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割臉人嗎?2013年,一篇名叫《檳榔王國中的割臉人》的文章轟動全網。
它講了湘潭人劉桑果的遭遇—— 因為口腔癌,切掉了左臉下頜、左牙床和淋巴,萎縮的臉皮陷成拳頭大小的深坑。左眼神經也在術後被壓迫,到2013年已徹底瞎了。
前陣子,年僅36歲的歌手傅松因口腔癌去世。已經嚼了6年檳榔的他在2021年就入院進行治療,可惜經過一年的醫治仍未好轉。
在他的最後一次vlog中,他很遺憾,「我只是想以我的經歷來告訴大家:檳榔真的很可怕。」
而在近日,四川、貴州、浙江等地接連發布了禁止銷售檳榔的相關通知,監管部門終於要對它亮劍了......
一、
口腔癌真是被嚼出來的?
很多人接觸認識、接觸檳榔,是因為它能被「嚼食」。
只不過不同地區的人,嚼檳榔的方式不同:
有的直接生吃;有的會混上一種藤類植物的葉子、再加上石灰,放嘴裡一起嚼;而湖南流行的吃法是檳榔乾果,是用多種調味品長期滷製而成。
甚至熟人見面的時候,他們第一時間就是掏出檳榔,問「恰個檳榔不咯」。於是嚼多了,也就帶動起口腔癌的快速增長。
1
檳榔的真實面目:一級致癌物
早在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就認定檳榔為1類致癌物,包括檳榔果、含煙草的檳榔嚼塊、不含煙草的檳榔嚼塊。
它主要是通過兩條道路來誘發口腔癌的:
一方面是物理破壞。檳榔纖維粗糙,人在咀嚼過程中,難免會造成口腔粘膜和牙齒的損傷。反覆刺激以後會使口腔黏膜變硬,失去彈性。
有一種叫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的癌變病變,幾乎100%由吃檳榔引起的。
另一方面是化學損傷。檳榔中含有讓人成癮的檳榔鹼,本身就有細胞毒性作用,能直接殺死細胞,還能形成致癌物亞硝酸,直接致癌。
兩層破壞,雙管齊下,整個嚼檳榔的過程就是對口腔的持續性傷害。這個過程可以說是漫長又隱蔽。
2
致癌物就一定會讓人得癌?
不少人肯定也有這種心態:看周圍也有人一直在吃檳榔,他們身體也沒啥問題,嚼檳榔也不一定會致癌呀!
對於大範圍人群來說,致癌是一個機率問題。但對於一個人來說,只要嚼了一口,你患口腔癌的風險就已經比沒有吃過檳榔的人高了。
公益宣傳海報
世界衛生組織官網顯示:
印度是世界上消耗檳榔最多的國家,該國的口腔癌發病率居世界第一位。
巴布亞紐幾內亞,有超過60%的居民咀嚼檳榔,口腔癌發病率世界第二位。
印度是世界上消耗檳榔最多的國家,該國的口腔癌發病率居世界第一位。
巴布亞紐幾內亞,有超過60%的居民咀嚼檳榔,口腔癌發病率世界第二位。
而我國一些地區也不甘示弱。
在盛行「檳榔西施」文化的中國台灣,每年有2000多人死於口腔癌,並且患癌人數還在不斷增加。
湖南是檳榔大省,也是口腔癌大省。全國6000多萬檳榔消費人口中,超過2000萬在湖南,這在里口腔癌發病率遠超全國水平。
2017年,男性口腔癌首次進入湖南省癌症發病排名的前十,位列第七,成為「湖南特色腫瘤」。到了2021年,口腔癌都已經擠進第5的位置。
2021年湖南省分性別前10位癌症發病率情況
所以說口腔癌高發,沒有一顆被嚼到嘴裡的檳榔是無辜的。
二、
口腔癌又並非只是嚼出來的
比嚼檳榔還有更危險的是,很多吃檳榔的人同時又是煙民或者飲酒者。在他們圈子裡,盛行一句話:
檳榔加煙,法力無邊
檳榔加酒,永垂不朽
看起來似乎「快樂」加倍,但刺激也在加倍。
刺激被放大時,「共犯們」的危害也被放大了
同為1類致癌物的,還有我們的老朋友---煙草和酒精。
有研究發現,有吸煙和飲酒習慣的咀嚼檳榔人群的口腔癌發病率是正常人群的123倍。
因為香煙中的尼古丁是一種致癌物,長期刺激就易致口腔黏膜癌變。酒也一樣,會對口腔造成刺激。而持續性的刺激、損傷,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致癌風險!
