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跑者的十公里,通常会以VO₂max(最大摄氧量)的90~94%进行,配速则会超过日常训练中的乳酸门槛配速(Threshold,T配速训练)、冲刺时接近间歇配速(Interval,I配速间歇训练),强度非常得高。
所以,想要实现这样的配速,并维持相当长的时间、尽可能不掉速的完成,并不是一个容易实现的目标。当然完成它也会有巨大的成就感。
关于十公里成绩的进阶突破,我们来看看它需要哪些要素、应该重点进行的训练、以及如何安排训练计划——
提升十公里配速的几个要素
有氧能力
虽然对进阶跑者来说十公里的强度很高,但本质上它依然很考验有氧能力,有氧水准的高低也决定了最终成绩的下限。所以在计划中,继续维持至少70+%比例的有氧慢跑训练,对提升十公里依然是有很大帮助的。 甚至于,对于十公里目标冲击60分、50分大关的跑者,只规律有序的进行有氧慢跑,对提升十公里成绩依然会有立竿见影的成效,且极大避免了受伤的风险。当然如果目标冲击40-50分的话,结合其它强度的训练会更加高效些。
乳酸阈值/乳酸门槛
当你以稍微艰苦的配速进行奔跑时,乳酸在血液里的堆积速度会变得越快,心脏也会加速跳动,来让氧气更快的输送到血液中去稀释乳酸浓度。当乳酸堆积和稀释的速度达到一个平衡的时候,就是所谓的乳酸门槛值。 我们能提升这个乳酸门槛,那就意味着相同强度,我们可以维持更长的时间。即更快+更长的目的。 关于乳酸的堆积,不少人也存在误区,认为乳酸大量堆积后就跑不动了,它是阻碍运动的“坏东西”。其实不然。 乳酸也为运动提供了不少关键物质,甚至于避免肌肉疲劳的更早出现。所以提升乳酸门槛也可以更具体的描述为,增强身体分解乳酸的能力。
VO₂max(最大摄氧量)
VO₂Max数值的大小直观反映了我们身体使用氧气、产生能量的能力高低。越是有氧运动的高手,往往最大摄氧量越大,虽不是完全线性,但是有很大的正比例关系。 最大摄氧量的能力取决于心肺端的摄氧能力(气体交换能力+心血管泵送血液的能力+红细胞携氧能力),肌肉端的摄氧能力(微血管和线粒体数量+肌肉中红肌比例)。 很多人会急于通过艰苦的训练来快速提高最大摄氧量,可这样的方式也非常容易变成提升快、下降也快的典型。积累更多有质量的慢跑,外加一些强度训练,可能才是逐渐稳固提升VO₂max(最大摄氧量)的最有效途径。
跑步技术/跑步经济性
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值等极限的提升都会遇到很明显的门槛,站上一个台阶后想再进入下一阶段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而跑步技术的提升则会让十公里成绩改变更加立竿见影。 简单来说,提升自己的跑步技术,让每一步都尽可能以最高经济性(最少的能耗+最高的向前效率)。 跑步经济性是一个非常大的议题,很难几句话说清楚。对于进阶跑者,建议多关注以下几个参数——
- 触地时间:更短的触地时间,也说明跑动中更多时间用在了让身体向前的移动上,意味着跑步的经济性更高。
- 触地腾空比:触地时间与腾空时间的比值,越小代表技术更高,身体更多时间在向前移动。很多跑者中后程的触地腾空比往往会有明显升高,因为体能下降,肌肉的力量也在降低。
- 垂直步幅比:垂直振幅与步幅的比值。该数值越低,则说明你的跑步技术越好,身体更多做功用于向前、而非向上跳动。
提升跑步技术/跑步经济性的重要途径,便是在日常训练中加入身体核心稳定性、肌肉力量训练,每周两次的XT(交叉训练)很有必要。
十公里进阶训练,至关重要的三种训练
有氧慢跑(E强度训练)
