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個具體的詞來說明對幸福的定義,相信大多數人都會給出同樣的答案,那就是——「吃肉」!
對「吃肉」的渴望與熱愛,已經成為了每一個中國人基因里的基礎本能。
而作為美食大國,中國人吃肉不僅種類豐富,而且花樣繁多,可謂是「蝦蟹煮兮豬回鍋,雞鴨牛兮列如麻」。
但是,很多人也擔心肉吃多了不健康,畢竟其脂肪含量太高,對心血管健康都不太友好。實際上,吃肉也不全是有害的,找到吃肉的正確方法,不僅能防止長胖,還對血管健康大有益處。
一、
中國人的吃肉簡史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而在我們中國人心中,食則當以肉為先。
據《新京報》報道,2019年中國的肉類消費總數為9420.3萬噸,消費總數比歐盟和美國加起來還多。專家預測,到2030年,僅牛肉的需求量,我國將產生830萬噸以上的缺口。
甚至美國著名雜誌《時代周刊》曾專門寫了一篇文章抹黑我們中國人吃肉,大概的意思是:如果我們少吃肉,這樣就可以減少飼養豬牛羊等畜牧業的碳排放,以保護全球環境。
事實上,雖然我們現在都喜歡吃肉,但過去的歷史當中,肉一直都是我們菜單里的稀缺品。
我國吃肉習慣可從周代說起,當時肉食主要有「馬、牛、羊、犬、豕、雞」六畜,其中牛羊豬產量最多。
可是,那個時候只有統治階層能吃肉,其中以牛肉最為珍貴,百姓只能以菜為主。
究其原因,一方面因為我國處於農耕文明,牛不僅是重要的生產資料,還是重要的軍事物資,要上交國家。
另一方面,是因為當時沒有成熟的畜牧業,養活一頭牛的成本極高,所以牛食成為了珍貴的貴族飲食,並根據身份不同劃定了吃肉的種類。
例如在祭祀時,只有最高統治者天子才能享有由「牛羊豬」組成的太牢套餐,諸侯和卿大夫只能享用「羊豬」組成的少牢。
由於牛肉的珍貴以及嚴格管控,再加上中國人對味道的至高評價是「鮮」,早期烹飪以炙烤和燉煮為主,羊肉無論是烤還是燉,都很適合。
在缺鹽的時代,自帶谷氨酸鈉的羊肉和魚肉,一起燒非常鮮美,稱為「魚羊鮮」,而且古代多傷寒,羊肉「性溫味甘,益氣補虛」,有食療作用。
基於此,羊肉逐漸成了最珍貴的貴族飲食,到在宋代吃羊肉已經成為主流。
宋神宗時期,御廚每年消耗羊肉約434463斤,差不多每天要殺十多隻羊。
到了宋真宗,每天要殺350隻,「御廚止用羊肉」,羊肉成為皇室的御用肉,而一年的豬肉消耗只有4131斤,還不到羊肉的零頭。
皇室盛行,民間自然上行下效,再加上古人崇尚孝,羊的「跪乳之恩」,被讀書人稱為「君子肉」,從此羊肉成了宋代餐桌的頭等肉食,當時民間婚喪嫁娶,要是沒有羊肉,都不好意思招待客人。
宋代不僅吃羊肉,還吃豬肉,但因為豬乃低賤之物,仍被劃分為低檔肉食。
豬肉的逆襲是在明清時,那個時候棉花、玉米開始大面積種植,人口迎來大爆發,因為氣候的原因溫病開始盛行。
豬肉陰寒,在缺衣少食多傷寒的年代,容易令人生病,而明清人口、經濟、氣候的轉變,為豬肉逆襲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豬,天下畜之」,皇家過年的食譜里也有燒豬肉、豬肉包子、灌豬肉腸等,豬肉不再是粗鄙之肉。
到了清朝,慈禧太后屬羊,下令皇家不准見羊肉,連「羊入虎口」都不能說,於是豬肉成了主要肉食。
清朝滅亡之後,中華大地動盪了幾十年,中國人民又開始了飢餓少肉的日子,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們的肉食種類和數量才逐年攀升起來。
二、
吃肉太多真的不好嗎?
