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聽不清,就怪年紀大?這4大誘發原因,很多人都忽視了

2022-10-13   健康160

原標題:耳朵聽不清,就怪年紀大?這4大誘發原因,很多人都忽視了

相信家中有老人的朋友,對以下「耳背」的場景並不陌生:

當他們看電視、聽語音時,常常會將音量調到最高;當他們接電話、發語音時,總是說的很大聲,生怕對方聽不見;當你與他們交流時,他們總能聽岔你的說話內容,語言頻道難同步......

這些在老年人中極其常見的情景,或許我們已經見怪不怪,甚至會認為:人一旦上了年紀,聽力下降是正常現象,不用太在意。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前段時間,一則關於「約1.2億老人逐漸失去了聽力」的詞條衝上微博熱搜,引來不少關注。

這一數據,讓很多人開始意識到老人「聽力損失」背後所存在的危害,遠不止我們口中的「耳背」那麼簡單。重陽節剛過不久,所以小編也針對老年人常見的聽力下降問題準備了一份「護耳錦囊」,讓平時忙於工作的我們能更好地關愛父母的聽力健康~

沒有誰會永遠年輕,你我都有變老的那天

一、

誰「偷走」了父母的聽力?

太快吃完一頓飯,受傷的不止是胃

其實,本就工作繁忙、生活壓力大又或是遠在他鄉打拚生活的我們,實際上陪伴父母的時間並不算多,平時更多的是通過電話、語音、視頻來給予父母關心。可即便如此,很多人在面對年老的父母聽力下降時,還是很容易產生「不耐煩」、「心累」等負面情緒。

每當我們交流時出現了:你說東,他們說西;相同的話說了好幾遍,卻還是沒聽明白你說的;全靠大聲嚷嚷才能勉強進行溝通......這些情況時,我們會覺得這樣的交流好累,言談之間充滿對父母的不滿。

可我們似乎忘了,我們該埋怨的是拖累父母聽力的背後「兇手」,而非自己年老的父母。畢竟,聽力不好這事,咱們真不能怪父母。

1

背後真兇之——歲月神偷

人之所以能感受到外界的聲音,主要依靠耳朵上聽覺神經在起作用。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聽覺器官也會逐漸老化,耳蝸基底膜逐漸增厚、變硬,就連掌控聽力的「大佬」——耳蝸毛細胞,也在歲月這場戰爭中「損失慘重」,因而讓人聽力下降。

像這種因人體老化過程中的聽覺系統衰老而出現的雙耳感音性聽力障礙,在醫學上可稱為「老年性耳聾」,主要症狀表現為:聽力下降、言語分辨能力降低、聽覺重振、耳鳴等。雖說聽力損失是老年人身體功能逐漸衰退的常見表現,但這並不意味所有的老人都一定聽力不好。

此外造成老年人聽力損失的原因,也不僅僅是「年紀大了」這一種,還有更多其他綜合複雜的因素存在。

2

老人聽力差,原因並不簡單

老人的聽力損失,除了聽覺系統的自然老化,還與以下因素有關:

此外,耳部感染、耳朵或頭部創傷、服用耳毒性藥物、從事與耳毒性化學品相關及噪音較強的工作等因素,也是造成耳聾的因素之一。

圖片來源:世界聽力報告

尤其是本身聽力差的老人,還會因以上因素讓自己的「耳聾」情況變得更加的嚴重。

二、

藏在父母「聽力差」背後的危險

其實,大部分老年人的聽力都不太好。

據相關資料統計,全球60~95歲老齡人中,老年性聽力損失約10%~60%。我國已有約1.2億老人逐漸失去聽力。

這也意味著,每10個60歲以上老年人中,可能就有1到6個患有聽力障礙。

據世界衛生組織預估,到2025年,全世界將有超過5億人口受到老年聽力損失的影響。

按年齡劃分的全球聽力損失(中度及以上)患病率

(圖片來源:WHO世界聽力報告)