前面提到过,十公里本质上还是有氧耐力项目,有氧水准的高低也决定了最终成绩的下限。有氧慢跑时心脏搏动的力量处于最大值(注意,是心脏每一次搏动时的力量达到最大值,而不是心脏单位时间搏动的次数),所以规律且长期的有氧慢跑能提升每次心跳输出的心搏量/血液量,所以也能实现降低心脏跳动的频率。 另外长期规律有氧慢跑能提升肌肉里的微血管和线粒体,后者也正是身体运动最主要的发动机。加上红细胞数量和有氧酶浓度的提升,身体摄氧量随之会有非常正向的提升。 最后一点,有氧慢跑可以分为三个种类,
- 恢复跑:不超过最大心率的76%,或储备心率的70%。一般训练时长不超过45分钟或距离不超过8公里
- 有氧慢跑:最大心率的65-78%,或储备心率的59-74%。时长在25-120分钟,通常距离不超过15公里(长距离慢跑LSD速度与有氧慢跑接近,时长则会达到90~150分钟)
- 综合有氧慢跑:配速上,比比赛的配速慢25%左右,比恢复慢跑稍快;心率上,最大心率的70-81%,储备心率的62-75%。通常持续45-90分钟,距离不超过16公里。
——不管哪种慢跑,其强度都属于跑步训练中较低的一类,这同时也能起到增强身体韧性、避免身体受伤+消化训练效果的作用。 (PS:以上关于有氧慢跑的时长和距离是基于以马拉松为目标的跑者,十公里跑者可适当降低训练时长/距离)
乳酸门槛跑(T强度训练)
有一定强度、又能相对较长时间持续的跑步状态。这也是绝大多数中阶/进阶跑者进行全力十公里跑时最接近的训练强度。 在该强度奔跑时身体大量产生乳酸,排出机制也会随之跟上,尽可能去消化掉这些乳酸(排酸过程同样是一个创造动能的过程)——而乳酸门槛跑(T强度训练)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去提升这个阈值。 这个强度的训练,能帮助你在更严苛的配速下持续跑上更长的时间,减缓中后半程掉速的情况。同时以相同心率强度输出时,你会发觉自己的跑得更快了。 乳酸门槛跑(T强度训练)会达到最大心率的82-91%,或储备心率的77-88%。训练至少有20分钟以乳酸阈值配速的强度进行,通常会达到45分钟,加上前后的热身和冷身慢跑,整个训练时长往往在45-75分钟左右。
间歇跑(I强度训练)
间歇跑(I强度训练)心率已经逼近最大心率的97%-100%、或者储备心率的95%-100%,以及几乎是以最大摄氧量(VO₂max)顶峰在奔跑。这也是间歇式存在的必要性——因为你很难坚持更长时间去承受这种痛苦感。 所以不管是业余跑者还是精英跑者,间歇训练都会很痛苦,需要咬牙才能坚持下来。 五到十公里的比赛,往往最大摄氧量会达到95%,听上去应该大量用间歇跑来提升最大摄氧量速度——这是大错特错的观点。即便是精英五/十公里选手,每周进行至多两次间歇训练即可。且间歇训练的跑量应低于周跑量的8%,或者以10公里为上限。 至于间歇的具体训练时长,不同训练目标也会有极大的差别。通常间歇以时间计量,从静止阶段直到达到I强度,摄氧量往往需要近2分钟才能达到最大值。不过因为间歇最常在标准400米跑道上进行,因而也会以更容易测算的距离来衡量。单次间歇训练的长度从200-1600米不等,组次往往在3-10组间。 比如“间歇跑/I强度训练2分钟x6,间休90秒”,就是以间歇的强度跑2分钟,休息(或慢跑/快走)90秒,而后进行下一组,一共六组的训练。 强度巨大的间歇跑带来的收益也很直观:
- 刺激身体最大摄氧量,并提升摄氧容量
- 加速身体运动中代谢的效能
- 锻炼全身肌群
- 磨炼身体和心理对痛苦感的承受力
十公里进阶,训练安排建议
第一阶段以2-4周时间完成,建议以自己的心率为强度参照:
第二阶段以3-6周时间完成:
两个当下十公里成绩同为45分钟的跑者,他们在乳酸、最大摄氧量和跑步技术上展现出的差异依然很可能是巨大的,有些是因为天生的生理差异,有些则是后天投入训练的质量/比重不同。所以在安排十公里的训练时,不妨多去评估自己的实力,哪方面才是自己的短板,并弥补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