最近幾年來,「吃肉更容易變胖」、「吃肉更容易罹患各種病症」、「少吃肉才能健康長壽」等言論愈加流行,仿佛吃肉成為了罪惡之源。
牛津大學牽頭的一項研究發現,肉類的總攝入量增加,會誘發25種除癌症外的慢性疾病,如結腸息肉、缺血性心臟病、肺炎、糖尿病、腦卒中等。
在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加工肉列為1類致癌物,即確定會對人體致癌;將紅肉列為2A類致癌物,即可能會對人體致癌。
如此之多的證據支撐,那吃肉太多真的不好嗎?
首先,我們要明白肉的分類,我們餐桌上的肉類食物,基本能以「紅肉」和「白肉」兩類來概括。
紅肉,指的是豬、牛、羊等哺乳動物的肉,也可以簡單理解為以四條腿動物為主的肉類。它烹飪前一般呈現紅色,其顏色來自於哺乳動物肉中含有的肌紅蛋白。
這其中,紅肉的脂肪含量較白肉高,且飽和脂肪酸含量多,過量食用不僅容易導致肥胖,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
可是,紅肉中富含鐵、鋅等礦物質,是人體重要營養元素攝取的來源,所以該吃還是得吃,只不過要少吃。
白肉,是指肌肉纖維細膩、脂肪含量較低的肉類。
這其中包括禽類(如雞、鴨、鵝)、魚類、甲殼類(如蝦、蟹)或雙殼類動物(如牡蠣、蛤蜊)等,這些動物一般為兩條腿、無腿或多腿。
它因為含有較多不飽和脂肪酸,不僅可以降低血清中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還可以預防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有益人體心血管健康,儘量多吃。
由此可見,並不是吃肉過多影響健康,而是吃的不合理才影響了我們身體健康。
三、
這樣吃肉才合理!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食物可以提供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素。
不同食物具有不同的營養素,這些營養素之間相互配合,使人體各項機能正常運行。
所以想要吃得健康,科學飲食才是王道。
1
學會合理吃肉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1)》建議,每日禽畜肉(紅肉和白肉)的攝入量為40~75g,其中紅肉最多不超過50g。在此基礎上,還建議儘量每日食用40~75g的水產品(白肉)。
如果吃紅肉的話,優選瘦肉,儘量不吃皮以及加工後的高鈉肉製品,可以將肉儘量切成小塊,並與其他蔬菜進行搭配,既能滿足吃肉的需求,還能保持營養均衡。
如果吃白肉的話,首選魚肉特別是深海魚,它不僅滿足了許多營養元素,其中富含的ω-3脂肪酸對於血脂、血壓控制有極大益處。
2
科學烹飪,多樣搭配
有時候,肉的烹飪方式也很重要,比如採用蒸、煮、燉、燜等方式,既能保留肉類原有的營養與鮮美,也能避免高溫高油烹飪帶來的健康風險。
烹飪時儘量少放鹽和糖,而豆瓣醬、醬油等調味品本身也有鹽,需要儘量避免高鈉、高糖帶來的危害。
肉類能給我們提供優質蛋白質、豐富的脂肪酸和礦物質鐵等;素菜能提供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還有植物化學物質,所以二者皆不可少,一餐的理想比例應該是葷素1:3。
圖源:央視新聞
3
管住嘴,邁開腿
長期堅持運動,能更好地消耗體內多餘的熱量,增加脂肪消耗,利於血糖、血壓、血脂控制。
年輕人的話,建議以有氧運動為主,簡單說就是中低強度,持續較長的運動,比如跑步、騎車、游泳、爬山等運動。
中老年人的話,視個人體能狀況,可以進行慢長跑、廣場舞等運動。
吃肉,不是危害健康的原罪,關鍵在於是否合理,會不會吃!看完這篇文章,大家覺得有用就轉發+收藏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