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必克英语】,碎片时间提升自己
你们还记
在考前狂背英语与单词书
的日日夜夜吗?
是不是考前都很希望
老师多划重点!
在那个时候单词书
还停留在abandon……
问题来了,
我们学英文这么
“如鱼得水(like a duck to water)”,
那歪果仁学起中文是否
得心应手(with facility)呢?
外国人学中文是啥样?
与拼音文字英文不同,
中文作为一种表意文字(ideograph)
以符号来表示语义。
因此不少外国同学选择了一种
返璞归真(recover one's original simplicity)
的学习方式——画图学习法。
这位外国友人以
一个人烹制猪肉的图画
代指“叉烧”,
可把中文是象形文字
这个规律摸的透透的了。
如果每个字都要
画幅图来学习的话,
还真有点费劲,
因为一定有行不通的时候。
毕竟不是每个字
都像一、二、三
这么通俗易懂~
说到中国人学英语的历史,
最早的清代英文课本
是以汉字标注英文发音的。
这个方法显然在
英文母语者学中文时也适用,
而且还颇为好用。
像行走中国缺不了的“支付宝”
就是“cheerful ball”,
道歉时就是
“book how yes”(不好意思);
感谢时直接说
“shell shell”(谢谢);
连最常见的语气词“哎呦妈呀”
都可以用注音记住,
直接来个人名“Emma”(哎马)。
(注音意为:我没去过中国)
这种中文速学法
这让必叔想起了小学时,
周围的同学记注音笔记的亚子~
不过就算掌握了个别字词的音形义,
连起来时还是会遇到搭配难题,
譬如经典的量词(classifier)问题。
个、条、件、只、
张、片、堆、瓶……
到底哪个对哪个?
一条苹果?一片图?
实在是傻傻分不清。
量词虽难
如果要去问周围的外国人
学中文时最难的是什么,
他们中的大部分一定会说:
声调(the tone of Chinese character)!
The 4 tones in Mandarin :
Tone 1:
Level Tone (ping) —
Tone 2:
Rising Tone (shang) /
Tone 3:
Departing Tone (qu) V
Tone 4:
Entering/Stop-Final Tone (ru) \
要记住这么多个
“长得像花一样”的汉字,
还要给每个字区分四种声调,
实在是太难为外国的汉语学习者了。
更别提有时会涉及到
连咱们母语者都整不明白的轻音。
而同音字与一字多音
让本就坎坷的中文学习之旅
更添波折。
即使小小的语气词变化,
也能传达出截然不然的
语义和情感态度。
让中国人的情绪变化
在外国人眼里
都显得“捉摸不定(elusive)”了起来。
甚至有时候,
由于中文指代、多音、停顿
等方面易出现的歧义,
歪果仁会陷入每个字都听得明白,
但合起来就不懂的窘境。
(所以这篇听力里说话人的牙
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由于中文写作不易,
一些外国学习者也常会犯一些
让人啼笑皆非的错误。
结果愈学,
愈感知之无涯。
最后陷入学得越久,
越是自我怀疑的怪圈。
看着看着,
有的同学便泪流满面。
天啦噜,
这不就是学英文时的我吗!
果然学习无国界,
不同的地点,
不同的国籍,
同样悲桑的学生……
但回过头来一想,
已经掌握了这么一门超高难度的母语,
再学一门外语似乎也是
小菜一碟(a piece of cake)。
所以放轻松(take it easy),
来回顾一下今天学到的英语表达吧!
如痴如狂 spellbound
如鱼得水 like a duck to water
得心应手 with facility
表意文字 ideograph
返璞归真recover one's original simplicity
量词classifier
声调 the tone of Chinese character
捉摸不定 elusive
小菜一碟 a piece of cake
放轻松 take it easy
*部分图片和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