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騎上單車,沿著湟水河一路東行,來到了河湟谷地重鎮平安驛。此行一是去湟水河畔看看白馬寺;二是去河湟印象—袁家村品嘗當地美食。
春天,高原的天氣變得愈發的溫暖,青唐城兩側的南北山,枯草變成了綠色,在春風的吹拂下樹枝發出新芽,青唐城充滿了綠色的生機。河湟地區歷史上曾有西戎、羌、氐、匈奴、鮮卑、吐蕃、回鶻、党項、蒙古等多個古代族群繁衍生息,在後來的歷史演進中,這些族群逐漸融合,直到今天,這裡依然生活著漢、藏、回等多個民族。
迎著朝陽,一路東行,不到八點就到達平安驛,看時間還早就來到了湟水河北邊的白馬寺。白馬寺在互助土族自治縣紅崖子溝湟水北岸。古稱金剛崖寺,藏語稱瑪藏觀,建於11世紀。相傳它的創建與藏傳佛教史稱之為「下路宏傳」的復興佛教活動的首創人喇勤·貢巴饒賽有關。寺內曾供有他的泥塑佛身像。
山崖下現有一尊石雕佛像,藏語稱:「彌勒望河」,雕像古樸渾厚,左手托缽,右手做推移狀,佛像寄託了古代勞動人民消除水患的願望。
青海省平安縣,距離西寧40多公里。這是河湟流域的核心地帶,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曾是唐蕃古道南線重要的驛站。根據海東市統一安排,河湟印象-袁家村於近期恢復對外開放。平安驛河湟印象位於青海省平安縣張家寨村,是青海某一企業與陝西袁家村企業投資在建的民俗文化旅遊小鎮,簡稱平安驛袁家村,建築風格為仿造河湟民居建築,並雲集青海地方特色小吃,是一個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初入平安驛袁家村-河湟印象,我便被滿眼的古樸建築所吸引。這裡是河湟印象體驗地,每一條街,每一個巷道,每一個院落,每一面牆,每一扇門和窗、每一處炕,都將會把你帶入兒時的記憶。青石板路,門前的小溪,這些都是刻在河湟谷地人們記憶中的烙印。可以這樣形容,這裡的每一處建築,都是曾經的現實版,是絕對的鄉愁記憶。
袁家村-河湟印象建設完成後,是一個濃縮版的河湟文化民俗博物館,在這裡遊客不僅可以聆聽到美妙動聽的花兒演唱,觀看到海東特有的土族輪子秋、土族婚禮、傳統社火、皮影戲等特色民族演藝,還可以品嘗到熬飯、雜碎湯、青海釀皮兒、手抓羊肉、青海土火鍋、酥油糌粑等傳統美食,還能觀賞到牛角弓、牛羊毛口袋等古老傳統手工藝的製作過程。當然,也少不了河湟剪紙、撒拉族刺繡、化隆回繡、互助盤繡、彩繪等傳統藝術品的展現,通過這些河湟區域多民族古色古香的傳統建築、傳統美食、老工藝、老藝術、老活動等,勾起人們對河湟的記憶與懷念,重塑河湟鄉愁文化。
小毛驢的伙食很不錯,不但有青草、豆類還有紅棗。
沿著青石板路漫步,便走進了小吃一條街,牛羊雜碎湯、青稞面搓魚兒、韭盒兒、攪團、破布衫、醪糟、甜醅兒、鍋榻、蒸月餅、狗澆尿、釀皮兒、筏子肉團……這些耳熟能詳的美味佳肴,一聽就讓人垂涎欲滴,流連忘返。
平安驛袁家村-河湟印象,仿古式門樓、雕樑畫棟的戲樓、承載信仰的誠信塔,反映河湟文化的書屋和民俗建築,重現了五六十年代老平安驛的風貌。仿建的老火車站、鄉政府、人民公社等建築,讓人的記憶一下回到了文革時期。袁家村的西側為具有青海特色的清真小吃區,東側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眾小吃區。
