原本一直沉默,看到后话匣子直接打开:

哇,你们家这么宽松的哦,就直接让她看啦?20分钟能还回来吗?

这要是我们家那个可不行,手机给了他就停不下来,不让他看了就哭,我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果然,社恐老妈子之间的话题,全靠孩子的毛病打开。

01

多巴胺VS内啡肽

我其实很明白她的顾虑。

玩手机这种触手可及的 “低成本”快乐,哪个老母亲听到不得忌惮个三分!

为啥?

太容易上瘾!

动画片看一集就结束?想都别想;玩一会儿游戏就归还,怎么可能?

别说孩子了,就说晚上安顿好娃的你,是不是一刷视频就得俩小时起。

别否认啊, 我们对这种能不用费力就获得快乐的“爽”感,就是很容易产生依赖。

说到原因,大家都不陌生。

我们的大脑中有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

分泌的多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愉悦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巴胺快乐”。

吃到个好吃的,刷到个有趣的视频、玩了会儿刺激的游戏...都会导致多巴胺的分泌,使我们产生快感。

它就像是一种奖赏机制——我得到了,所以愉悦。

可问题在于, 这种“愉悦感”因为得到的太轻易,所以脱敏的很容易。

老维持在一个水平,会觉得越来越无趣,所以就会下意识的去追求更多、更强烈的刺激。

说白了,以前刷5分钟视频就心满意足,但现在不行了。

哪怕你已经困得睁不开眼,但总是觉得不够、还不够、扶我起来,我还能再战...

玩手机如此,其他一些孩子们热衷的活动也是如此,比如 拆盲盒、集卡等。

之前也给大家分享过,闺蜜家一个男娃,沉迷集奥特曼卡无法自拔。

用闺蜜话说“像中邪了”,天天手里摆弄着那些卡片,每次要零花钱都花在这上面。

其实就因为自己想要集到的那张卡(想要得到的那份快乐)怎么也得不到,所以才想着我再试一次,再集一张...

所谓“上瘾”就是这么来的。

那与多巴胺快乐相对应的一种快乐,叫内啡肽快乐。

如果说多巴胺是一种奖赏机制,那么内啡肽,就更像是一种 补偿机制

我经过了努力、付出,这个过程可能比较辛苦,为了缓解这种辛苦,身体就会释放出内啡肽让我们体会到放松、满足、peace&love...

就比如:

你下定决心坚持运动健身,三个月之后,人瘦了,气色也变好了。此刻的你内心那种充实的满足;

孩子每天坚持读英语,几个月不间断,期末考试英语秒杀课代表。此刻的孩子内心那种满满的成就感...

这些就是内啡肽快乐。

不同于多巴胺的暂时性, 内啡肽带来的愉悦感是更强烈和长久的。

而且,内啡肽快乐显然更扎实、更有价值感,更会驱动着人去持续攻克难题,追求进步。

02

不要打压快乐,而是体验多种快乐

有个朋友跟我分享过一件事:

她家女儿到了爱美的年纪,天天晚上在衣柜里倒腾衣服自己搭配,为第二天能美美的上学做准备。

有一次早上,小姑娘穿着个小裙子高高兴兴的跑过来问她:“妈妈,你看好看吗?”

结果她下意识的就回了一句:你就知道臭美!赶紧的吧,都快迟到了!

朋友说,说出那句话的那一刻, 我就看我女儿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就消失了。突然觉得自己有点过分。

听她说完,感触还蛮深的。

有没有觉得, 这届孩子也挺可怜的。

好像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被父母考察投入产出比、计算有多大意义,哪怕只是获取快乐。

我们老说为什么那么多孩子现在都不快乐?

有没有可能就是被我们剥夺了?

所谓的多巴胺快乐,确实是“低级”了一些,是不用付出什么,有些甚至有成瘾的可能,但我们不能一点尝试体验的机会都不给。

我反而觉得,不管是多巴胺还是内啡肽,快乐都是不能被打压的。

在合理范围内,孩子有权利去体验各种不一样的感受,体验更多更丰富的情感。

也只有体验过各种不同层次的快乐,他们才能知道,哪些带给自己的愉悦感是一时的,哪些是长久的,又该如何用不同的态度去面对。

再直观点说,A、B两种不同的东西都在面前摆着,你光一个劲儿的跟孩子说A差B好,不要碰A,你应该得到B。

孩子能听吗?能信吗?

更重要的是,一味的禁止打压,结果不一定按我们预想的方向走, 反而有可能让激发出孩子的逆反心理。

还说那个老例子,CC前一阵迷斗罗大陆的小说。(就跟咱年轻时喜欢追韩剧一样,算是多巴胺了吧~)

如果我明令禁止,坚决不许她看,会怎样?

