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青海三江源:秘境班瑪

2019-09-24     雨濃

對於居住在平原地帶的人來說,青藏高原永遠帶著神秘的面紗,就象天際漂浮的雲彩讓人感到不可揣摩。我從西寧市出發一路向南,經貴德縣,沿黃河逆流而上,行進800餘公里,來到了三江源之行的第二站果洛州班瑪縣。班瑪,山川秀美、人傑地靈,林木蔥鬱、水草豐美,大河小溪如網如織,藏家碉樓古樸典雅,森林資源得天獨厚,藏族人民民風淳厚,佛教文化底蘊渾厚,半農半牧獨具特色,春如山花之爛漫,夏如牧草之繁榮,秋如層林之斑駁,冬如白雪之恬靜,牧者、耕者、歌者自得其所。

班瑪,藏語意為蓮花盛開的地方,地處青藏高原腹地,與四川交界,是青海的南大門。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班瑪特殊的地域風貌,使這裡氣候濕潤、景色優美、人傑地靈、物產殷富、民情純樸。尤其是這裡獨具特色的戶外旅遊和體育探險資源更令人驚嘆,令人嚮往。不到班瑪,你是感受不到這裡大自然和人文環境對心靈產生的強烈震撼的。

班瑪,各類優勢資源豐富,有著「三色班瑪」的美稱。一是綠色班瑪,班瑪,是三江源核心保護區,有青海省最大的原始森林,全縣林地面積達2823萬畝,瑪可河、多柯河、開柯河三大「姊妹河」平行縱貫全境,素有「三江源小江南」的美譽,境內自然資源十分豐富。

二是紅色班瑪,班瑪,是紅軍長征唯一經過青海的地方, 是果洛紅色搖籃。當地藏族人民為了表達對紅軍的懷念,並藉以教育後人追念學習紅軍的英雄偉績,把紅軍走過的子木達溝改稱「紅軍溝」,把紅軍走過的橋稱為「紅軍橋」、把紅軍戰士喝過的泉水稱為「紅軍泉」……艱苦卓絕的偉大長征,是中國工農紅軍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長征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正如紅軍戰士鐫刻在石崖上的「北上響應全國抗日反蔣鬥爭!安慶宣」的標語一樣,雖然歷經七十多載的風雨剝蝕,至今仍字跡清晰、歷歷在目,成為了見證紅軍長征來到班瑪藏區的歷史憑證。

三是金色班瑪,浩瀚無邊的原始森林和雄渾博大的山川還孕育了「三果洛」厚重的文化底蘊。地處安多、康巴文化結合部的班瑪地區是民族多元文化的聚集地和歷史積澱區。藏傳佛教各教派和諧共存、互助共生,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多元文化景觀——百年古剎白扎寺的塔林;覺囊派阿什羌寺院久遠的歷史滄桑和獨特的建築;噶舉派吉德寺寺處山腰,山上松林,寺前農田,山寨錯落有致,寨前瑪可河洶湧東去;燈塔寺依山傍水的清秀以及知欽寺幽靜藍天下的美景構成了班瑪宗教文化旅遊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資源。

班瑪是青海省境內一個極為獨特的地區,這裡遍布茂密的森林,有著全省最大、全國海拔最高的原始森林,是全國重點生態公益林區和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因此,綠色幾乎覆蓋著全境,進而造就了這裡江南般的秀美景色。同時這塊獨特的熱土,孕育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使這裡成了生物學、生態學家趨之若鶩的地方。

這是瑪可河畔的一個分岔溝,原本叫子木達溝,因為紅軍,這條溝不但被當地群眾叫做紅軍溝,而且成為青海非常珍貴的紅色旅遊以及教育基地。拐到溝里不遠,一塊石崖上紅軍當年書寫的 「北上響應全國抗日反蔣鬥爭,安慶宣」的標語,雖歷盡歲月滄桑,但依舊清晰可辨。遊人站在這塊石崖前,不由地為叱吒風雲,艱苦奮鬥的革命前輩肅然起敬。

順著瑪可河大峽谷深入林場,你會看到,初秋的林海已經變成了多彩的世界。那成片的雲杉以墨綠色的形態,大片大片地覆蓋著雄渾的山地,呈現出一派秋日的深沉來。黃色的白樺樹甘願來做陪襯,點綴在大片的墨綠中。各種的高原杜鵑在絢麗了一個夏天后,在這一季綻放出一片紅色來,為山林增色。最是那落葉松的黃,黃得那麼嬌氣,那麼迷人,那麼燦爛,仿佛吸收足了太陽的光一般。

班瑪,風光優美奇異,有插入雲天的陡峭岩峰,有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有蜿蜒流淌的江源溪流,有廣袤千里的金色草原;還有紅軍長征走過的子木達溝——紅軍溝。原始森林及子木達溝紅軍溝、紅軍哨所、扎洛村、果洛先民遺址等省級旅遊景點,基本上未經過人為的裝飾,完整地保留著本來面目。亞爾堂鄉、燈塔鄉的民居碉樓,造型古樸典雅,獨具民族特色,已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江日堂鄉的阿什羌寺院是果洛地區最悠久、規模最大的覺囊派寺院,它更多地保留了古印度原始的佛教成分,具有不可多得的學術意義,研究價值十分珍貴,是佛教的朝拜場所和宗教旅遊的理想之地。佐姆溫泉相傳是格薩爾王和其王妃沐浴的地方。

綠色班瑪之美,美在大美山川、奇峻山水,江源奇觀、四時風光。巴顏喀拉橫貫其境,極盡險峻雄奇之美;蘊含青藏大氣之壯美,更兼江南水鄉之綿柔。長江正源涓涓細流,旖旎東去風光無限。