看到爆米花的老漢,讓我想起了兒時。記憶中,那種老式的爆米花機器是鐵鑄成的,肚大,口小,底尖,渾身圓溜溜的,像個「葫蘆」。因長期在爐火上炙烤,所以全身漆黑。師傅按照先後順序依次把玉米碗放在旁邊的架子車上,輪到誰家,會把玉米倒進「葫蘆」里,蓋上蓋子,然後把「葫蘆」橫放在支架上正對著爐火,小孩們也會迫不及待地坐在小板凳上拉風箱,師傅勻速地邊搖動轉軸邊看壓力表,「葫蘆」會旋轉起來,玉米粒則在裡面嘩嘩地響起。等到裡邊的響聲沒了,壓力表上的指針走到一定的氣壓,師傅就把「葫蘆」從支架上端起,向旁邊一個橫放著的鋼絲筒走去,把「葫蘆」放入鋼絲筒里,娃娃們趕緊捂住耳朵,師傅迅速打開蓋子,頓時一聲「驚雷」般地爆炸聲響起,鋼絲筒周圍立刻升起一白氣團,我們不等白氣散去便一擁而上搶著撿蹦在筒子外面的玉米花。手腳利索點的孩子會撿的多些,反應遲鈍點的可能會一個也撿不到,只能眼巴巴的看著別人吃而等待下一輪瘋搶了。
雜碎湯:青海人民把雜碎湯泡饃看成是最美好的早餐。它既能補身、耐飢,又能抗寒。雜碎是指煮熟的牛羊的頭、心、肺、腸、胃、四蹄等,俗稱「下水」。它又分兩種,即「牛下水」或「牛肉雜碎」、「羊下水」或「羊肉雜碎」。雜碎湯就是雜碎煮成的湯,即下水下鍋後,加入調料文火煮,腸肚爛後撈出,繼續煮頭蹄,去上層油凝固(稱「化油」),全部撈出備用。湯中加一些干蔥絲、香菜等調味品。雜碎湯香味濃、不膩、補身。
釀皮是在麥面中摻和一定數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溫水調成硬麵糰,再幾經揉搓,等麵糰精細光滑後,再放入涼水中連續搓洗,洗出澱粉,麵糰成為蜂窩狀物時,放進蒸籠蒸熟,這叫「麵筋」,再將沉澱了澱粉糊舀在蒸盤中蒸熟,這便叫「蒸釀皮」。蒸熟了釀皮,從盤中剝離,切成長條,配上麵筋,澆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起來酸辣、涼爽、口感柔韌細膩,回味悠長。 別覺得釀皮子不起眼,綿軟潤滑、酸辣可口、爽口開胃,是青海特色風味小吃中最受歡迎的品種之一,男女老少都愛吃,對喜歡喝酒的人來說,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尤其是受到女人們的青睞。
熬飯,帶肉湯的燴菜。在煮過肉的湯中(羊肉湯最好),放入煮熟的白蘿蔔片、粉條、熟洋芋塊、小塊羊肉、豬肉、炸熟的肉丸子等,加鹽、花椒粉、姜粉、五香粉等調料,燒沸即可食用。「青海的熬飯,營養搭配得很好。」羊肉性溫熱,常吃容易上火,中醫講究「熱則寒之」的食療方法。因此,吃羊肉時要搭配涼性和甘平性的蔬菜,能起到清涼、解毒、去火的作用。青海人做熬飯,一般都搭配上蘿蔔、豆腐等涼性食品。做熬飯時配上蘿蔔,能起到益氣補虛、下氣化痰的作用;再配以豆腐,不僅能補充多種微量元素,還能起到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作用。
青海土火鍋的「鍋底」一般由羊肉清湯加少許酸菜製成,如果喜食辣,那再好不過,青海土火鍋口味偏重香辣,但湯色清亮,滋味天然醇厚;嘗一口,羊肉的鮮美與酸菜的爽口完美結合,肥膩感全無。不得不說的一點就是,這道菜從西漢出現至今,一直採用傳統的銅質火鍋,以木炭為燃料,使火鍋受熱均勻,味道天然。而且與大家平常吃的「涮羊肉」不同,青海土火鍋端上桌時,主要食材已經在鍋內整齊碼好,並且基本上都是熟食,食材上部再配些許辣椒絲、蔥絲加以點綴調味,看上去賞心悅目,值得一試。
「手抓羊肉」被認為是高原風味食品中的「代表作」,具有很濃的地方色彩。它是選用精心喂養,膘肥肉嫩的「羯羊」,宰後分成若干件,入鍋煮沸,再加入適量花椒。青鹽、生薑、草果等佐料用溫火燉熟,切成大塊,食用時不用筷子,而用手抓來,或用腰刀一塊塊割下來,蘸上椒鹽,就著大蒜享用。肉質細嫩滑爽,不油不膩,美味可口,好吃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