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马拉松爱好者与专业马拉松选手有哪些差距?

2022-05-31     ASICS亚瑟士

原标题:资深马拉松爱好者与专业马拉松选手有哪些差距?

尽管目前确实有越来越多的马拉松爱好者努力像职业选手一样去训练和生活,但就训练的投入而言,爱好者依然和专业选手存在巨大的差距。

其中很明显体现就在每周/每月跑量上。

川内优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19年之前,川内优辉身上最为人知的标签是“最强公务员跑者”,只是一个业余跑者,也没有自己的教练和经纪团队。2019年川内辞职转向职业选手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希望能在生涯后期更为系统的训练,以实现更好的成绩突破。

当然他确实做到了。

(今年波士顿马拉松赛前EXPO,川内优辉与自己2018年夺冠的照片合影。成为职业选手之前,川内优辉往往需要面临周日比完赛后,周一赶回去上班的情况。)

2011年东京马拉松,24岁的川内优辉以2小时08分37秒、第三名冲线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名业余选手是谁?

大家的惊讶自然有原因。当时川内优辉有着埼玉县教育局的工作,是个正儿八经的全职公务员,他也只能在工作之余进行马拉松训练。正因为如此,川内优辉无法像职业选手一样每周进行10+次训练——训练次数通常只能做到一半。所以他不得不通过增加单次训练量的方式以满足需要。

即便如此,川内优辉还是达到了每周120-150公里、每月近600公里的训练量

相信看到这里,很多人已经对这个壮观的跑量表示惊叹。

可在当年东京马拉松赛后,更多教练/马拉松从业者的疑惑是,相比其它日本企业团的职业选手,川内优辉的跑量只是他们的一半左右。东马能跑出这个成绩,他是怎么做到的?

这从另一个角度也反应了“爱好者”和“专业选手”的区别。

(川内优辉也是职业选手中少有的高频参赛者,目前他以25次、成为跑进2小时11分(sub 211)大关次数最多的人。)

业余跑者/马拉松爱好者时期的川内优辉,每周跑步安排非常简单:

  • 35-45公里的长距离跑
  • 速度训练
  • 越野跑/坡度跑训练
  • 数次70-100分钟的有氧放松慢跑

对他来讲最大的问题是经常因为工作导致训练无法按时执行。所以在川内的日常训练中,我们经常能看到非比赛日周末,他会进行50+甚至75+公里的超长距离拉练*。

(*注:川内优辉自幼便有相当多的跑步训练/比赛,也有一定的运动天赋,因而他的更接近专业选手强度,普通跑者请勿直接借鉴参考。)

川内优辉自己的解释,

“从大学至今我每天只能至多训练一次(无法做到像其它职业选手那样一天两练甚至三练)。职业选手单月跑量都能达到1000+公里,我只能在工作闲暇的中/下午完成每月的600公里。这就意味着每年我比他们的训练量少了近5000公里。”
“所以就我而言,这种超长距离慢跑能弥补不少耐力训练的需要。当然对于月跑量1000+的选手来说,超长距离慢跑可能增加身体受伤风险(如应力性骨折的几率)。”

(相比跑量,业余跑者时期的川内更缺少系统性的力量/核心训练,因而他增加了不少越野/跑坡作为补充。)

(2018波士顿马拉松后,川内优辉曾打电话给上司询问可否请假一天,因为自己“赢了波士顿马拉松。”转为职业选手后,川内显然就有更多可自行支配的时间。)

回答的开头提到2011年东京马拉松,川内优辉赛前原本目标冲击前八名,结果一鸣惊人拿到铜牌(2小时08分37秒)。正是从那一刻开始,他憧憬着未来能尽快突破208大关。

然而此后数年,川内遇到过低谷也受困伤病,数年间都无法再次突破210大关,成绩较目标相差遥远。川内坦言自己一度几乎放弃,认为那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好在他始终没有停下脚步。依然非常努力的训练、极高频率的参赛,也依然在每场比赛都毫无保留的全力发挥。

最终在2021年琵琶湖每日马拉松,已经33岁的川内优辉以2小时07分27秒实现PB,也兑现了自己当年的那个目标,整整十年前的愿望。

(2021年2月28日的琵琶湖每日马拉松,川内优辉穿着METASPEED SKY以2小时07分27秒实现PB,兑现了自己的十年之约。)

“强者永远不会放弃,放弃者也永远不会成功。winners never quit and quitters never win.”这是川内优辉个人主页封面图上的一句话。

兴许对于绝大多数“马拉松爱好者”而言,川内优辉的故事更像一个奇迹,他的经历很难去复制。即便天赋异禀,这样的跑量之下,普通人最终收获的可能只有伤病。

不过尝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自己设定那样一个十年之约并去实现,未必是天方夜谭的事。

过去的自己,才是跑步的最大“对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78215f2ac1f37b5afae68cf4c7817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