班瑪縣曾經是中國西南地區重要貿易通道——茶馬古道上的重鎮之一,從其縣府所在地賽來塘到西藏的商路,歷史上曾被稱為「賽西古道」。來往的商賈,在為班瑪帶來財富的同時,也將四川、甘肅、西藏多地藏、漢、彝等民族的建築風格帶到這裡,使班瑪碉樓既博採眾長,又獨具特色。

位於瑪可河兩岸的藏式碉樓民居,依山勢高低錯落,全部是用石料砌成,這種碉樓在其他藏族聚居區很難見到,和聞名的四川丹巴碉樓相比各有特色。班瑪藏族碉樓群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藏族碉樓群落之一。分為石碉、木碉、混合碉三種,其中石碉最有特色。外牆全用石片砌成,按照類似榫卯的結構,大小相扣、橫豎交錯,使牆體受力均勻,不易裂縫、傾斜。亞爾堂鄉、燈塔鄉的獨具藏家風情的藏式碉樓,造型古樸典雅,獨具民族特色,其手工營造技藝於2008年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班瑪還是青、甘、川三省文化交界處和塞蕃古道經過地。

遠遠望去,碉樓群修建在較高的半山腰,山間雲霧漂浮在碉樓身後,映襯著蒼翠嫩綠的大山,土黃色石砌的高牆透出歷史的韻味來。欣賞藏式建築,就好比翻開一部沉甸甸的歷史書,這些建築記載了藏族文化的發展和宗教的興衰歷程。

位於班瑪縣東南部瑪柯河林區的班瑪縣燈塔鄉班前村是班瑪最南部的一個村。這裡平均海拔3200米,距離西寧有820公里。大渡河上游的瑪柯河縱貫全村,兩岸森林茂密、景色迷人、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碉樓建築和傳統生活方式與周邊農田、草山、河流植被等生態環境一起構成極具特色的文化景觀。

在果洛這片苦寒的地域,靜靜地流淌著一條非常不起眼的河流——瑪可河。如果沒有地圖冊,如果沒有指示牌提醒,很難相信眼前的這條河就是萬里長江支流大渡河的上源。但我畢竟見到了實實在在的瑪可河。她不必證明什麼,她也沒有刻意向人們詮釋什麼,她並不因為人們追根溯源找到這裡而受寵若驚。她飽經風霜,永遠這樣平凡,象一位默默勞碌、不求回報的慈母。

班瑪流傳著許多格薩爾的故事,燈塔鄉燈塔寺格薩爾紀念堂等多處都流傳著格薩爾的神話傳說。歷史悠久的藏文化手工藝製作,如唐卡、雕塑、泥塑、格薩爾面具、石刻、根雕等,以及豐富的民間藝術、民間舞蹈、藏戲、民俗等,無不與格薩爾文化緊密相連。燈塔寺,位於縣南燈塔鄉的日德,距縣城82公里,屬寧瑪派。

站在瑪可河河邊,面對著五千年文明的內涵,流水有聲,我卻無言。我一向不善於用誇張的方式表達情感,而此刻,更不必說什麼,我想無論怎樣表達都是蒼白無力的。我甚至不希望詩人、歷史學家、政治家們來此慷慨陳辭,我擔心瑪可河會失去她的從容和穩重。那麼,就讓瑪可河按照她本來的面目,一如既往地流下去,直到永遠。

班瑪縣寺院眾多,歷史悠久,傳承經典。風格各異的藏傳佛教寺院是朝聖者拜佛求經,凈化心靈的理想之地。

穿林海而過的瑪可河是長江重要支流大渡河的源頭,河道蜿蜒逶迤,水流平緩,河道平均寬度為20米,非常適合開展大眾化漂流體驗活動。人們可以駕一葉小舟,沿河緩緩漂流而下,可盡情瀏覽兩岸的猿鳴鳥叫、松濤林浪,可在藍天白雲間、綠樹碧水中,自由地釋放自己、挑戰自我,享受大自然無窮盡的魅力。

這就是青藏高原,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的青藏高原。一個人如果沒有去青藏高原的話那就太可惜了,因為這裡的高原風光會給你心靈以震撼並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再加上那潔白的哈達、清涼的青稞酒和濃濃的酥油茶,都會讓你回味無窮。

走近雪山,走進高原,離陽光近了,離純凈近了,離自然近了,離我的心靈也近了!那高聳的山脈、蔚藍的天空、美麗的湖畔,這些只有在青藏高原才能看見。這裡的山脈直衝雲霄,這裡的天空無比潔凈,比海還要藍。高高的山脈與藍藍的湖水組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還有那白雪皚皚的雪山、五顏六色的彩虹、波濤洶湧的黃河、長江,都是高原的「特產」,而最能攝人魂魄,凈化心靈,洗盡鉛華的就是被當地人們尊崇的神山——年保玉則。

左擁川西,右抱甘南,除了巍峨神聖的阿尼瑪卿雪山和神秘獨特的藏式碉樓群,遇見果洛,你還能遇見嵌在地上如寶石般的點點湖泊,遇見高原上的原始森林,遇見野花盛放的達日草原,遇見壯觀絢麗的白玉寺,黃河在這裡九曲十八彎,晴朗的藍天下是清澈的湖面,成群的牛羊、開滿花的草甸和好客的牧民,如果你來到青海,不妨去果洛走走,在這片7.6萬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還藏有太多太多的驚喜等待你去發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gBeYm0BJleJMoPMILp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