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选择跑鞋会过分在意跑鞋的重量吗?

2023-06-05     ASICS亚瑟士

原标题:你选择跑鞋会过分在意跑鞋的重量吗?

术业有专攻,对定位专业跑步的跑鞋而言也是如此。

我们分别选择几双针对不同定位的跑鞋鞋款,看看它们在重量上有哪些区别,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又是哪些。

专业路跑鞋一般有这几大分类:

慢跑鞋

按跑者的足型,又会分为稳定支撑型(针对内旋/外翻/扁平足型,在中底内侧会有额外的支撑结构设计)和缓震保护型(针对外旋/内翻/高足弓,中底往往有更柔软的缓冲)。多数正常足型的可以依自己脚感去选择稳定支撑型or缓震保护型慢跑鞋,存在较为明显的内外翻情况,则需留意跑鞋类型,一定不能选错。

同一种足型的慢跑鞋中,也会依据其配置性能和预算,有不同价位的选择(即很多跑者口中的跑鞋矩阵)。

功能方面,慢跑鞋兼顾性能和保护,是适合绝大多数跑步爱好者的跑鞋,其也承担了绝大多数时候的跑步任务(以目标为马拉松的跑者为例,其日常训练中有氧慢跑的比例也会达到至少70%,这些慢跑就可以穿着慢跑鞋完成)。

另外即便是职业选手,其在训练中也会较长时间穿着慢跑鞋进行,在脚感和综合性能方面,慢跑鞋提供的感受都是所有跑鞋中最舒适的,属于全能选手。

训练鞋

针对有一定跑步基础和能力的跑者,在日常规律的跑步训练中穿着用鞋。以亚瑟士为例,跑步训练型和速度提升型跑鞋都属于训练鞋的范畴。

如果说慢跑鞋主打的是全能舒适——不光是跑步,很多人在日常出行/运动健身时也都很青睐慢跑鞋——那么训练鞋则会更专注于跑步本身,设计上去繁从简,为不同类型的跑步训练量身打造。“术业有专攻”在训练鞋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比如偏强度/速度的跑步训练,对中底的回弹性能要求很高,需提供跑者稳定且有力的路面回馈,整双鞋的用料也会做得相对轻薄,尽可能减少重量带来的累赘感。

所以训练鞋会适合对跑步需求、对自己跑步能力都有一定了解的跑者,为他们在严肃的跑步训练中提供支持。

竞速鞋

竞速鞋在所有跑步中出现的频次未必很高,不过它们却是最可能见证跑者们个人光辉时刻的伙伴。顾名思义定位竞速使用,除了比赛外也适用于高强度训练。帮助跑者尽可能发挥出速度实力是竞速鞋的使命,因此竞速鞋上普遍使用了最高性能的材料,来兑现不同水准跑者的运动能力。

最近几年长距离路跑(马拉松等)言必称“碳板跑鞋”,其中的绝大多数就是顶级竞速鞋。新型材料外加改进的中底结构,配合碳纤维材质的板材,让跑步有了明显的效率提升。

根据不同的距离、不同水准的跑者,竞速跑鞋同样有细分。以亚瑟士为例,根据精英选手不同的跑步风格,细分出了步频型和步幅型选手,metaspeed+系列的几双顶级竞速鞋使用了完全相同的材料,不过在中底厚度/碳板位置/前后掌落差等几个方面做了区分,这样能力很强的精英选手依然可以根据自己特点来选择最适合的那双。

竞速鞋中的顶级鞋款自然为了选手创造成绩而打造,同样也存在相对“亲民”的款式,它们对配速和身体力量的要求更低些,也会适合更大受众的跑步爱好者。

全能且舒适的慢跑鞋、需求明确的训练鞋、跑动效率至上的竞速鞋,我们分别选三双来看看它们的配置和重量表现——

缓震保护型跑鞋GEL-NIMBUS 25、速度提升型训练跑鞋SUPERBLAST、竞速型跑鞋METASPEED SKY+,同为42.5/US 9/270mm尺码的三双鞋,重量分别292g、239g和205g,差别明显。

