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舌尖上的中國》帶火的雲南建水古城,除了豆腐還有啥?

2019-06-03     雨濃

知道建水這個地方,是央視多年前播放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國》時略有了解。通過觀看節目,了解了彩雲之南,有一座古韻悠長的歷史文化名城,古時城名叫臨安,城中有許多古井,尤其西門大阪井特別有名,用井水做的豆腐特別好吃。建水還有我國現存的唯一米軌小火車,坐著米軌小火車可以遊覽建水城外的璇旎風光,感受上世紀法國建築風格的車站,這條米軌鐵路可以從建水直達蒙自碧色寨,即馮小剛拍攝《芳華》的外景地。五年前,我曾路過建水古城,建水古城樸實無華的建築,百姓臉上洋溢的幸福生活的笑容,美味的烤豆腐,香味撲鼻的汽鍋雞等等給我留下了美好記憶。這座始建於唐代,堪稱「古建築博物館」和「民居博物館」的古城讓人流連忘返,但讓我最不能忘懷的卻是建水傳統民間美味汽鍋雞、燒豆腐和獅子糕。時隔五年,在冬季,我又來到了讓人難以忘懷的建水古城。

有人說,擇一城終老,遇一人白首。如果,能在對的城遇到對的人,那該是多麼美妙的一生。也許,建水這座小城就是我對的地方,讓我鍾愛一生的城。建水這個小城很適合隱居,它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溫和,有"天然溫室"之稱。這裡沒有麗江的喧囂,沒有大理的浮華,寧靜安閒,寵辱不驚。古城不大,主要是以臨安路為中心的幾條街道。建水遺留古蹟眾多,朱家花園,孔廟,朝陽樓都值得一探究竟。你還是可以在古城裡看到當地人的生活起居,夕陽下漫步在青石板路上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仿佛回到了古臨安城。遍布全城的大小古井星羅棋布,城門下有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西門烤豆腐。

小城有四個城門,而每個城門都有特色:東門有雄關樓、西門有井源泉、北門有山巒秀、南門有溪水流,風光各異。走在棋盤式的、縱橫交錯、店鋪琳琅的街巷上,那磚木結構的瓦屋,古色古香的門窗,廊柱檐頭的燈籠,迎風招展的幌子,都足以令我的眼睛閃出新奇的光。大街小巷,處處飄溢著濃濃的桂花香。除了飯館,沿街看見最多的是售賣建水黑陶的商鋪。商鋪里,整齊精妙地擺放著各式做工精巧的黑陶製品,看來建水是一座名副其實的陶城。粗糙而平整的石板路,一直通向古城的深處。

行走在建水城小巷,青石板路凹凸不平,身邊古舊的高大門樓一閃而過,待細看,門樓雖已陳舊,曾經的華貴精美依然熠熠生輝。藍色基底的彩繪,蔚藍於木樑上,磚雕上的纏枝蓮花宛若在散發清香,金色牡丹雍容富貴,花紅柳綠、神話人物述說著門內的風雅往事。

無數個相逢,我路過一座又一座小城,每個人都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城。或許,你讀懂了這裡的一草一木。或許,你只是路過偶爾停留。就像我們到了某一個地方,有人愛上而停下腳步,有人路過而行色匆匆。所有的相逢,都值得留戀。在與之相逢時,給我們帶來的美好或傷害,都是人生的必經之路。

朱家花園座落在建水縣翰林街中段,是清末年間朱渭卿兄弟所建的宗祠、家宅和後花園,共有兩萬多平方米。我進入了朱家花園的大門,只見兩旁矗立著兩棵大樹,像兩位將軍一樣守著朱家的大門,它們分別是萬年青和霸王鞭,據說這兩棵樹是用來避邪的。繼續前行進入了朱家的宗祠,宗祠是朱家人用來祭奠祖先的地方。因此很講究,連門窗都是雕龍畫鳳的。

在遊覽過程中我發現,朱家花園內詩情畫意、秀外慧中,溢滿書香氣。整個朱家花園,無論是窗欞上、壁面上、門扉上,還是水池邊石欄上,字畫隨處可見。如中門後的一道透空花牆拱門,正上方的「循規蹈矩」和背面的「謹言慎行」八個大字,好似在警醒著世人做人的道理。層出疊見的院落里,幾百道木門花窗、畫軒雕欄,讓人讚嘆不已。細看之下,還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雕刻繪畫,充滿了書香氣。

穿過宗祠,我來到了朱家的內宅院,內宅院分為菊、竹、蘭、梅四個住宅區,為什麼要給這四個住宅區取這樣的名字呢?因為這四種植物都不怕寒冷,能傲立寒冬,有著一種吃苦耐勞的精神。住宅區是朱家花園的主體部分,呈「縱四橫三」的布局,是典型的「四角五天井」結構。

