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夏天,一位红小鬼在奉命去红六师传达命令的归队途中,遇上了几十个白军。这位红小鬼一手提大刀,一手高举手榴弹,高喊:“缴枪不杀,红军优待俘虏!”白军见这位红小鬼只有孤身一人,且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于是哈哈大笑,一拥而上想要活捉这位红小鬼。只见这位红小鬼猛地窜到敌人军官面前,挥起大刀,刀锋过处,白军军官顿时身首异处。其他白军见红小鬼挥舞大刀,既快又狠,纷纷乖乖缴械当了俘虏。这位红小鬼孤身一人俘敌47人 ,轰动了整个湘鄂西红军。这位红小鬼就是红军三大刀客之一、被誉为“红军赵子龙”的开国上将贺炳炎。
1913 年 2 月,贺炳炎出生于湖北省宜都县江家湾村的一个贫苦农家。他9 岁入武当一清道长门下学习“凌霄剑”和“玄虚刀法”,从此他嗜武成狂,练刀不辍。
但是武术并没有改变少年贺炳炎贫穷的生活。少年贺炳炎贫穷在煤矿背过煤,给地主放过牛,当过铁匠铺的学徒,始终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还饱受地主老财的欺侮。直到1929 年春,贺炳炎的家乡迎来了贺龙率领的工农红军,16 岁的贺炳炎从此扔下铁锤,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
在生擒47名白军后不久,贺炳炎被送到洪湖军校学习,并被提拔为区队长。1932 年 6 月,国民党兵分三路,向洪湖苏区开展“围剿”。为了保卫湘鄂西,贺炳炎带领洪湖军校学员也投入了战斗。贺炳炎主动把自己的枪让给别的同志,自己则操起心爱的大刀突入敌阵,左砍右劈,敌人纷纷成为他的刀下之鬼。在他的号召下,同志们越战越勇,打得敌人溃不成军,仓皇而逃。战斗结束后,贺炳炎的英雄举动传到贺老总耳中,贺老总亲自嘉奖,称贺炳炎“胆大顽强”,是一位勇敢的“贺小龙”。从此,湘鄂西根据地的同志们都亲切地把贺炳炎称为“贺小龙”。
1932 年 8月,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红三军被迫转移。贺龙命令贺炳炎率领襄北独立团,将三四千洪湖干部、群众护送到襄北。贺炳炎在敌军大兵压境、敌众我寡的不利局面下,在祥客店一战歼灭敌八十五师700 余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并将200余人的襄北独立团发展到 1800 人,胜利的在鄂豫边与红三军主力会师。
但是,"左"倾路线的错误让湘鄂西的"肃反"扩大化,很多同志倒在了自己人的枪口之下。时任红七师十九团团长的贺炳炎,也被当作“改组派”遭到逮捕。贺炳炎是“改组派”的“罪证”,居然只是一位被屈打成招的“改组派”在审讯中招认,曾和贺炳炎在一起吃过一次饭。虽然贺炳炎连"改组派"是什么都搞不清楚,但还是被抓了起来。
当时主持“肃反”的湘鄂西分局书记夏曦想要杀掉贺炳炎,幸亏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贺龙赶到了。他质问夏曦:“为什么要杀贺炳炎?他十几岁跑来投红军,是我把他拣回来的。说他是反革命,反革命打起敌人来会那样不要命?”
在贺老总的干预下,贺炳炎终于拣回了一条命,但却成了一名“改组派自首分子”,被发配到武器差、弹药少的“改组派连”,奉命开辟黔东根据地。当时的黔东地瘠民贫,土匪横行,但21 岁的贺炳炎却领导“改组派连”在这里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不但建立了农民协会和红色政权,还大规模的“扩红”,歼灭了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两个团,建立了黔东独立师,拥有5 个独立团,队伍也发展到三千余人。
1933年,贺炳炎率部转移到达湘鄂边,被整编为红七师二十八团,贺炳炎出任团长,隶属贺老总的红二军团。
1935 年 11月 ,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长征中,年仅22 岁的贺炳炎担任红五师师长,担负着为全军打开通道的重任。在洞口县,红军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伏击,贺炳炎在战斗中亲自操着机关枪,冲锋在第一线,将敌人全线崩溃,为红二、六军团胜利打通了通道。但在战斗中,贺炳炎不慎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右臂。
贺炳炎的这次伤势非常严重,右臂几乎完全被炸飞,仅剩一点点皮肉连着右臂与躯干。如不马上截肢,会有生命危险。当时部队既没有很好的消炎药,也没有手术器械,只有一 把从老乡家借来的木锯。没有麻醉剂,只能用烟土替代。
但是,一贯对鸦片深恶痛绝的贺炳炎,拒绝食用大烟。他对贺龙说:“开始吧!我能受得了!”医生们面面相觑,这分明是现代版的关云长刮骨疗毒啊!
