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今天期末考试,开始我还忿忿不平,咋选大过节的考试呢?
后来C爸说,大概是趁着父母放假在家,方便监考吧……
你家孩子,期末考了吗?
这两天刷到一个短视频,一个小男孩因为考了99分崩溃大哭。
为什么考了99分还哭呢?
原因是,当他雀跃地将自己考了99分的消息告诉父母,期待父母的夸奖时,父母第一件事却是挑剔:
- 那1分哪扣的啊?
- 是不是你粗心大意啊?
短视频中的孩子极力哭诉:
你们从来没有在意过我考的有多好!
抱着满心期盼,最终迎来的却是一盆凉透心的冷水。
之前有多欢欣雀跃,下一秒就有多憋屈。
01
为什么父母总是喜欢挑剔?
其实,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父母总是对孩子比较挑剔。
无非就是怕孩子骄傲,想让孩子知道不足,不想当面夸等等;无非就是希望孩子可以用高要求去对待自己的学习、言行举止等等。
一直以来,“挑毛病”是很多父母眼中让人变好的最直接的方式。
学习:“手型塌了”、“笔拿错了”、“颜色弄桌子上了”、“房子画歪了”
生活:“芒果都弄衣服上了”、“别挑三拣四赶紧吃”;“玩具又弄的满屋子都是”;“你又看(电视)起来没完没了是吧?”
社交:“别人跟你打招呼怎么不理?”、“你那么多饼干为什么不分给小朋友一个?”、“别人不爱带你下回别上赶着”。
父母以为自己只是指出孩子的问题,但孩子在被挑剔时往往会感觉到自己整个人都被否定、被嫌弃了。
每一次孩子做不到,我们就会 挑剔地把这个做不到“留下”,然后把它放大,成为日后批评他的有力证据。
仔细想想我们的这个行为,其实是在不断的搜集证据去证明孩子是做不到的。
如果一个孩子常常被你证明做不到,长次以往,这个孩子会出现什么现象?
一定是自暴自弃,自己都不相信自己。
更可怕的是,挑剔型的父母,都会打着“我还不是为你好”的幌子。
但事实上, 挑剔的本质并不是爱,而是父母自己内心深处那个不曾被理解、被接纳的自己。
因为自己的成长中习惯了被挑剔,没有体会过欣赏的力量。
所以,现在成为父母,希望孩子好的方式,也习惯于盯孩子的缺点、不对、不好的地方。
02
越挑剔,孩子越差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经错过一个实验:
要求参与者可以在脑海中想象任何东西,除了一头白色的熊。
结果参与着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很快就在脑海中出现了一只白熊。
这就是著名的“反弹实验”,它告诉我们,很多时候,你越不想要让孩子做的事情,越会占据孩子的思想。
这是因为,我们的挑[错],相当于把[错]反复呈现在孩子的脑海中。
当你纠正的念头越来越强烈,孩子感受到的是更强烈的反差回响。
哪怕孩子主观上不想犯错,但因为总担心出错而时刻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越紧张、害怕,就越焦虑,也就越容易出i错。
不仅如此, 总是对孩子过于严苛、挑剔,还可能会限制孩子的智力发育。
蒙特利尔大学曾开展研究发现:
苛刻的养育方式”会导致孩子大脑结构的改变。让很多本该是孩子通过自身智力解决的事情,转变成了情绪问题。
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叫新皮层,在大脑偏上部分,主要负责计划决策、理智思考、控制情绪等,可以理解为理智脑。
第二部分叫杏仁核(边缘系统),负责管理我们的情绪,比如,愤怒、恐惧等,可以理解为情绪脑。
第三部分是爬行脑,负责本能的攻击或自我保护,可以看作本能脑。
当孩子情绪平稳、心情不错的时候,他的理智脑启动得频繁且迅速,这是孩子智力思考的过程。
比如一个正在剥芒果、弹琴、写作业的孩子。
但当我们忍不住进行“挑错儿”时:
- 阅读录视频时,你能不能站直些;
- 学琴时,你这个指法不对,重来;
- 做作业时,你这字写得不工整,擦了。
情绪脑被启动,孩子开始变得烦躁、焦虑、害怕,而此时的理智脑则被限制,反应越来越慢。
当家长开始发火、吼叫:
- 怎么回事,说了多少遍了,还错!
