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其实是4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却只写了三国?原因很现实

2022-06-06     百晓生侃历史

原标题:东汉末年其实是4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却只写了三国?原因很现实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混乱纷争的局面。在乱世当中,各方势力各自为政,政权之间相互牵制,兼并战争更是常有。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就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纷争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期。

如今,人们对于三国历史的了解,大多都来自于明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书中,罗贯中将东汉末年群雄争霸,政争权谋,军事谋略等一系列故事和人物描写的引人入胜,惟妙惟肖,精彩绝伦。在他的笔下,三国乱世中的每一位人物,都有着鲜明的特征。

从黄巾起义到三分归为一统,罗贯中以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角逐为主线,描写了整个东汉末年的纷争局面。因而,如今人们大多都认为,东汉末年时期,只有魏、蜀、吴三个国家,但其实当时是4国并存。那么为何罗贯中却只写了三国呢?原因非常现实。

东汉汉灵帝时期,中央政府政治黑暗,地方豪强势力崛起,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政治腐败加上各方势力明争暗斗,导致民不聊生,百姓深受苦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以黄巾之乱为代表的农民起义爆发。

面对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汉朝的中央军无法镇压,因此中央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强招募军队进行协助。这也使得各方势力,在镇压起义的过程当中,纷纷坐大。起义最终被镇压,而群雄割据的局面也由此到来。

董卓之乱后,各方军阀各自发展势力,争夺地盘。而在众多势力当中,以袁绍和曹操最为强大。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进而一统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随着势力的逐渐壮大,曹操开始谋求一统天下的历史壮举。

当时,孙刘两家势力逐渐壮大。因此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向南方进发。在危急关头,孙刘两军联合,借助天时地利人和,大败曹操于赤壁。在此之后,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基本形成。

为了进一步的巩固势力,刘备乘势占据了荆州,之后更是得到了益州和汉中。此时的孙权也开始争夺势力范围,从刘备手中夺取了荆州。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称帝,将国号改为“魏”。至此,汉朝灭亡。而后,刘备与孙权也相继称帝,三国时代也正式开始。

在此之后,南北之间时有战事发生,但彼此之间的力量都大致均衡,因此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持续了四十余年之久。然而事实上,根据陈寿的《三国志》记载,除了当时的魏、蜀、吴三国之外,当时还存在着第四个国家,就是燕国。

公元190年,在徐荣的推荐之下,公孙度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之后一个盘踞于辽东的割据势力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上任之后,公孙度锐意进取,打击豪强。董卓之乱后,公孙度趁机自立为辽东侯,逐渐开疆拓土,称霸辽东。

在当时,公孙度割据辽东,治理军队,出行都按照皇帝的规格。当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征召公孙度做威武将军时,公孙度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在辽东称王,不需要册封。公孙度去世之后,公孙恭接过了“家业”。

曹丕称帝之后,公孙恭被封为车骑将军。但多年之后,其侄公孙渊在掌握了大权之后逼其退位。而此时的公孙家族,经过数代的经营,俨然已经成为了一股独立于三国之外的强大势力。魏明帝曹叡即位之后,公孙渊便自立为“燕王”,建立了燕国。

然而在称王后不久,魏明帝便派司马懿带兵大破燕军,斩杀了公孙渊,辽东公孙家族也就此没落。那为何在当时罗贯中并没有将燕国作为四国之一写进小说当中呢?原因其实很现实。首先就是因为燕国存在的时间太短,仅有一年的时间,就被曹魏灭亡。

虽然在此之前公孙家族在辽东地区雄霸一方几十年,但作为一个国家而言,存在时间却太短。在如此短暂的建国史中,并未有出现像三国争雄那样恢宏壮阔的历史事件,对整个时局也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所以,罗贯中并没有将其写入小说当中。

但不管如何,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政权,虽然与英雄辈出,势力强大的三国相比,这一政权仅仅算得上惊鸿一瞥,史书还是给予了记载,不管它是不是“主角”。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bdab4b3ad5be4d54596e2a1f3bb18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