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往生後可去六種天堂,王子王女同證聖果,末田地因緣的故事

2020-10-20     善知

原標題:佛說往生後可去六種天堂,王子王女同證聖果,末田地因緣的故事

佛說這樣做,往生後可去六種天堂

佛在舍衛城東丞相的家中,丞相之母名字叫做維耶,很早起床沐浴穿著彩衣,與各個兒子的媳婦都出來,稽首佛足在一旁坐下。

佛陀問維耶夫人:為什麼這麼早沐浴呢?

維耶夫人答說:想要與各個媳婦一同接受齋戒。

佛陀說:齋戒有三種,想要受何種齋戒呢?

維耶夫人長跪說:有哪三種齋戒?

佛陀說:第一種稱為牧牛齋、第二種稱尼犍齋、第三種稱佛法齋。

什麼叫做牧牛齋呢?

就好像牧牛人,要求得比較好的水草來養他的牛一樣,晚上回來都在想哪裡有豐饒的水草,以備隔天要前往。假若貴族姓男女已受齋戒,其心意是在家要興隆自己的產業,以及為了要有好的飲食來育養自己的身軀者,就好像是那個牧牛人的心意一樣,不能得到大福報。這並不是好的建議。

什麼叫做尼犍齋呢?

當月十五日齋戒之時,伏在地上受齋戒,為十由延內眾神拜說:我今日做齋不敢作惡事,不敢稱名我有家、我有親,妻子奴婢也不是歸我所有,我不是她們的主人。然而其所學只注重此儀式其內心無有正心,到了明天之後,還是一樣,不能得到大福報。這並不是好的建議。

什麼叫做佛法齋呢?

就是每個弟子每月六齋之日受持八戒,哪八戒呢?

第一戒者:完全的一日一夜受持,其心如真人,沒有殺意並心中懷有慈悲護念眾生,不得殺害蠕動之類的眾生,不使用刀杖,心中的意念安和樂利不再殺害眾生,如此的清凈戒心並以一心修習。

第二戒者:完全的一日一夜受持,其心如真人,沒有貪取的意念,心中思念布施,心中歡喜並親手布施,心中潔凈與處事恭敬,不奢望並無慳令貪得之意,如此的清凈戒心並以一心修習。

第三戒者:完全的一日一夜受持,其心如真人,沒有淫意不想念房中恩愛的一切,修持梵行,沒有邪淫的慾念,心中不貪及美色,如此的清凈戒心並以一心修習。

第四戒者:完全的一日一夜受持,其心如真人,沒有妄語的意思,心念至誠安定講話徐徐而談,不作欺偽詐騙且心口相應,如此的清凈戒心並以一心修習。

第五戒者:完全的一日一夜受持,其心如真人,不飲酒不醉,不迷亂不失心志,去除想要放逸的意念,如此的清凈戒心並以一心修習。

第六戒者:完全的一日一夜受持,其心如真人,沒有求得安穩的快意,不穿著華麗的服裝塗抹香料,不塗抹胭脂水粉,不唱歌跳舞盡情歡樂,如此的清凈戒心並以一心修習。

第七戒者:完全的一日一夜受持,其心如真人,沒有求得安穩的快意,不睡臥在上好的床褥,以普通的床鋪草蓆,不躺著睡覺,心中思念佛經修道,如此的清凈戒心並以一心修習。

第八戒者:完全的一日一夜受持,其心如真人,依照規定時間來進食,並不要吃太多來節身,過了每日的中午後即不再進食,如此的清凈戒心並以一心修習。

佛陀告訴維耶夫人,受齋的當日應當學習五念。

什麼是五念呢?