喜歡建水小城,由來已久。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自己的小城,或是故鄉情結,或是愛屋及烏,或是偶然闖入一處驚喜,或是深藏於心的難言之處。可能會為了一個人,而愛上一座城。可能會為了一座城,而選擇一種生活。

我的日常生活里,清晨有油條豆腐腦的味道,午後有一杯清茶的清香,黃昏里有一盞等待自己歸家的燈火。建水這座小城,帶著自己特有的氣息,散發出溫暖。建水燒豆腐又稱臨安豆腐是雲南省建水縣的漢族傳統名吃。起源於明朝時期雲南當地的駐軍。明代臨安城的建水燒豆腐早已名聲大振,遍及滇南城鄉,建水城街巷、菜市、夜市、風景旅遊景點的燒豆腐攤,人來人往,成為古城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也是吸引遊客的一大亮點。

看到這輛賣冰棍的自行車使我想起了童年。兒時,賣冰棒是沒有冰櫃的,都是由人推著一輛自行車,車架上放著一個白色泡沫的保鮮箱,一路吆喝著「賣冰棒哦」,孩子們聽見喊聲都會跑出來,有的手裡拿著幾分錢買一隻冰棒,沒有零花錢的孩子就跟著自行車後面,也是樂呵呵的。老冰棒一直陪伴著我的成長。歲月變換的幾十年間,老冰棒由小時候的五分,到中學時期的五角,再後來上班時的一塊,直至現在的二元。有一種味道最是難忘,那就是兒時的味道。不管我們走得多遠,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兒時的味道總是會縈繞在記憶深處,經久不散。

建水十八吃:第一吃,汽鍋雞;第二吃,過橋米線;第三吃:草芽;第四吃:酸石榴;第五吃:燒豆腐;第六吃:糯米揣蓮藕;第七吃:曲江烤鴨;第八吃:燕窩;第九吃:燕窩稀飯;第十吃:燕窩酥;第十一吃:獅子糕;第十二吃:羊奶菜;第十三吃:臍橙;第十四吃:脆黃瓜;第十五吃:紅薯窩窩頭;第十六吃:涼勺粉;第十七吃:炒米豆腐;第十八吃:水泡梨。建水古城的美食種類繁多又極具特色,讓人心動。

古城西門的燒豆腐店,位於建水古城西門對面左手邊的巷口。炭火的熱力,讓豆腐迅速膨脹,等待兩面出現焦黃,沾上醬料,幸福感油然而生。吃一顆豆腐,投一粒玉米,用這種方法計數,也是一種特色。

幽靜的街道,別具特色的古建築,給人全新的感覺。不經意間會看到一眼眼老井,包含著極深的文化內涵,形成了獨特的古井文化。 老井分布在城內,比較密集。即使同一街巷的井水,滋味也不相同,這證明地下分布著不同的礦物質,導致了有的甜、有的澀、有的咸。水井的形狀五花八門,有單眼,雙眼, 三眼、四眼井。形狀上有方形、圓形、菱形、扇形、月牙形等等。

說到建水的西門豆腐,就不得不說西門兩口有名的水井,大板井和小節井。西門大板井,史書稱「溥博泉」,是建水首屈一指的名井,坐落在西城外梨園街西頭地勢低洼的地方。在建水古老深遠的天空下,蘊涵著建水歷史文化精髓的是水,是那一眼眼奇異獨特的古井,那一汪汪清泉。舌尖上的中國拍攝的板井豆腐坊在大板井對面,豆腐是用大板井的井水做的,女工們單靠手指的合作,手工包制而成。

建水的街頭巷尾,燒豆腐果隨處可見。幾個人坐在小板凳上,圍著一個小火盆,上面架個鐵架子,寸方的豆腐在上面烤成焦黃的顏色。凡到建水旅遊的外地遊客,總免不了要品嘗建水特有的臨安燒豆腐。那別具一格的味道,繞頰的余香,常常令人回味無窮。

小城的夜晚,在燈火的映照之下,瀰漫著一種白天所沒有的、說不清楚卻能感覺得到的朦朧的美,就像披了一層薄薄輕紗的少婦,婷婷玉立在燈光水影之中,別有一番韻味,遠遠地看上去更覺瑰麗神秘,更覺風姿綽約,更覺炫耀迷人。

原打算坐中午的小火車,誰知客滿,沒辦法我只好購買了第二天早上的車票。對我來說建水米軌小火車本身不僅是一個拍攝題材和旅遊線路更是包含了一段歷史、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態度。米軌小火車車廂不大,像一個碩大的玩具,坐在車上讓人回憶起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代。

