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语独食记(七十三)吃一粒好吃的包子怎么那么难?

2019-11-27   吃遍福州马语

马语将不定期的推出独食系列,所谓的独食是指马语一人觅食,觅的食都是马友在账号里推荐的,可能是炖罐,可能是盖浇饭,可能是捞化也可能是牛滑等等,总之,是适合一个人去吃,且还想回头吃的。

众人众口味,每位马友精心推荐的独食可能不适合你也不适合我,马语也仅从个人喜好做个介绍,权作参考。

最近东部食堂的包子火了,可并不是每位市民都可以吃得到,于是很多马友就咨询我,福州哪有好吃的肉包吗?我的答案是曾经岳峰村的晶晶有味和江厝路的杨记包子算好吃,可时间到了今天,岳峰村晶晶有味已经拆迁了,老杨的包子在我知道一些故事后(和包子质量无关)已经觉得不去也罢,那在硕大福州城难道就没有好吃的包子?

包子是全中国人民的普遍性早餐,不论在天涯海角哪个犄角旮旯的乡村城镇,几乎都能找到包子身影,顶多就是馅料的区别,但都统称包子。福州做为几百万人口的省会城市,自然是遍地包子铺,你从来不用为吃不到包子而担心,但总为吃不到心目中的好吃包子而惆怅。

一粒好吃的包子应该啥样?

首先,包子要大,不要小看这个,大小是第一外观,尤其你吃过大包子后再看小包子,心里就会嘀咕,这老板肯定偷工减料,这包子不咋的。包子普遍2.5元起,但还是抵消不了物价上涨,包子老板不能一直涨价,只好在大小上做文章,也情有可原。

其次,面皮要松软。很多包子铺不知道是何原因,包子有一层风干的外皮,抓在手上像一粒面包,像这样的包子是可以砸死人毫无胃口,更多的是包子皮没有发好,硬邦邦,毫无生气。好的包子皮要发的均匀,一口下去,皮有弹性,适当粘牙,充满面香。

最关键的自然是包子馅,一分钱一分货,老杨包子一粒3.5元,好吃就好吃在那比别家贵1元的馅上。现在许多的包子大家都感觉没有原来的好吃,小时候吃包子满口油满手油,吃完那个嘴唇油光发亮几里外都能瞧见,嘴巴里传出诱人的肉香不说都知道你刚刚吃了一个包子,可骄傲啦,可现在的包子,哪有肉香,又有几家可以坚持鲜肉做馅,用冰鲜或者冰冻还算好,就担心用肉摊上剔下来的边角料甚至淋巴肉,一想起这些就觉得不吃也罢。

一粒好吃的包子应该像下图一样,肉馅饱满,肉汁丰富,一口下去见肉,不小心油会淌出流到手掌甚至沾了前襟,这个时候最好要一碗清汤面,然后把肉汁从包子咬口中倒到面里,一举两得;肉馅要有肉味,吃起来要有嚼头,肉丝有粘连,不能是类似泥状不明物质,有肉有油的包子就是好吃包子,可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何包子铺们都难以做到,不理解。

说了这么多,勉强推荐一家,位于东水路的晶晶有味,福州晶晶友味遍地开花,但也是居多摇头,据岳峰村总店老板介绍,这家是亲戚开的,最接近总店味道,我吃过两次,确有。

吃晶晶友味肉包,打包回家自然可以,但再加热就差了许多,要刚刚出笼,正烫着,要几粒大肉包或笋肉包,立马在附近找一家沙县小吃,要一碗清汤面,如上文所述着吃;或者就蹲在路边,这时也顾不了路边行人目光,先吃再说,这包子,过十分钟都差许多滋味。

吃了十家能写一家多不错,现在的小店经营成本非常高,你就甭指望什么高汤什么绿色,味精少放一点就觉得这家很不错了,但哪有那么多家值得写值得推,下次我要去义序,据说那边有锅边店和煎包不错。

入群请加马语微信号:fuzhoumayuzhe,暗号:马友吃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