专业路跑鞋的几大主要构成部分,鞋面,中底和大底。

鞋面在整双鞋重量中的占比虽然不高,不过不同面料、编织工艺及用量还是让鞋面的重量差异很大。

慢跑鞋的鞋面最为照顾脚感,使用了较多的面料以起到足够的包裹和支撑,舒适度也是所有跑鞋中最高的。比如NIMBUS 25就使用了针织鞋舌+贴合感鞋领结构;

训练鞋和竞速鞋的鞋面就会追求更加的轻薄感,降低重量负荷,单层工程网面鞋面较为常见。用到顶级竞速鞋上,又会使用性能更出色的编织面料(更好的包裹和透气性同时,有着更轻的重量)。

SUPERBLAST的工程网面重量很轻,另外设计上又使用了不对称的结构,外加鞋舌护翼,来实现即便是轻薄的鞋面同样有很好的贴合锁定脚背效果,同时又不会让双脚感受到压迫。

METASPEED SKY+的动态包裹鞋面,提供了必要的支撑性,实现超群的透气+包裹同时,它也是当下亚瑟士鞋面中最轻的;

中底材料的体积和密度直接决定了跑鞋的重量,它也是一双鞋中重量占比最高的部分。

近几年中底的材料进化,包括中底设计理念的改变,让越来越多的跑鞋都有了“厚底跑鞋”之实,与过去同类型跑鞋相比,中底普遍加厚了10mm左右。但跑鞋的总体重量却下降了不少,终其原因就是材料密度的降低,缓冲和回弹之外,中底材料的耐久度和稳定性是另两个常被忽视的性能,然而这一切都建立在较低的密度上,这才让厚底成为可能。

GEL-NIMBUS 25离地高度33.5mm-41.5mm,SUPERBLAST离地高度37.5mm-45.5mm,METASPEED SKY+离地高度34mm-39mm

GEL-NIMBUS 25整个中底都使用了FF BLAST PLUS,SUPERBLAST是FF BLAST TURBO(上层)+FF BLAST PLUS (下层),METASPEED SKY+是全掌的FF BLAST TURBO。此前我们在按我的节奏跑:亚瑟士FF BLAST中底科技家族介绍 中介绍过,对比最初的FF BLAST,FF BLAST PLUS的缓震性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同时又降低重量。

而FF BLAST TURBO追求为速度发挥出所有潜力,且做到长时间稳定持续的输出,是亚瑟士迄今为止轻量回弹+强大推进的翘楚。它澎湃脚感则体现在回弹性能上,也是整个BLAST中底家族回弹性最好的一双,单位体积的重量也最为轻盈。

对慢跑鞋和竞速鞋来说,大底的设计区别很大。慢跑鞋因为要考虑到更长里程的使用,大底面积和厚度都会更高些;而对竞速鞋,大底即便重量并不大,也是“减重”的关键部位,且竞速鞋对大底的耐久性并没有那么高的要求,所以慢跑鞋和竞速鞋的大底,也是双方设计差异很大的部位。

这里我们以METASPEED SKY和METASPEED SKY+为例,作为顶级竞速鞋的前后两代,METASPEED SKY+的大底做了些许改变(外底面积更小,橡胶镂空更大),也进一步降低了重量——所以更大的中底(增加了4%的体积),METASPEED SKY+的重量仅比上一代SKY多了5g。大底对此也贡献不少。

最后,回到“术业有专攻”这一点,

慢跑鞋的穿着对象和应用场景,多为有氧慢跑,轻量的跑鞋自然会有更轻盈的脚感,但些许重量的变化未必那么明显。中底性能、跑鞋的保护和支撑远比重量更为重要,大底结构等也会直接决定落地的感受(是“轻”还是“重”)——所以在选购时,重量会是锦上添花的加分项,但重要程度一定排在跑鞋本身的诸多细项性能之后;

竞速鞋以跑动效率为第一要务,穿着进行比赛或速度训练,对有一定能力的跑者或精英选手而言,降低每一克的重量都会转变为配速上的优势,因而我们看到越是定位顶级竞速的鞋款,越是尽量在重量上苛求完美,所呈现出来的也是实现当下最强性能同时,做到的重量极致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990f192b21feeb5bc528a9cf7243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