然而越來越多老年人出現的「損失聽力」,可不僅僅是聽不清楚別人說話這麼簡單。

1

「無聲的世界」里,有太多危險

聽覺是人感知周邊環境、與他人交流、獲得外界信息的一種極為重要方式。一旦出現障礙,不僅僅是造成老年痴呆的問題,還會對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不利影響。咱們可以從這兩個大的方面來看:

  • 心理上

聽力不好的老人,與人交流時,很容易聽錯對方所說內容,需要對方多次重複才能勉強聽清。這種情況若頻繁發生,對方也會沒有耐心繼續回答和交流。隨著老人與人接觸交流的機會減少,社會交流能力自然也不如從前。

無人可交流的他們,慢慢地會變得越來越愛感嘆自己的過去,還會拿來與現在的生活做對比,然後就會覺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遭人厭煩」、「增添兒女負擔」......久而久之會喪失生活的動力,產生自閉、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

  • 人身安全上

老人聽力的下降,還有一個重要的點,就是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危險係數會增加。比如:

走在馬路上,他們聽不清後方來車的聲音,自顧自的走著,即便危險來臨也毫無感覺;

當他們不小心摔跤跌倒時,本就虛弱的身軀,撥通了求救電話卻無法跟對方正常交流,最後耽誤急救時間......

他們在面對外界的各種危險警告信號,總是很難做出正確判斷,很容易威脅到他們的生命安全。

2

所謂「十聾九痴」,究竟是真是假?

所謂「十聾九痴」的說法,其實並非「空穴來風」。

根據世衛防聾合作中心戰略計劃會議披露:輕、中和重度聽力損失的老人,老年痴呆症的患病率分別是聽力正常老人的2倍、3倍和5倍。這也證實了老年人聽力損失與老年痴呆症的患病率,的確密切相關。通常老人聽力減退後,與人溝通交流等行為也會減少,然後聽覺信號傳導和神經中樞接受的信息也會相應減少。

時間久了,他們外界信息的接受能力也會變弱,而長期不用思考的大腦區域也容易出現萎縮、功能失靈等,從而造成認知障礙。

三、

如何讓父母聽懂我們的愛?

雖說老年性的聽力損失是一個不可逆的事情,但隨著目前醫療的不斷進步,也並非「無藥可救。」首先,當我們自己或家人出現以下情況時,就應警惕可能發生聽力損失,建議及早就醫檢查:

其次,就算家裡的老人確實存在聽力損失問題,還有以下辦法能夠讓他們「恢復」聽力。

1

助聽器

助聽器就是一個小型擴音器,可以將他們原本聽不到的聲音加以擴大,再利用他們的殘餘聽力,使聲音能送到大腦聽覺中樞,而感覺到聲音,它主要適用於中度及部分重度聽力損失的人。

助聽器可以根據不同聽力損失程度,進行相關調試。它能讓人聽到的聲音更自然,且價格相對較低。不過,它輔助聽覺的程度有限,需要你原本就有部分聽覺功能才行。

2

人工耳蝸

簡單點說,人工耳蝸是一種電子裝置,它以植入體內後轉換成電信號的方式來恢復或重建人的聽覺功能。主要適用於重度到極重度聽力損失、全聾的患者。

人工耳蝸相比於助聽器,節省了傳播和翻譯的環節,所有頻段的聲音幾乎都能聽見,語音分辨也更容易,相當於再生「耳蝸」。不過,這種方式需要通過手術完成植入,價格也不便宜。如此看來,如果你本身聽神經完好,則可以考慮使用助聽器;若聽力相對較差,但有條件的話,則可以考慮植入人工耳蝸。當然了,至於助聽器、人工耳蝸到底該怎麼選,還是得經過醫生檢查聽神經後才能判斷,也需要結合據患者自身病情、經濟情況去綜合考慮。總之,面對家裡老人聽力下降的問題,咱們別再忽視了,而是要想辦法幫他們去解決這些困擾。最後的最後,小編想說:人活一生,終究都有老去的一天。將來的自己有一天也會聽力差、反應慢,所以,當我們與父母、爺爺奶奶交流的時候,請多多給與他們一些耐心,就如小時候他們教我們說話、走路一樣,始終不厭其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