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自称为“朕”,太上皇自称什么?李渊很憋屈,乾隆很霸气

2021-04-04     百晓生侃历史

原标题:皇帝自称为“朕”,太上皇自称什么?李渊很憋屈,乾隆很霸气

在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中,皇帝无疑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从秦始皇灭亡六国称“始皇帝”到溥仪退位成为“末代皇帝”,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也不过只有494位皇帝。毫无疑问,皇帝是古代最稀缺的一个“职业”,然而在“父死子继”的制度之下,还有一个比皇帝还稀缺的“职业”——太上皇。顾名思义,太上皇就是皇帝的父亲,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也不过只有26位。第一位太上皇几乎是和“皇帝”的名号同时出现的,是秦始皇为自己已故的父亲所上的尊号。

在决定使用“皇帝”的称呼后,秦始皇也制定了众多彰显皇帝至高无上的规定,比如皇帝的印章独称“玺”等。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皇帝有自己专属的第一人称代词——朕。古人认为“舟之缝理曰朕”,附带有统筹全局的含义,因此从“我”、“吾”、“某”等众多第一人称代词中脱颖而出,变成了皇帝的专用字。原本诸侯国君称孤道寡所使用的“寡人”,也被弃之不用了。在此之前,“朕”字几乎是谁都可以用的,比如在《离骚》中,屈原就用过“朕”字:“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从秦王政变成秦始皇后,“朕”这个字就被后世历代帝王垄断了两千多年。皇帝称“朕”,作为皇帝父亲的太上皇自称什么呢?先来看看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作为被儿子逼迫退位的太上皇,他的自称可以用“憋屈”来形容。武德九年(626年),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杀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本来是次子的李世民用这种方式成为了长子,也夺得了第一继承人的身份。听闻噩耗的李渊悲伤不已,却也对李世民无可奈何,毕竟偌大的江山总要有人接班。

从晋阳起兵开始,李世民就表现出了对皇位极大的野心,甚至和谋士联手给李渊下套,逼着他起兵反隋。但毕竟长幼有序,李渊没办法绕过长子李建成立李世民为太子,只能不断的给他加封。但是这种手段无法抹杀李世民心中对皇位的渴望,他手底下那一帮良臣猛将也都指望着李世民登上皇位后自己也跟着飞黄腾达。利益的对立让李世民只能放手一搏,这也让李渊看透了自己这个对兄弟开刀的儿子。此后李渊也无心国事,索性在几个月后禅位给了李世民,自己退居后宫当起了太上皇。

虽然李世民没有直接逼迫李渊退位,但也给他施加了不小的压力,也算是间接逼迫的。无奈退位的李渊在颁布退位时,写了这样一句话:“善,此亦吾之夙志也”。一般而言,皇帝即便不在口语上自称为“朕”,但发布的诏书都一定是以“朕”自称。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李渊退位时自称为“吾”,这是许多平头老百姓都使用的自称,李渊退位时的失落与憋屈可见一斑。但也并非所有被迫退位的太上皇,都和李渊一样憋屈,至少清纯帝乾隆就不是。

这位中国历史上实际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年轻时出于对祖父康熙帝的仰慕之情,曾夸口自己在位的时间绝不会超过康熙。康熙帝在位61年,因此乾隆无论长寿与否,最多也只能在位60年。本来只是夸口一句,谁曾想自己真的这么长寿,不能食言的乾隆不得已提前传位给嘉庆帝,自己当起了太上皇。但和李渊的退位放权不一样,乾隆只退位、并不放权,大清朝的最高权力依然牢牢掌控在太上皇乾隆的手里。而称帝的嘉庆帝虽然有皇帝之名,却并无皇帝之实。

因此在乾隆看来,自己只不过是变了个身份,当老子的一定得压儿子一头。原本各类文书中出现“皇帝”二字时,只需要另起一行提高两个字的位置书写,结果乾隆规定写“太上皇”三个字时,要比“皇帝”二字还高。至于自称,已经用了60年的“朕”了,怎么可能因为成了太上皇就改口?所以乾隆是古代所有退位的太上皇中,活得最霸气的一位,直到驾崩之后嘉庆帝才正式掌权。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imm3gB9EJ7ZLmJd23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