復古的米軌小火車可以載你一路欣賞美景至團山。不止小火車復古,車站也很復古,花磚鋪地,木椅依靠,郵箱佇立,真的像穿越時光一般,回到數年之前。因為是觀光火車,所以速度很慢,而且在沿路有景點地方會停留。

建水小火車現在是一趟旅遊專列,從緊鄰建水古城的臨安站出發,經「十七孔橋」站、「鄉會橋站」、終點是「團山村」站,然後原路返回。橙黃色的小火車,承載著厚重的歷史人文價值,也滿載著一路風景,成為建水古城旅遊的又一黃金線路。木質的車廂,優雅的壁燈,飄逸的白紗窗,就連頭頂的老式電風扇,都讓人生出一股濃濃的往日情懷。開通後的小火車以民國時期的中、法風格合璧,讓旅客沿途欣賞到古城的名勝古蹟和鄉村的田園風光。

米軌小火車,這條充滿傳奇色彩的鐵路,延綿177千米,串起了雲南箇舊、蒙自、建水、石屏的城市與鄉村。她的芳名叫「個碧臨屏鐵路」。是中國最早的民營鐵路之一,建於1915年,原為寸軌鐵路,1970年經過改建後從寸軌轉變成米軌,個碧石鐵路至今已有100年的歷史了。米軌鐵路是中國重要的工業遺產、世界米軌鐵路的「活化石」。

從遠處看雙龍橋,它突起在建水西壩的十里平川之間,十七個橋孔一字排開,孔孔相連,雄偉壯麗,如長虹臥波,倒映於水天一色之中。高聳的閣樓,在綠野的包圍中,仿佛是靜靜的碧水湖面上飄來的一艘大船。當我走近拱橋,可以看到橋上的閣樓,樓中有樓、檐外有檐,雕琢精美。慢步橋上,瀘江、塌沖二水從遠方滾滾而來,在腳下匯合又一瀉千里。說起多孔橋,大多數人第一個想起的便是北京頤和園的十七孔橋和伊朗的三十三孔橋,可建水的雙龍橋卻鮮為人知。雙龍橋是雲南古橋樑中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座多孔連拱橋,它承襲了我國橋樑建築風格的特點,融橋樑建築科學和造型藝術為一體,凝聚著滇南人民高超的技術和聰明智慧,其建築規模和藝術價值在國內屈指可數,它是我國古橋樑中的佳作,在我國古橋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石頭構造的清代的古橋,雖然年代不算久遠,但現在仍在發揮交通功能。遠看這座橋還是比較有氣勢的,站在橋上看遠處的田野山村,有多少人如同橋下靜靜流淌的河水,曾經走過這座橋,歲月流逝,又有多少人象今天的我一樣徜徉在橋頭,我是匆匆的過客,如同河邊米軌鐵路上跑著的小火車,停留永遠是短暫的,只有古橋靜靜地矗立,永久見證這一切。

我去的那天晴空萬里,晨曦中,橋下的河水倒影出美麗而雄壯的橋身,凡到過此地的人,都會從不同角度攝影留念。而不管哪個角度拍攝出來的作品,都美輪美奐。這是其它建築物無法媲美的。

坐上旅遊小火車,線路兩側的景色隨四季而異。鳴著汽笛的黃色車廂搖晃著身子,越過田野,穿過鄉鎮,在綠色的田野中歡快地奔跑著,展現著米軌小火車的風采。車窗外的田野,鄉村,果樹,鴨子近在咫尺,仿佛伸手可觸,令遊客興奮不已。

米軌小火車的終點站團山村依山而建,地勢稍高;建築用材考究,加上世代有人居住,才使得古建築完整保留至今。許多老房子的木料雖經百餘年風吹日曬煙燻,仍然不朽,也未遭蟲蛀。在這個靜悄悄的小村子裡隱藏著一個頗具規模、歷經600年風雨仍保存完好的漢族民居,這在少數民族邊遠地區實屬罕見。

不得不說,建水這個地方,到處都充滿著歷史的韻味,團山古村更是值得一逛。小火車終點站團山站往前走十多分鐘就到團山民居的遊客中心了。可能因為離城比較遠,也有點偏,當時寒假去的時候人不算多。對於這個有600多年的歷史村落,團山村的美,是需要細細品味才能感受到的。村裡大部分是當地人,每一戶大戶人家門前都有簡介和歷史,而且還有特別多的磚雕、牆雕、木雕,特別精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uAXAWwBmyVoG_1ZIin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