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肌肉量大,到底有什么好处?

2023-08-08     ASICS亚瑟士

原标题:人的肌肉量大,到底有什么好处?

古希腊神话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公元前6世纪有位力大无穷的摔跤手,克罗托那的米罗,曾6次获得奥林匹克运动会冠军。他之所以有如此神力,是因为米罗从小就拿家里的小牛犊做“力量训练”,每天背着小牛锻炼身体。小牛一天天长大越来越沉,而米罗也坚持住重量的不断增加,最后他能轻轻松松扛着大牛行走。

——米罗的故事后来被认为完美佐证了渐进式超负荷(progressive overload)的原理,其中的循序渐进训练法则迄今都会应用在各种训练计划里。当然,神话故事里的“举牛”是过于理想的形式,后来的运动科学早已证实,人的肌肉力量并不会因为重量负荷的增加就不断提升下去,否则健身房就人均绿巨人了。

不过从米罗的故事、包括上图的绘画中我们都能看出,对同一个人来说,力量变大往往与肌肉量的大小呈正相关。

所以,肌肉量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力量会变大。而人的力量水平,不光光能在“干活”的时候派上用场,也是人体健康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肌肉含量高、且肌肉质量好的人,他们会有更强承担负荷的能力,身体的疲惫感和关节疼痛等都会比低肌肉量的人更低,因为肌肉训练可以改变肌纤维的力量,消除肌肉和关节的潜在炎症;

较高的肌肉素质,能让身体代谢功能维持在较高水准,相应的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代谢性疾病概率会降低很多;

在维持高肌肉量需要的训练中,肌肉的收缩-放松都会让大量神经系统高度参与, 这一点正是维持神经系统健康的关键;

肌肉量大的人,运动后很长时间身体能量代谢仍然处于很高的水平,他们会持续消耗脂肪来补充运动中失去的能量,这样既燃脂又能防止脂肪的重新合成、堆积。

好比如,

有长跑习惯的跑者通常在跑步之余也会做大量腿部力量训练,这样他们的腿相比其他人不见得更粗壮、但下肢的肌肉量往往更大,且质量很高。

在 人体有什么冷知识吗? 中我们也曾提到过,

作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小腿的比目鱼肌内部存在肌肉静脉窦,负荷了大量的血液和淋巴液,可以让Q弹的血管维持在正常范围,避免被过量的血液撑爆。
而当腿部动作出现,比如步行和跑步时,神经系统会刺激小腿肌群收缩,小腿处的血液就会被挤入静脉,并把血液逐渐回流至心脏,这样就实现下肢血液回流、即和心脏一样泵血的功能。
因此,强壮有力的小腿,直接反映了你的健康状态和生活习惯。

但很多人也会心存质疑,如果不是追求绝对的健美美感,过量的肌肉量是否有必要。

答案是,肌肉数量并不等于肌肉质量。

比如很多健美选手往往有着惊人的肌肉量,但他们的肌肉力量在细胞水平上,相比一些职业运动员、例如短跑选手,并不会占优势。

以追求硕大肌肉为目标的健身者/深度健美爱好者,也越发容易出现对肥大肌肉体质的狂热心理趋同,甚至走上开始使用类固醇前体等药物的路。在实现更大肌肉量的同时,运动训练反而会刻意降低心肺有氧、功能训练区的打造,开始另一种极端。

最后,我们以传奇长跑选手,瑞恩·霍尔(Ryan Hall)的亲身经历为例,看看他是如何如瘦弱变的壮硕、再到比较合理的范畴——

作为曾经的马拉松国家最好成绩创造者,瑞恩·霍尔身高1米78,他马拉松生涯的体重仅在58公斤左右——除了骨骼和水分外,就是极低的体脂率和质量很高的肌肉了。

瑞恩·霍尔从13岁就开始接触系统的长跑训练,直到退役,近20年高强度的跑步训练,外加严格的饮食控制,体型一直维持在非常极致的水准。

退役后瑞恩·霍尔表示“我不想像跑步时那样瘦”,然后开始了疯狂的增肌训练。

瑞恩·霍尔的体重在半年时间就从不到60公斤增长为83公斤——增加的近25公斤绝大部分都是肌肉量。他的饮食也经历了从以碳水化合物为重的转变为以蛋白质为主的转变。瑞恩每3个小时摄入约50克蛋白质,一天六餐,确保5000卡路里的热量摄取。

作为前顶级职业运动员,瑞恩·霍尔在增肌的同时,依然保持了每天半个小时的有氧慢跑习惯。

但迅速增加的肌肉量,除了让瑞恩·霍尔几乎所有力量水准都发生天翻地覆变化外,他自己觉得过大过多的肌肉已经有些冗余,且失去了很多灵活性和敏捷性。于是接下来他又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去减脂减重,并更好的提升肌肉的质量。

最终瑞恩·霍尔体重控制在75公斤以内,不过卧推、硬拉等几项力量测试都更加提高了一些,甚至于增肌后的他也并没有放弃耐力,反而在2020年参加了比职业生涯马拉松距离更长的69公里超马,还拿到冠军。

——于瑞恩·霍尔而言,他不再有作为职业马拉松选手需要的小体重压力,追求增肌后逐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量”、且也保证了肌肉的“质”,并没有走上另一个极端。

对健身尤其是憧憬大肌肉量的爱好者来说,肌肉的量也从来不应该是一个单独追求的目标,体能的优化、心肺水准、身体综合素质都是重要的参考指标。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b5f06538483808b6e5bcbd61d862e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