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马配速多少合适?

2023-03-06     ASICS亚瑟士

原标题:首马配速多少合适?

对于首次参加马拉松的跑者,比较建议用心率指导配速、而非直接以配速来作为衡量强度的唯一标准。

这主要考虑到几点:

  • 平均配速只体现了最后的结果,并不应该以这个数值来分配体能。同样作为运动强度的衡量数据,心率和功率等则更兼顾跑者身体的实时状况,用它们作为衡量会更为合理些;
  • 绝大多数马拉松赛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平整路段,其中环境变量,如风向、气温变化、坡度、日晒等等,这些都会极大影响配速策略。一场马拉松动辄3-6个小时,在无法完全熟悉赛道的情况下,配速策略在比赛中会有多次微调的情况,这未必是首次参加马拉松的选手所擅长的 ;
  • 当下绝大多数运动手表都配备了心率收集器,心率的数据比较容易获取,也非常适合初/进阶跑者作为参考依据。

接下来详细说下,马拉松初跑者应该如何计划比赛策略、怎样确定各阶段的配速策略、如何用心率和配速设定比赛策略。

初跑者经常忽视的马拉松“赛道陷阱”

马拉松标准距离为42.195公里,不过这个距离依照最短线路原则SPR(the shortest possible route)来测量,除了领先选手外,极少有选手能接近这一距离。如果一场比赛弯道越多、参赛选手越密集、桥梁/隧道越频繁,越是容易出现跑更多路的情况。

所以跑者最终跑下来的里程,普遍会多200-800米。

那42.195公里的马拉松,绝大多数人其实在比赛日会跑42.5~43公里(这里暂不考虑GPS手表记录轨迹的误差)。

全程马拉松对大多初跑者而言动辄4-6个小时,7点30/8点钟比赛开始时也许气温凉爽体感舒适,后半程临近中午,通常温度升高日照强烈,维持既定配速会更快的消耗体能。后半程掉速情况往往远超既定设想;

一场马拉松需要10次左右的饮水补给,降速-拿水补给-重新启动会消耗不少时间

折返赛道的马拉松,坡道或顺风风向既会让你感觉到“天助我也”,又会反过来成为“滑铁卢”。繁华城市赛道热闹的比赛氛围或许是最佳的助燃剂,稍偏远的近郊公路则可能让你提前想放弃……

——以上这些常见“赛道陷阱”,多次参加马拉松的选手都深有体会。所以,简单用42.195公里和目标完赛时间去得出每公里的平均配速,其参考价值非常有局限性。

如何利用心率来确认马拉松比赛配速

先明确一点,不必过于在意运动心率的数值,而是要关注这个心率数值所处的心率区间

心率区间通常分为有氧慢跑心率区间/最佳燃脂区间、马拉松强度心率区间、乳酸阈值区间、无氧耐力区间等等。我们建议以储备心率法来计算得出自己的心率区间:

目标心率区间=(最大心率-静息心率)x 储备心率区间(%)+静息心率

跑马拉松会达到三个心率区间,依次为:

  • 有氧慢跑E心率区间:储备心率59%~74%
  • 马拉松强度M心率区间:储备心率74%~84%
  • 乳酸阈值T心率区间:储备心率84%~88%

比如:跑者A选手最大心率185,静息心率55,那他的储备心率就是130。E强度慢跑心率区间就在131~151之间,M强度马拉松心率区间在152~164之间。

那这位选手比赛中绝大多数以E和M心率区间的强度去跑步,最后有余力加速还可能会达到T强度(短时间)。

——但心率区间划分,更大意义在于定义强度,而非作为比赛的参考值。上述的马拉松心率区间(M配速),虽意思为可以在该配速下维持很长距离的强度,可对初阶跑者来说依然是强度较高的配速,以此强度跑全马,很容易在后半程出现崩盘情况。

所以建议马拉松初跑者:

  • 前25公里:以不超过E区间的强度完成
  • 26公里-39公里:以介于E~M强度之间完成
  • 最后3公里:如有余力,可以小幅提速完成

心率的高低与自身状态、外界环境都有关系。如比赛前一天休息未达预期,自我感觉不太好,就要适当降低比赛中的心率;遇到较高温度或湿度(以体感温度为准),此时跑步的消耗会更大,也需要降低心率。

切记马拉松是场42公里的鏖战,42公里前任何一个距离超过预期的“放飞速度”都可能导致此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具体到赛道不同距离,初阶跑者马拉松比赛策略

出发阶段(0-5公里)

初阶跑者并不需要像精英跑者一样,进行30-40分钟的热身。可以通过比赛前10-15分钟的热身运动,外加比赛开始后前2-3公里作为热身。

所以出发后的几公里,前10-15分钟最主要慢慢将身体“热”起来,心率逐渐提升至比赛状态,再开始整整的巡航。

切记不要在比赛开始后过于兴奋,收不住速度冲出起点,尽量让配速和心率以缓慢提升的“爬坡”形态开启。

将前五公里当成适应-投入比赛、并作为决策今天身体状态的依据,不要过分在意前五公里时间上的得失。

比赛前半段(5-25公里)

如果以心率来恒定,前20公里都应处于E心率区间内。即,25公里内最高心率不要超过自己的马拉松配速心率。很多人会在10-15公里之后迎来身体的一个正向反馈高峰,开始觉得脚步轻盈跑得很愉悦,常常收不住速度开始提速,这可能会导致你过快的消耗糖分,在30公里左右出现撞墙的情况。

此时应尽可能保持住自己目标配速前进,即便身体暗示你可以跑的更快一些。

补给方面,如果前5公里并未进站补水,接下来的5-10公里间最好能小口抿水。并且保证后面每隔5公里至少有一次50-100ml的补水。

如额外需要补充能量胶(以每场比赛3个能量胶为例),15-18公里处可以吃掉第一个胶。有经验的选手通常也会计算好距离,在距离水站几百米时完成食用能量胶,到了水站后再辅以饮料——目前绝大多数能量胶都需约200ml饮用水搭配使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且不会对肠胃有过强的刺激。

比赛中后段(26-38公里)

26-32公里会是很多初阶跑者比较难熬的一段,赛道上会陆续出现开始步行的选手,在心理上也会成为动摇的因素。依然保持匀速的完成,如体感已有明显的疲惫,适当放慢速度,待这种体感缓和,后面的路段也许会慢慢弥补回此前落后的时间。

进入32公里后千万不要急躁,认为只剩下十公里应该提提速,这是很危险的想法。

保持轻松的心态去继续奔跑。

尽量不要让自己停下脚步,善于利用沿途地标,将距离分段化,完成后在心理上给自己一定的鼓励。如果实在体能耗竭不得不跑走结合,可以考虑围绕补给点进行——

马拉松补给点通常每隔2.5公里设置一个,在补给站点前100-200米适当降速,补给点拿到水后每次饮用50ml-150ml的(小口多次饮用),而后再用50-100米慢慢启动,直至恢复目标配速。

这样浪费掉的时间较少,也能较好的完成补给,同时让体能得到恢复。

最后完赛阶段(38公里-终点)

最后5公里,维持每个补给站抿一口水的习惯。

比赛至今,能否完成目标已经很明朗。

此时身体体能会接近耗竭的状态,即便体感良好,身体肌肉也很可能非常的紧张,盲目提速很可能导致抽筋情况,让比赛功亏一篑。需要做的,就是维持住该速度(不必过分紧张10秒左右的掉速,它影响不了太多最终成绩),稳妥的完成比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e67ba38c21ce5fa823bc560385bb8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