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DD出疹子,实在顾不过来,就把CC“寄存”在姥姥家几天,前线发来了“ 战报”——CC 被欺负了!
视频电话里, 在CC委屈 巴巴地形象再现,和姥姥友情助演后,我了解了前因后果:
CC姥姥带着CC和CC新交的好友洋洋一起去家附近的小公园涂画雕像。
洋洋比较好动,在那一会儿就坐不住了。
洋洋妈妈为了让孩子能够画完,忍不住夸CC: “CC画的米奇都要画完啦!洋洋赶紧追上她!”
CC听到自己被夸,也忍不住得瑟,画得更快了。
结果,洋洋小姑娘不乐意了,哼了一声,把CC涂色的颜料盘全撒在了桌子上,小米奇也被弄脏了。
CC生气推搡了下洋洋(当然,这个情节被此时委屈的CC主动略过了)。
洋洋也不甘示弱,俩人互相争执了起来。
最后,洋洋被妈妈训斥着带走了。
CC哭着说: “她就是因为我比她画得快,我再也不和洋洋做朋友了。”
后来,洋洋妈妈也找我聊天:“为啥我家孩子这么小心眼儿呢?”
洋洋为啥要弄脏CC的雕像画呢,显而易见,因为妈妈夸了别人好, 洋洋吃醋了,这也是嫉妒心在作祟。
好多人,一听[嫉妒心]都觉得是个贬义词,其实并不是。
孩子有嫉妒心是正常现象,它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和情绪表现,洋洋并不是个例。
还记得《想想办法吧!爸爸》中,戚薇的女儿小lucky也打翻过醋坛子。
几个孩子一起吃饭,小lucky的爸爸不经意间夸赞黄英的女儿小九,自己会吃饭。
结果lucky立马就翻白眼吃醋了,赶紧表示并证明自己也可以一个人吃饭的,直到得到众人夸赞才肯罢休。
这白眼翻的简直是戚薇的复制粘贴版。
据墨西哥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宝宝最早在3个月时,就会表现出[吃醋]的行为, 这是嫉妒心的最初萌芽。
就像妈妈抱其他孩子 DD会哭一样,他害怕妈妈和其他小朋友产生情感链接, 从而觉得自己不是最重要的人。
当孩子渐渐长到2岁以后,有了自我意识“你”、“我”、“他”这样的概念后,也就有了竞争意识, 爱跟别人比较,对别人的评价更为敏感。
所以说,孩子的嫉妒心,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和情绪的表现。
不过,嫉妒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引导得当,看到的是跟别人的差距,从而产生动力;
如果不正确引导,很容易嫉妒成性,甚至作出伤害自己或别人的行为。
就在刚刚结束的高考, 平顶山一中一名女生,在离考试还有十几分钟结束时,突然起身,抓过后桌的答题卡就撕,两名监考老师迅速控制她时,女生还挣扎着又恶狠狠的撕掉一张答题卡,直到她撕第三张时,又过来一位监考老师,才制止住了她的疯狂举动。
而她对自己疯狂行为所付出的代价,就是被取消全科成绩。
不想孩子成为柠檬精,我们该如何引导呢?
1、不主动拿孩子与其他人比较,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长处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孩子的问题,总是去分析孩子,但其实大部分的问题都可能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
说白了也就是,小孩开始知道啥叫“ 比”, 空白的他们咋懂这个?还不是大人流露出来才懂的。
就拿洋洋来说吧,可能洋洋的爆发点就是因为洋洋妈妈本身无意的一句话: “你看CC画的米奇都要画完了。”
虽然是为了激励洋洋,却在无形中引导着孩子去跟别人“ 比较”, 让洋洋被动处于“比较”的环境中。
而CC也同样接收到了这个信息——我比她画得快。
所以,少主动拿孩子跟别人去比较。
如果被比较了,应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长处。
我在安抚CC的时候除了告诉CC“你今天画得很认真,真的很棒呢!”
还告诉她:“你跟洋洋画画是为了比赛吗?一定不是吧,是为了开心完成作品对不对?那快慢有什么重要的呢? 这样被比较,洋洋肯定也不开心呀。”
(帮CC打消了比较、骄傲的念头,还缓解了两个人的矛盾,也让CC学着对他人有同理心和原谅。)
如果当时,我在的话,我会对洋洋说:“虽然,刚刚妈妈夸CC画得好,画得快,可是你也有厉害的地方啊,你这里配色比较美、这个边界涂得超整齐!”