医生拗不过贺炳炎,只得开始用木工锯锯贺炳炎的胳膊。刺耳的声音在简陋的病房中回响,贺炳炎紧紧地咬着毛巾,强忍着剧烈的疼痛,病床上的木头都被他抠烂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手术,贺炳炎的右臂终于被锯了下来。由于条件简陋,红军医院没有缝合伤口的羊肠线和缝合针,只得用缝衣针在炭火上烧红、压弯代替缝合针,用棉线代替羊肠线。
手术结束后,一直在手术室外等候消息的贺龙流泪了,他拉着贺炳炎的左手,从医生手中接过锯下几块碎骨,噙着泪花,小心翼翼地用手帕包了起来。贺炳炎强笑着问:“老总,我还能打仗吗?”贺龙用力点了点头:“能,你不是还有左手吗?你照样可以骑马,可以指挥打仗呀!”
手术后第七天,贺炳炎就重返前线。从此之后,“当代关云长”的美名传遍了全军,贺炳炎的大无畏精神,感染了无数红军将士。
1937 年10 月,贺炳炎出任一二O师七一六团团长,率部在雁门关打响了抗日战争中120师东渡的第一仗。他亲自指挥七一六团,毙伤日军 200 余人,击毁汽车 30 余辆,取得了120师对日军作战的第一次大胜。当时国内外报纸争相报道雁门关伏击战的胜利,称之为“雁门关大捷”。
在“雁门关大捷”中,只有一只手臂的贺炳炎,身先士卒,第一个挥刀冲进敌群。他挥起大刀 往鬼子的头上砍去,他的刀还是那么迅捷有力,日寇哪里还顾得上什么“武士道”,纷纷倒在他的刀下。
1938年 10月,贺炳炎出任一二O师第三支队司令员,巧合的是,政委余秋里同样是一位“独臂将军”。这对在红六师时就在一起的,宛如两尊独臂天神,打得日寇闻风丧胆。战士们都说:“司令和政委,一个有左手,一个有右手,两个‘一把手’配合在一起,敌人一听见‘一把手’的队伍来了,都会吓得屁滚尿流。”
1945 年 4 月,贺炳炎来到延安参加中共“七大”。休会期间,毛泽东专门到驻地看望贺炳炎。贺炳炎见到主席,赶紧立正,举起左手,向主席敬礼。主席握住他的左手,亲切地说:“贺炳炎同志,你是独臂将军嘛!不用这样敬礼。从今往后免掉你这份礼吧 !”贺炳炎说:“主席,我没有右手了,但左手还在,部下见了领袖,当然要敬礼。”
毛泽东听了,微笑着拉着这位“独臂将军”在自己身边坐下,对他说:“从古到今,有几个独臂将军?只有红军部队,才能培育出这种独特的人才!等革命胜利了,你还要用一只手建设新中国呢!”从此,贺炳炎成为唯一一位被毛泽东特批不用敬军礼的军人。
1947 年 4 月,贺炳炎调任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接替在永坪战斗中没有消灭刘戡第二十九军的张宗逊职务。贺炳炎认为张宗逊在永坪战斗的指挥并没有太大失误,彭老总撤张宗逊的职只是暂时的,所以在见到张宗逊时,真诚的向张宗逊说:“你当司令,我还是当副司令,协助你指挥!”在此后的半年中,贺炳炎都是衷心的给张宗逊当副手,张宗逊在半年后升任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贺炳炎的这种高风亮节,也被传为佳话。
1947年10月,贺炳炎指挥一纵在消灭胡宗南的嫡系三十六师后,率部包围了咸阳、榆林大道上的要冲清涧。在攻克敌人大部分阵地后,敌人龟缩在耙子山主阵地上,凭借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负隅顽抗。贺炳炎多次发起强攻,但都未能成功。赶来驰援的二十九军军长刘戡部,也正在拼命向清涧靠拢。
此时的耙子山事关整个战役全局,指挥战役的彭德怀自然心急如焚。彭德怀多次命令贺炳炎不惜一切代价拿下耙子山,而进攻多次受阻的贺炳炎和彭总吵了起来,还摔了话筒。彭德怀放下电话后,想到贺炳炎平时执行任务从不打折扣,今天竟然对自己摔话筒,说明强攻难度确实太大。于是彭德怀指示贺炳炎调整部署,重新组织攻击。终于在第二天上午拿下了耙子山主阵地。
战后,彭德怀来到耙子山主阵地,察看敌军防御工事后,对贺炳炎说:“敌人这样坚固的工事,强攻确实很难拿下啊!”贺炳炎也诚恳的说:“彭总,摔电话是我的错,我要检讨。”彭德怀摆了摆手,哈哈大笑:“免了,免了!”
全国解放后,贺炳炎先后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军区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兼中共成都军区委员会书记,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贺炳炎南征北战 20 余年,除了失去的右臂外,身上还有11 处伤疤。长期的革命生涯,让他积劳成疾,患上了高血压、心脏病、肾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但重病在身的贺炳炎,始终以革命利益为重,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60 年 7 月 1 日,贺炳炎因积劳成疾,在成都病逝,终年 47 岁。他是第一位辞世的开国上将。在他的追悼会上,20 万四川军民冒雨云集北校场为他送行。他的老搭档余秋里中将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专程从北京赶到成都为他送行。总政治部主任谭政大将在挽联中写道:“身经百战常忘我,一片丹心为人民。”贺龙亲笔书写挽联:“卓越功勋传千秋,革命精神永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