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严肃训练、且尽力在每场比赛中展现自己全部实力的马拉松跑者为例,从比赛选择、训练安排、赛前准备/赛间恢复/比赛频率等角度,看看在一年时间里,怎样的参赛量是比较合适且合理的。
先看一下马拉松的举行规律。
马拉松一般分为春季赛季和秋季赛季。
春季赛季通常从2月下旬、近3月开始,直至5月中下旬。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过后,2月下旬开始逐渐回温,3、4月室外5-15℃的气温非常适合马拉松举行,因此比赛也会迎来小高峰,几乎每个周末都有各种规模的马拉松扎堆。6月起气温提升,室外动辄20+℃已不太适合比赛进行,因而从6月开始到9月下旬,马拉松比赛很少。 秋季赛季通常从9月下旬开始,至12月中旬。高峰往往在10-11月,这段时间绝大多数地区秋高气爽,且湿度、日照强度、降雨概率都较为适合马拉松。11月以后北方进入严冬,江南岭南地区的马拉松进入高峰期,直到12月中下旬。元旦前后的马拉松也通常会归类在秋季赛季(的收尾)。 ——全年合计52个周末,除去春节等大型节日,以及酷暑和严冬的数月,实际适合马拉松举行的周末,上下半年各会有6周左右(总计约12个比赛日)。
(WMM马拉松大满贯的东京马拉松通常安排在2月下旬,它也被认为是春季马拉松比赛的开端。)
但马拉松这项运动的特点注定了即便是经验丰富、实力超群的选手,也极少会高频的参加比赛——比如从运动生理的角度,精英选手全力输出跑完一场马拉松后,其有氧能力需要至少一个月时间才能基本回到巅峰水准(约为巅峰水准的97%)、身体组织的恢复也远比想象中需要更长时间——所以,想要以最好的身体状态且尽量全倾全力的发挥出训练水准,比赛的选择就必须要有取舍,且两场比赛间也要保证足够的恢复时长。
两场比赛间隔时间少于4周,即可视为短时间内连续参赛。这也是追求极致成绩的精英选手会考虑的最短比赛(全程马拉松)间隔。所以对严肃跑者而言,春季、秋季赛季各6个比赛日,能安排的比赛上限,可能至多也就2-3场。
因为赛事的春秋赛季制,马拉松的训练也就有了很有针对性的夏训和冬训(各自有约4个月,16周的时长)。从时间上,经过一个完整的夏季/冬季训练周期,待比赛来临,成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一套系统的马拉松训练方案,通常包含基础耐力期、强度训练期、比赛准备期和减量竞赛期,这样的周期化训练,每段周期有各自的训练目标(比如基础耐力期主要是夯实有氧耐力基础,并为后面的强度训练做好准备),这样一套训练长度在12-24周不等、最常见为12-18周。
在相对不适合跑步的时期坚持训练,而后在适合跑步的季节做最后的调整与备战,所以马拉松跑者中经常有“得夏训/冬训者得pb”这样的箴言。诚不我欺。
总结下来,
一个严肃训练、且尽力在每场比赛中展现自己全部实力的马拉松跑者,往往会有两段较为完整的各长12-18周左右的系统训练计划,而在适合马拉松比赛的春季、秋季赛季,各选择其中1-3场比赛进行。算下来全年的马拉松比赛数量,2-4场比较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