- 我看你就是脑子没在这儿。
这下完了,暴风雨来了,孩子自保的本能脑直接启动,最上层的理智脑则几乎停止运转,孩子的大脑整个呆住了,全是恐惧、害怕和冲动在起作用。
他不会再思考,而是本能的想要攻击:要么跟父母顶嘴、吼叫,要么本能的自我保护,屏蔽掉父母的攻击。
把本该用大量时间来开展的智力活动,都花在了解决焦虑、害怕、担心、忐忑等情绪上了。
在这个过程中,情绪脑一直活跃,而理智脑却在睡觉。
而且,当孩子的哪层大脑被启动的越多,他的哪层大脑就会越来越容易被启动,而另外的区域就会被限制发展。
所以,你的挑剔其实不会有任何一点正向作用,反而会让孩子越来越“差”。
03
不挑剔,面对孩子问题该怎么办?
当然,并不是说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我们就不能指出来。
而是要讲究方式方法。
如何做呢?
1、用过程代替结果
孩子的问题,重要的不是[挑]出来,而是引导孩子应该怎么去做。
但太多的父母却把挑错当成了纠错的方式,把问题和孩子划等号:
- 你这怎么又错了
- 玩完玩具,你就不会收起来?
直接针对孩子行为结果的反馈,相当于不断地告诉孩子“你不行、你不对”, 最糟糕的结果就是让孩子形成固定的思维定式,认为“我不行”。
遇到问题,那就不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只会觉得“我本来就不会,所以做不好”的恶性循环。
所以请注意自己的想法和表述。
实事求是地把问题描述出来:
- 我看刚刚你做的试卷,其他的都对了,就是算术题错了几道,这是怎么回事呢?
- 地上到处都是玩具,我想要把它们收起来了。
然后再明确地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
- 这几道题需不需要我陪你一起再算一下?
- 玩具不要直接堆在一起,每个玩具都想要回自己的家。
如果屡教不改,那只有一个原因,要么说明他始终没有找到改错的方法,要么是TA只顾着和你对峙,根本心思就没在问题上。
而这些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2、善于用正面导向
小孩子本身就处于一个又弱还又迷之自信的阶段。很多时候他们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所以犯错、失败后,本身的挫败感就很强,也失望,甚至是恼怒。
本来就需要运用大量的心理能量去对抗挫败感,内心烦躁不安,这个时候如果你还在旁边一直“挑错”,那结果不言而喻。
就想想你心烦气躁时,队友在旁不停补刀的时候,你就多少能理解了。
所以啊,多看见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用正面反馈去引导孩子进步。
- 哇,你刚刚弹得很流畅啊,手形也不错,如果手型在保持时间长一点就更好啦;
- 这几个字写的真的是太整齐了。
当我们的注意点不再是“挑错”,而是只负责挖掘孩子进步的地方,你会发现孩子反而对事情更积极,更有热情,做起来也更快乐了。
3、不做也比做错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放弃挑剔,眼不见为净。
如果你实在做不到前两点,反而当看见孩子的不足或错误时,嘴比脑子快,那对你和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离远点,别看。
在最初的几年,我和CC也因为学习和练琴,鸡飞狗跳过。
但后来我们做好了约定,无论是网课、写作业、练琴等她自己做的时候,我们都不能打扰,哪怕错的离谱,除非她主动求助,不然不要去打断她。
她做完了会给我们专门的指导时间,我们再集中解决她遇到的问题。
而现在,不被管的CC反而更加积极,也更加快乐了。
没有人喜欢一直被人指点或挑错,如果我们只能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和不足,缺少欣赏和包容的能力,那么孩子也只会关注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更容易自卑。
更何况,有些错误,其实不挑出来也无伤大雅。
心理学家约翰·霍特在《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中指出:我们应当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纠正错误,让他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出能力和自信。
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哪怕是成年人也都是在不断的试错中积累经验呀。。
完成永远比完美更重要。
成长本身就是孩子自己的课题,多给他们一些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在没有压力和监督的情况自己试错和探索吧。
我们视频号开通啦,只想看“浓缩精华”的,来找我们玩吧!
魔幻2022终于结束了!做父母必然经历的3个层次,快看看今年你在哪一层
有这3种迹象,说明你正在养育一个自卑的孩子,再不改变就来不及了
考“倒数第二”跟妈妈炫耀VS没考好把妈妈勒死,你的养育态度藏着孩子的世界观
我们是CC爸妈,家有一双儿女CC&DD。
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主治医生;
C妈:报社育儿主编,畅销书《家长好脾气,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公益普及婴幼儿养育、疾病、心理知识。公众号:CC爸妈(cc-bama)
觉得文章有用,就分享给需要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