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语将不定期的推出独食系列,所谓的独食是指马语一人觅食,觅的食都是马友在账号里推荐的,可能是炖罐,可能是盖浇饭,可能是捞化也可能是牛滑等等,总之,是适合一个人去吃,且还想回头吃的。
众人众口味,每位马友精心推荐的独食可能不适合你也不适合我,马语也仅从个人喜好做个介绍,权作参考。
就这么一张照片你能看出是哪家吗?我估计绝大多数人不能,但马友能,当我把这张照片发到朋友圈时候,近百名的马友留言说是依云,也有相同数目的马友怀疑是依云,我仔细放大了照片,确定桌上盘上碗上没有出现“依云”这两个字,那这些马友怎么就能猜得出?只能说马友真吃货。
依云煎包店
很早就听人说起上街有家煎包店叫“依云”,生意爆好,每天只有上午才有,中午收摊,尤其素菜煎包如何如何之美味,说的我是口水大动就想一探究竟。我最近住在金山,照理说金山与上街就一江之隔,想吃依云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但就这么难,就吃不上,原因很简单,让人恐惧的堵车。
说起洪塘大桥,上街人民绝对是大大的苦水要吐,但在刚刚通车的时候,那可是政府为民办的一件大好事。当年我恰好来福州读大学,农学院沙滩和金山寺是我们这些学生必去的景点,洪塘大桥经常是我们合影留言的背景,和解放大桥和万寿桥相比,洪塘大桥多了几个拱,在那个年代颇具现代感,我们骑自行车去上街游玩,一片田园风光,通往每个村的路口都有一个巨大牌坊,到处都是菜地水塘和农田和现在遍布的居民小区有着天壤之别,那时候洪塘大桥是上街人民进城的必经之路,无数的卖菜农民在清晨三四点就骑着自行车把新鲜蔬菜送到福州城区千家万户。
时间过去了二十多年,上街已经完全变样,成了福州的卫星城,人口也不知道翻了多少翻,虽然有橘园洲大桥缓解,但绝大多数上街人还是通过洪塘大桥进城,在我印象中,双车道的洪塘大桥就没有不堵过,尤其几乎年年在修桥更是加剧堵车现状,去吃煎包虽美好,堵在桥上想起来就兴趣全无。
一日清晨,丫头和遥遥都在上海,我独自在家,才五点,洛小瓜和洛二饼就在客厅乒乒乓乓大打出手,当战场转移到我的床上,我再也睡不着了,起床喂粮做铲屎官,打发完两活宝我也清醒了,一看时间才六点,干脆去单位吃早饭。
洗漱出门,经空军医院洪山桥隧道上三环到新店是我上班路线,当过隧道时候,我发现前面空无一车,洪塘大桥畅通无阻,去吃煎包这四个字一下子浮现,打方向加油门,仅仅两分钟就过了洪塘大桥到了上街。
上街我是陌生的,百度地图导航“依云煎包店”,清晨大街已经很热闹,这一带居住多为当年村民,还保持着早睡早起习惯,路边可以随便停车,很幸福。
到店才不到六点半,已经很多人在门口吃东西了,既有老人也有许多上补习班的孩子,煎包是每个人必点的。
清一色的大妈,如果你在乎环境卫生的话,这家奉劝你别来,这就是老店的缺点所在也是魅力所在。
煎包
煎包现包现煎,分荤素两种。
先说素的,里面有包菜豆芽香葱等,确实好吃,内容满满,只是爱吃荤的我总想这里要是加点虾皮会不会更好。
荤的就大爱了,肉馅就是一个肉丸子,肯定用的是酱油膏,传统的鱼丸馅味道,和福州市面加了许多香葱或者其他配菜的煎包完全不同。煎包的肉汁多,因为生意好,你所吃的每一粒几乎都是刚刚从煎锅里铲出的,极烫,咬开一个小口,往里吹气,口水被香气引得直流,心想可以了吧,一口下去,烫死你大爷了。
拌面
依云的煎包没的说,拌面更精彩,许多人说这是福州最好的拌面,我基本同意这种说法,是传统拌面,用的是葱油。吃起来清新,猪油花生酱虽然也好吃,但一大碗下去,往往齁住,气的半死。
扁肉
扁肉也是传统的,虾油味精,扁肉皮为主,加点香醋,可以再添一碗清汤。
这种店也就在上街这种老城区才能生存,估计是自己的店面也不要什么租金,干活的都是七大姑八大姨,要是把它忽悠进城,肯定没那味,我们有的吃就好,虽然远了一点,堵了一点,我要等洪塘大桥拓宽工程完毕后再去。
聚
入群请加马语微信号:fuzhoumayuzhe,暗号:马友吃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