(帮洋洋把对别人身上的关注点,转移到自己的优点上面来,发现自己的长处。)
因为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在跟别人比较的时候,目光都是主要放在对方身上的—— 看到的是别人比自己好的方面,从而忽略了自己的优点。
这也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而那种低人一等的感觉更能刺激孩子的嫉妒心。
可毕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没有人样样都好,所以 鼓励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帮她找到为自己骄傲的资本。
这才是让孩子的心理强大到 立于不败之地的终极武器。
否则, 看不见自己的好,就会见不得别人好。
因为嫉妒者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折磨他的不仅是自己本身的失败和挫折,还有别人的成功。
2、不要“区别对待”,夸别人也要照顾自家孩子的感受
在这个人情社会里,对于别人家的孩子,我们总是忍不住表示出格外的热情和友好,有时候甚至无意中拉自己娃下水—— “ 这孩子可真乖呀,不像我们家这个,皮得很!”
有人管这种彩虹屁叫做“虚假的热情”,为什么虚假?
因为明明孩子都是自己家的好啊。
我们当然知道,哪怕别人家的孩子再好,自己最喜欢的还是自家的啊~
但是孩子并没有这种思考高度,他觉得眼下你的行为, 就代表着你的选择,你就是更喜欢别人家的孩子一些。
所以,请你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意”。
《妈妈是超人》里,霍思燕儿子因为妈妈对朋友的孩子太过热情,而闷闷不乐,上演了一次大型吃醋现场。
妈妈专心喂弟弟(朋友家的孩子)吃饭,嗯哼感觉到被忽视,为了刷存在感,一会儿说去端饭一会儿说去弄点玩具,来吸引妈妈的注意力。
未果后,直接爬上椅子搂着妈妈撒娇:“妈妈,妈妈,我和你说句话……”
为了讨妈妈欢心,嗯哼给妈妈献上自制的“礼物”;
看着妈妈和“弟弟”亲密的互动,嗯哼屁颠屁颠跑过去破坏,阻止妈妈和“弟弟”玩。
临别时,妈妈抱着弟弟举高高,嗯哼心情到了冰点。
好在,后来霍思燕发现了嗯哼的不对劲,抱着嗯哼说: “这是对客人应有的礼貌,而且弟弟太像小时候的你了,妈妈是因为爱你,所以格外喜欢。”
可以说是高情商处理娃嫉妒的课代表了:
赤裸裸地表白了自己对儿子的爱;
减少了嗯哼对他人的排斥,甚至还拉进了关系(弟弟太像小时候的你)。
所以这场大型吃醋现场以嗯哼的 “妈妈,我懂了,妈妈我爱你”结束。
很多时候,孩子嫉妒就是为了求关注,怕失去爱。
所以父母在对别的孩子友好的时候应该把握好分寸,不能因为把其他人放在第一位时,而忽略到孩子。
对别人友好时,也别忘了关注自己的孩子,回应他的诉求,照顾他的情绪。
一定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不管别人家的娃再怎么优秀, 你最爱的孩子,永远是他。
3、让孩子把嫉妒心变成进步的动力
很多人说,现在的娃太脆弱,连夸一下别人家的孩子都听不得。
不想让孩子变成玻璃心,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 把嫉妒心理以正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之成为孩子向上、进步的动力。
提到这儿就又不得不说说成长型思维了。(老朋友听出茧子没,哈哈)
简而言之,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脑回路是酱婶滴:
- 我不是失败了——我只是还未成功。
- 我不是不如他——我只是暂时还没做到他那么好。
CC上网课期间,老师们都是在群里和家长沟通交流,同时也会课堂反馈,每节课都会表扬几个表现好的小朋友。
有段时间,CC可积极了,一下课就问:“ 妈妈,群里有没有我的名字?”,有几次没有,CC就会很沮丧。
“老师总是表扬美美(CC的好朋友),不表扬我!”
我告诉CC:“ 那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表扬美美吗?”
CC:“ 因为美美每次加减法都能做对。”
我:“那你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努力,勤加练习,再认真点也能跟美美一样好呢!”
为了得到满分的表扬,CC算算数题的时候格外认真了。
都对了得到表扬超开心,没有得到,CC也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明白想要表扬,只有自己努力,争取下次拿到。
C妈是不建议把孩子养成经不起考验的温室花朵的,因为别人会比,孩子自己也会比。
有对比,就会有“嫉妒”。
“嫉妒”不是洪水猛兽,没必要一棍子打死,用好了,它就会是驱动孩子主动进步的最大力量。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新时代、新父母、新理念,育儿需要鸡汤,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婴幼儿养育、疾病、心理知识。原创公众号:CC爸妈(cc-bama)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hKPOnMBnkjnB-0zUCo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