我想无外乎两种结果。

要么,郁闷一阵子,心情低落,在心里默埋怨我几天,但对小说依然好奇心十足。

要么,更加沉迷,“妈妈不让我看,我半夜偷偷钻被窝里看”,影响休息和学习状态。

所以,在不影响正常课业的情况下,我给了她自由。

任何一种快乐,都不该有罪恶感。

03

既不能打压,又要防沉迷

到底该怎么做?

当然,可以体验,不代表毫无节制的沉溺。

多巴胺本身就带着诱惑人沉迷的属性,如若我们不加以引导,孩子确实容易“深陷其中”。

CC听小说,我会给她制定好规则。

规则之内,她可以自己安排;但超过规则的部分,我也绝不妥协。

至于怎么才平衡自己的欲望与界限,那就是她的课题了。

在此之外,我的一个原则就是: 不要一刀切的拒绝多巴胺,而是更多的体验内啡肽。

当孩子愈发明白其他快乐的好,也就不会一直沉溺其中一种了。

但是内啡肽这种 先苦后甜式的快乐,怎么才能让孩子获得呢?

有两点经验分享给大家。

01、准备放弃前再努力一下下,更容易获得内啡肽。

大家如果长跑过,一定会有一个感受。

就是当你已经跑了很久快要迈不动腿的时候,咬咬牙再坚持一下,突然发现,后面的路程似乎变得比以前轻松了,身体也没有那么累了。

这其实就是内啡肽的功劳。

如果我们利用这一点, 在孩子快要放弃的时候,鼓励他再坚持一下,也就更容易激发内啡肽了。

譬如CC练琴,每天1个小时的时间,对于她来说,确实是有点枯燥、难以坚持的。

每次都是40分钟左右的时候就“极限”了,各种跟我倒苦水,说不想练了。

我就鼓励她说,等这个计时器走完,就不练了。

上次运动会作为班级轮滑代表出席开幕式也是,日常练习难免会想要偷个小懒儿。

我陪她下楼练,她不想滑的时候,我就跟她说:滑到咱们单元门口就不滑了。

就这样, 每次坚持不下去的时候,鼓励她再多努力一点。

这一点的努力,就是一种对内啡肽的刺激。

当孩子发现,我多坚持了一小会儿,就多练会了一首曲子,就滑得更快了一点。这种快乐是无以言表的。

多试几次,也许孩子就自发追求内啡肽了呢。

02、“多巴胺”和“内啡肽”穿插式安排

如果孩子已经有上瘾的趋势,也别先“斩草除根”式的隔断,不如先试试这招。

在多巴胺后适当安排内啡肽,不断重复以至于形成习惯。

比如:

刷了两集的韩剧,好,那接下来督促自己做些育儿笔记;

减脂期嘴馋没忍住撸了5串肉,紧接着带娃玩30分钟体感游戏燃燃脂。

通过这种计划性的、刻意的练习,慢慢就会形成一个习惯。

一边对内啡肽习惯的养成起作用,一边又会逐渐降低对多巴胺的依赖。

这也是我们把孩子从“上瘾”行为中解脱出来的一个方法。

拿手机玩了会儿游戏,那接下来安排拼个乐高、读些科普;

想多听几章小说,好,那咱听完挑战2页数学思维题…

孩子不愿意沉下心来去做一些付出后才有成就的事儿,很多时候不过是习惯问题。

当他习惯了这种节奏,也就不会一直毫无节制的沉迷上瘾性快乐了。

end

总之,孩子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层出不穷的“多巴胺式快乐”的诱惑,今天是短视频、明天是奥特曼卡,后天就可能是网络小说...

我们不可能全部防火墙一样的阻隔。

既然孩子已经遇到,倒不如趁着这种机会,让他们学会正确对待。

就算是抵抗诱惑的能力,也是要从和诱惑相处中来获得,不是吗?

PS:昨天六一,孩子们都放假了吗?

据我所知,身边的小学生集体放假一天,可是,老母亲们不放啊…… ‍‍‍‍‍

于是,孩子们在办公室开启了腾(不是)的一天。

正好CC在跟着练“长高课”,这下有伴了,可是玩疯了!‍‍

下午,DD也六一提前放学了,emmm……

Fine,喧闹美好的一天。

"妈妈,我想玩会儿手机”,帮孩子戒掉手机、短视频,这几个方法起初我也不信

#男子当面砍杀柯基威胁妻子#,后续亮了,全家凑不出一个正常人

这种沟通方式,最容易把娃逼成仇人!大人还觉得没毛病,天天用、事事用…

我们是CC爸妈,家有一双儿女CC&DD。

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

C妈:报社育儿主编,畅销书《家长好脾气,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觉得文章有用,就分享给需要的朋友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6ac1efb8b9b46940796e6021a42e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