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著晨曦,離開石渠縣城 ,駛入217國道繼續向西北方向行駛,道路平坦寬廣,車輛漸多。雲霧籠罩著一望無際的遼闊草原,牛羊成群,遠處星星點點的藏包飄著裊裊的輕煙,一幅草原牧歌的畫卷,充滿了詩情畫意。其實這樣遼闊壯美的自然畫面一路隨處都是,高低遠近都映入我的眼中。
玉樹草原
玉樹草原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這裡空氣稀薄、人煙稀少、蒼茫寂寥,到處都呈現出大自然的原生態。成群的黑氂牛安詳地散牧在草原上,它們才是這裡的主人。偶見黑色的氆氌帳篷上升起縷縷炊煙與藍天、白雲、遠山,綠草渾然一體,讓人如痴如醉,如入仙境。
三江之源,令人神往,魂繞夢牽,似乎神秘莫測,遙不可及。八月是藏區高原最美好的季節,我從川西一路北上,來到了三江源腹地玉樹。一路驅車蜿蜒前行領略觀賞藏區高原的優美自然風光,一路感慨萬千感嘆不已,猶如行走在優美的油畫之中,使人神情爽朗,心胸開闊。茫茫人生路,每個人會領略欣賞到不同季節不同地區不同的自然風光,也會帶來不同的思考和感想感悟。
玉樹
中午時分,到達了唐蕃古道重鎮玉樹結古。在玉樹,臨著清風,再心事重重的人也玉樹臨風了。玉樹,適於療養,也適於療傷。玉樹是潑墨的江山、線裝的史冊,但名諱再富饒、頭銜再光鮮,也掩飾不住骨血里「遺址」的質地。江河之源、名山之宗,這些時光的遺蹟,只有觸及了,才能體驗那份厚重和蜿蜒。歌舞之鄉、唐蕃古道,這些歷史的遺產,只有閱歷了,才能體驗那份璀璨和滄桑。
玉樹
站在世界屋脊瞭望和感悟大千世界的遼闊和雄渾,感悟生靈的存在和演變,感悟人生的價值和追求,感悟聖靈的崇拜和敬仰,會使人有著不同的心境和心靈的撼動。玉樹這塊神秘的風水寶地,處於青藏高原腹地,青海西南邊陲,州府結古地區歷史上就是唐蕃古道絲綢南路的重要區域和重要通道,也是青海、四川、西藏交界處重要的民間貿易集散地。玉樹全境處於三江源、可可西里和隆寶湖三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占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72%,素有「三江之源、中華水塔」美譽,被人類學家和生物學家稱為「人類生命禁區」和「地球第三級」。
玉樹結古寺
最早窺視玉樹,也因一個女子——文成公主。在玉樹,不要夢,隨時都能夢回唐朝。若論遠嫁,文成公主比不上王昭君。昭君出塞,更多是政治聯姻,所以,大漠一入深似海,從此昭君是路人。昭君留下的,也只是「月下魂」,琵琶作胡語,怨恨曲中論。文成公主不一樣,就像玉樹和大漠不一樣,她把自己種在了愛情里,把大唐文化種在了玉樹里。遇見玉樹,遇到松贊干布,遇上大唐,這是文成公主的幸、玉樹的幸和中國文化的幸。
藏野驢
開車行駛在草原上,副駕駛座上的妻子驚奇地叫道:「哇,你看啦,白肚皮的藏野驢!」透過車窗,我看見一頭健碩的藏野驢,追著我的車跑,一點也不怕人。玉樹草原上最多的便是那種白肚皮的藏野驢,這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野生動物,學名西藏野驢,別名亞洲野驢,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傢伙我一路上也見得多了,但都是遠遠地觀望,還從沒有近距離地觀察過。藏野驢是最大的一種野驢,在它們的大腦袋上豎起一雙尖尖的驢耳朵,那健壯的體形酷似驢馬雜交的騾子,身軀和背部的毛色棕紅偏褐,頸脖上長著短而硬的黑鬃毛,一條深色條紋緣著背脊從鬃毛處一直延伸到尾端,看上去威風凜凜。那尾巴像馬尾巴一樣,有一簇黑色細絲狀的毛,從後邊一看還挺像馬,牧人們又稱其為野馬,那矯健的身姿亦不亞於馬。藏野驢和野馬確有親緣關係,但它們又絕對不是野馬。每一種動物都有自己的典型特徵,也可謂胎記吧,藏野驢的四肢、身體下側、頸下、耳朵內側和口鼻端都是白色的,最顯眼的則是那白乎乎的肚皮,牧人們就叫它們白肚皮。
藏野驢
當地牧民告訴我:「這些野驢以前很怕人,一見人影就溜走了,這些年牧人們的獵槍都被收繳了,這些傢伙可不傻呢,好像一夜之間都知道了,那些人手裡都沒槍啦,沒子彈啦,再也打不著它們啦,如今它們哪怕看到了人,離人很近了,也不會逃走,有時候還與人們大眼瞪小眼呢。
藏野驢