除了癌從口入外,還有這些危險因素在檳榔的「危」名面前,可是經常被人忽略了。
口腔內部分子在給癌變提供「捷徑」
平時沒有注意口腔衛生的話,會讓大量的黴菌和細菌在口腔裡面滋生和繁殖,正好有利於亞硝酸銨的生成。
若是正好患有口腔炎的話,會讓細胞增生,稍微受到致癌物質的刺激就會讓正常細胞發生癌變,從而引起口腔癌。
別說我沒提醒你
嚼檳榔後的牙齒就這樣
另外,像口腔內有的牙齒齲壞了,大部分牙組織脫落,剩下一些鋒利的殘冠、殘根等等......
它們對舌頭、口腔局部黏膜產生刺激,容易導致局部發生慢性潰瘍,長期以往就有可能導致口腔癌。
笑著笑著就哭了
所以可以看到這是一環接一環,多重因素疊加起來都是在給癌症創造「便利條件」。
但是這個病變可挽回,它有一個窗口期就是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只是被我們忽略了。
大部分是由口腔癌前病變發展而成,所以只要早發現,一般預後都比較好。
若是生活中,你有下面這些情況,那麼就要警惕了,有可能已經患上了口腔黏膜下纖維化。
口腔黏膜變白或灰白色;
常感覺口乾、味覺減退、唇舌麻木;
食用辛辣食物時感覺口腔黏膜燒灼痛,且感覺口腔黏膜僵硬;
張口困難、吞咽困難。
口腔黏膜變白或灰白色;
常感覺口乾、味覺減退、唇舌麻木;
食用辛辣食物時感覺口腔黏膜燒灼痛,且感覺口腔黏膜僵硬;
張口困難、吞咽困難。
另外口腔中有超過一月以上未癒合的口腔潰瘍,就要警惕口腔癌的風險了。
三、
加了養生配方,就嚼不出癌?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絕對不吃檳榔。」
這是《檳榔王國中的「割面人」》中一位口腔癌患者劉桑果的自述。
也正是因為這篇文章,曾經掀起了一股抵制檳榔的階段性小高潮。然而風潮過後,新的商業營銷又來了。
面對健康風險的質疑,有些商家推出相應的養生產品,想要打消大家的顧慮,像「不燒口」「沒有煙燻」「枸杞檳榔」「爆珠檳榔」「咖啡檳榔」「薄荷檳榔」......
就拿「枸杞檳榔」來說,稱加了枸杞更健康。
還有稱以前製作干檳榔時要用煙來熏,煙里有致癌物亞硝胺,才使檳榔致癌。而如今的湖南檳榔用的是未經煙燻處理的干制檳榔果作為原料,是「健康檳榔」。
這樣的辯解,蒼白又無力。
因為不管檳榔鮮果還是乾果,都含有致癌物檳榔鹼,就算加工過程加了其他成分也無法將致癌徹底去除,更無法抵消檳榔的危害。
而且不管怎麼處理檳榔,嚼食時都無法減少檳榔粗纖維對口腔的刺激和損傷。
目前我們對檳榔的危害認知在逐步深入且明確了,但是在複雜的經濟、歷史、社會、人文等的復合問題下,謀求「一刀切」的徹底禁止,現在顯然做不到。控制檳榔市面售賣的工作還是充滿挑戰。
雖然相關機構出台相關政策尤為重要,但現階段更重要的是作為消費者的你能否及時止損。
主動戒掉檳榔並沒有很難,別等病魔向你發出「死亡還是毀容」的選擇時,才後悔莫及。
除了儘早戒掉檳榔,戒掉煙,少喝酒之外,預防口腔癌還可以從下面這些方面做起。
平衡飲食。減少脂肪攝入量,增加蔬菜、水果的進食量,增加維生素A、B、E和微量元素硒的攝入量。比如維生素A缺乏時,就可導致口腔黏膜上皮增厚、角化過度等問題。
口腔硬體條件問題要重視。殘根和殘冠要及時修復好,過於銳利的牙尖調磨好邊緣,假牙要選擇合適,都是為了減少對口腔內部黏膜等軟組織的刺激。
不一定要趁熱吃。過熱的飲料,過燙的食品很容易刺激口腔黏膜組織,吃東西的時候不要心急。
總而言之,更大的希望是自己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