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都不太理解为什么地方政府如此看重GDP增速排名,因为GDP只有增长了,才有就业,老百姓有了收入,才会有消费,而消费又可以进一步拉动投资,才产生良性循环,否则一切都是反作用的。
因此千万不要小瞧GDP增速,哪怕是带有水分,一旦放缓,就意味着经济萧条,这也意味着就业有问题,你的收入增长乏力,购买力也不足。而今天的分析主要是从宏观方面对城市的基本面分析,不涉及对房价的具体预测,因为短期有政策调控,且每个城市市场调整节奏不同,所以会有偏差。
【1】
2018年36城的GDP增速排名出炉,我们来看下哪些城市未来最具有发展潜力,哪些城市下滑比较快。
虽然苏州和无锡也上万亿了,没有做在图上,苏州18597.47亿元,实际增长6.8%,排第7,无锡11438.62亿元!增长7.4%,排12。
重点城市GDP排名(图为实际增速)
第一档是2万亿以上的超大型城市!有5个,北上广深和重庆。当总量进入2万亿以上后,增速普遍都下滑到了6点多,但北京上海超过了3万亿,还有6.6%的增速。
要不是北京强行疏解非首都功能,估计增速还能在往上提一提,但北京的虹吸效应实在是太明显了,大量的资源都聚集在北京,整个北方经济除了北京一枝独秀外,其他城市都黯然失色。
然而,公司可以搬迁,但教育医疗资源是很难带走的,城市的历史政治文化底蕴这种东西也是长年累月的积累而来的,所以对北京未来的发展还是可期的。
而上海作为长三角战略区域一体化的桥头堡,不管如何唱衰人口老龄化程度高,都是长三角年轻人最爱去的城市,所以上海的人才吸引方面的潜力也是可期的。
而深圳这个之前的小渔村,短短几十年发展成这个规模,并且还能保持了7.6%的增速,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深圳的优势在于人口红利大,年轻人多。更重要的是,具有产业优势,IT互联网,高新技术发展势头猛,所以经济增速还比较快,企业给的起高薪,政府也舍得出钱补贴人才,一个留学归国的博士来深圳可以拿到150万的安家费,政府还有人才安居房给你。
四个一线城市中,其实我最看好的还是深圳。广州人口流入也多,在全国算第二,但广州的产业相比深圳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还是弱了点。
【2】
第二档,1万亿到2万亿之间,有10个城市。
苏州排第7,无锡排12。
图表里面,成都、武汉是中西部非常看好的热点核心城市,在人口吸附力,以及产业上都比较有竞争力,比如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武汉的光谷,都有各自的特色产业。而且成都人口流入非常多,目前房价也不算贵,长期来看,未来潜力还很大。
长沙是目前省会城市中,唯一一个GDP上万亿,而房价还停留在一万出头的城市。也是中部城市的价格洼地,因为房价一直都比较低,政府调控非常给力,居民不用为了房子发愁,其他消费比较旺盛,现在新房到处在打折。房子问题解决了也是能吸引人才流动的,所以长沙也是比较看好的城市。
郑州作为河南的CBD,有着交通的天然优势,今年超越佛山率先挤进了万亿俱乐部,河南别的不多,就人口多,去年郑州常住人口突破一千万了,所以长远也是值得看好的。
【3】
第三档,这里只列举了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并非全国所有城市的排名。比如佛山的GDP总量就排在西安之前,但没有列上去。
这里面比较亮眼的是贵阳,其次是西安,福州、合肥。另外太原也算是北方城市里面少有增速还不错的,但毕竟基数太低。
贵阳成功的把大数据产业抢过去了,而且是高精尖行业,形成产业链后,会产生许多高收入岗位,虽然他的体量可能不如很多地级市,但毕竟是贵州的省会,所以还是较为看好。
西安优势在于一些装备制造业,比如汽车,航天航空,电力装备。而西安近两年在抢人方面非常积极,想要发展成西部最大的城市,所以西安也是值得长远看好的城市。
福州由于是省会,现在得到更大的政策倾斜,而且城市体量本身也比厦门大,所以增速比厦门快不足为奇,但厦门是宜居城市,在福建省内来说,对人口和资金的吸附力只会比福州强。
合肥在引进中高端产业上,是值得学习的典范,合肥本身就是家电产业生产的聚集地,
济南和青岛现在的步伐差不多,但青岛毕竟是山东的排头兵,且体量也已上万亿,又是海滨宜居城市,对山东来说还是比济南更看好。
东北三省不看也罢。
【4】
东莞因为临近深圳有人口外溢,产业转移,升级成功,制造业很发达,享受粤港澳的红利,GDP也超过了八千亿。
深圳、广州人口大量增长,也要感谢北京上海的赶人,同为一线城市,是一个档次的,高端人才去不了北京上海,那就只能去广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