三江源地區是野生動物的天堂,有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藏羚羊、野氂牛、西藏野驢、雪豹、白唇鹿、黑頸鶴等16種;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有獼猴、藏原羚、馬麝、棕熊、猞猁、盤羊,藏雪雞等53種。在崇山峻岭中,可目睹雪豹的風采,在茂密的叢嶺中,可尋覓白唇鹿的蹤跡,在無垠的草原山,可眺望野氂牛的雄姿和野驢的健影。
新寨瑪尼堆
唐太宗開拓了大唐盛世,文成公主用盛世雨露恩澤了玉樹。那溫暖的臂彎,撫平了西羌的暴躁,安然枕著中國西部的半壁江山。從長安到吐魯番,車馬喧的不再是干戈,而是玉帛。於是,南來的貿易駝隊來了,北往的牛皮筏來了,也走出了絲綢南路。於是,東去的傳教法師來了,西行的取經高僧來了,也孕育出瑪尼文化。於是,有了文化的交流碰撞,有了民族的繁衍生息,有了歷史的傳說故事,也有了玉樹璀璨奪目的文明。
新寨瑪尼堆
三江源之行,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仍首屬玉樹濃郁的民族宗教文化。沒有歷史的民族是荒蠻的,沒有記憶的地方是蠻荒的,而玉樹高原上從來都沒有失去過記憶。長江、黃河、瀾滄江的寬谷沃土,巴顏喀拉山麓的遼闊牧野,都是先民繁衍生息過的地方。這裡曾演繹了歷代先民開疆擴土的壯舉,也架起跨越萬里山河,連結漢藏「唐蕃古道」和「茶馬古道「的金橋。在雪域連綿不絕的歷史長河中,玉樹古先民所創造的文化已然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寨瑪尼堆
新寨瑪尼堆
藏傳佛教信徒把刻有六字真言的石塊,或印著各種佛像的泥模,再插上經幡,堆積在通衢要道或山口。玉樹新寨瑪尼堆,這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堆,據說已達25億之多,這些經石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大的如同桌面,小的僅如雞蛋。上面均鐫刻著佛像或經文,最常見的是藏文六字真言。
新寨瑪尼堆
新寨瑪尼堆
在玉樹,宗教藝術幾乎處處可見,大到寺廟,小到瑪尼石刻,都能感受到美的薰陶和藝術力量的震撼。就是走在玉樹大街小巷裡,也能體味到這種藝術的氣息,這裡的大小建築都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宗教文化元素。把寺廟建築藝術、唐卡藝術、壁畫藝術、佛教雕像藝術、宗教祭祀、頌歌、舞蹈藝術等溶於生活的各個角落,形成了有別於其他地區的鮮明特色。分布於全州的寺院不僅是當地宗教活動場所,也是文化藝術中心,更是傳承和發展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基地之一。玉樹屬藏族聚居的全民信教區,各類派別的寺院眾多,五彩繽紛的經幡四處飄動,形成了玉樹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使人感覺到幾分神秘凝重,使心靈在聖潔的屋脊得到凈化和陶冶,心胸在遼闊的草原得到開闊和充實,精神在無限的曠野中得到激情和愉悅,使心地在山與水的洗禮中更加善良和慈憫,使慾念在憐悲空凈的薰陶下得到更加的純潔和淳樸。
新寨瑪尼堆
瑪尼堆分兩種,一種是由大小不等的石頭壘集起來的、具有靈氣的石堆,藏語 為「多本」;還有一種是在石塊或卵石上刻有文字、圖像,以藏傳佛教的色彩和內容為其最大特徵,然後堆積起來成為一道長長的牆垣,這種瑪尼牆藏語稱「綿當」。
新寨瑪尼堆
新寨瑪尼堆
新寨瑪尼堆
一般來講,瑪尼石堆最直接的意義有兩個,一是祈福和禳解;二是供人們轉經禮拜,隨時匡正自己的思想行為。每天,這裡都會迎來大批有來自各地的,虔誠的藏族同胞來轉經朝拜祈福,日復一日,周而復始。
新寨瑪尼堆
新寨瑪尼堆
新寨瑪尼堆
日積月累的瑪尼堆,仿若厚厚的石夯牆。藏族受本教萬物有靈的昭示,每一塊瑪尼石都被認為是有靈性的,有靈性的物體必然有神佛的靈光,抑或被鬼魂所占據。因此,藏民刻在石頭上的是信仰、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在藏區,隨處可見。
新寨瑪尼堆
新寨瑪尼堆
自從「4.14」地震之後,玉樹成了世人關注和神往的地方,經過大自然的災難洗禮,玉樹更加從容明凈安詳超俗,更加祥瑞聖潔靚麗壯觀。
新寨瑪尼堆
新寨瑪尼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