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创业成功的领袖,他的背后都一定有一个优秀的团队。近一点的如马云,他的背后是“十八罗汉”;远一点的如汉高祖刘邦,他的背后则是以“汉初三杰”为代表的一大群谋臣武将。当过和尚要过饭的传奇皇帝朱元璋,他的背后也有一大群人才。带兵打仗,他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猛将;运筹帷幄,他有李善长、朱升等谋士。若论朱元璋手下最强的谋士,那就非刘伯温莫属了。
刘伯温在民间的地位很高,甚至盖过了诸葛孔明,一句“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就足以说明一切。甚至连朱元璋本人,在争夺天下期间都尊称他为“老先生”。其实论年纪,刘伯温跟朱元璋的年龄差距也没有太过悬殊,仅仅17岁而已。但刘伯温的才能,让朱元璋多次称赞他是“吾之子房也。”接下来,先来看看刘伯温的大致生平。
刘伯温是浙江青田人,年仅12岁便考中了秀才,也因此被父老乡亲们称为“神童”。刘伯温的阅读速度极快,可以做到七行俱下。传说刘伯温曾在徽州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找到一本《六甲天书》,因此学会了《奇门遁甲》,还掌握了大量的奇门术数之学。这种情节有点类似于武侠小说中,掉下山崖后学得神功的桥段。23岁时刘伯温前往元大都参加会试,轻而易举地考中了进士。
此后刘伯温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他“严而有惠爱”深受地方百姓爱戴。但刘伯温的刚正不阿,也决定了他在混乱的元朝官场混不下去。经历起起落落之后,刘伯温终于辞官隐居了起来,直到50岁那一年被朱元璋礼聘出山,这才开始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先后消灭了劲敌陈友谅、张士诚,并让朱元璋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门户。
陈友谅大军攻陷太平后,兵锋直指朱元璋,来势汹汹。就仿佛当年曹操大军南下,孙权的阵营战和不定。此时朱元璋也在犹豫是战是降,刘伯温告诉他:“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正是由于刘伯温的这句话,朱元璋才有勇气以劣势对抗比自己强大的陈友谅,并成功将其击败。
可以说没有刘伯温,朱元璋要想笑到最后没有那么容易,因此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也没有亏待他,封他为诚意伯,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大明开国之后,刘伯温又帮新生的明朝建立了法制,让国家能够正常运转起来。但出身社会底层的朱元璋,爬上皇位之后,心里的自卑感越来越重,最终对功臣们也不信任了。刘伯温虽然殚精竭虑,却也逃不过朱元璋的猜忌。再加上政敌们煽风点火,朱元璋渐渐对刘伯温动了杀心。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亲自给刘伯温写了“辞退信”,让他回家养老去。但胡惟庸不希望刘伯温这么舒舒服服地退休,参了他一本,把他的“退休金”和“养老金”都整没了。刘伯温多么聪明的一个人,他知道如果自己离开了老朱的视线,说不定哪天就不明不白的死了。于是没了官职在身的他,就赖在京城里不走了,就让老朱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好让他放宽心。
洪武八年(1375年),64岁的刘伯温病倒了。让他没想到的是,马皇后居然派人来给自己送慰问品。更加让他意外的是,堂堂一国之母居然这么“小气”,只给了自己两颗枣子和一个梨子。但意外归意外,刘伯温秒懂了马皇后的意思:早早离去!正当刘伯温准备告老回乡时,胡惟庸带着医生前来探望并给他开了药,刘伯温吃下后没过多久便死在了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