第一應當念佛:佛是如來,是至真,是等正覺,是明行足,是善逝、世間父、無上士、經法御、天人師,其名號稱為佛。所以如能念佛者,愚痴、惡意、怒習、都能銷除,其善心能夠自然生出來,會思念且樂於參與佛陀的行業。就好像以麻油澡豆所制的肥皂,來沐浴洗頭而污垢污濁能夠消除一樣,而齋戒念佛者,其對於內心的洗凈就像是如此,所以眾人看見莫不好生相信。

第二應當念法:佛陀所說法三十七品,都必須具足不毀常思念不要忘記,應當知道此法為世間之明法。所以如能念法者,愚痴、惡意、怒習、都能銷除,其善心能夠自然生出來,會思念且樂於參與佛陀的行業。就好像以麻油澡豆所制的肥皂,來沐浴洗頭而污垢污濁能夠消除一樣,而齋戒念法者,其對於內心的洗凈就像是如此,所以眾人看見莫不好生相信。

第三應當念僧:應當恭敬親自相隨依法接受慧教,佛陀的弟子很多,有得到溝港受溝港證者,有得到頻來受頻來證者,有德得不還受不還證者,有得到應真受應真證者,所以四雙之八輩丈夫都是戒成、定成、慧成、解成、度知、見成,是聖德行為具備者,將來當成為叉手天上天下尊者福田。

所以如能念僧者,愚痴、惡意、怒習、都能銷除,其善心能夠自然生出來,會思念且樂於參與佛陀的行業。就好像以淳灰來洗衣而污垢得以去除一樣,而齋戒念僧者,其對於內心的洗凈就像是如此,所以眾人看見莫不好生相信。

第四應當念戒:身軀受持佛戒應當一心奉持,不虧、不犯、不動、不忘,應當謹言慎行維護身心常有智慧,之後應無所悔、不以追求名聲為望,當能儘量教導他人。所以如能念戒者,愚痴、惡意、怒習、都能銷除,其善心能夠自然生出來,會思念且樂於參與佛陀的行業,就好像把鏡子磨除污垢而能重現明亮,而齋戒念戒者,其對於內心的洗凈就像是如此,所以眾人看見莫不好生相信。

第五應當念天(天堂):第一應念四天王天,第二忉利天,鹽天,兜術天,不憍樂天,化應聲天。應當自念,我以有信、有戒、有聞、有施、有智,以至於身軀死時其精神上天,但願不失信、不失戒、不失聞、不失施、不失智。所以如能念天者,愚痴、惡意、怒習、都能銷除,其善心能夠自然生出來,會思念且樂於參與佛陀的行業,就好像寶珠發光常治清明,而齋戒念天者,其對於內心的洗凈就像是如此,所以眾人看見莫不好生相信。

奉持八戒學習五思念,是為佛法齋,能夠與天參德並且滅惡興善,最後能往生天上最終得到報償。所以一個智者,應當力行佛法齋出心作福。

應當要如是,維耶夫人。齋的福報其效果廣遠,譬如天下十六大國,此十六國的所有寶物聚集起來一定是算不清,但卻不如一日來受習佛法齋,若要計算其福報,則十六國的眾多寶物只不過有如一棵豆子罷了。

天堂之上其廣大不可稱說。當今人世間五十年,只是第一天堂的一日一夜,第一天四天王天上的天人其壽命為五百歲,則此是人間的九百萬歲,修習佛法齋者,可得往生此天上。

人間一百歲是忉利天上的一日一夜,忉利天上的天人其壽命為一千歲,則此是人間的三千六百萬歲。

人間二百歲是鹽天(須焰摩天)上的一日一夜,鹽天上的天人其壽命為二千歲,則此是人間的一億五千二百萬歲。

人間四百歲為兜術天(兜率陀天)上的一日一夜,兜術天上的天人其壽命為壽四千歲,則此是人間的六億八百萬歲。

人間八百歲為不驕樂天(樂變化天)上的一日一夜,不驕樂天上的天人其壽命為壽八千歲,則此是人間的二十三億四千萬歲。

人間一千六百歲為化應聲天(他化自在天)上一日一夜,化應聲天上的天人其壽命為壽一萬六千歲,則此是人間的九十二億一千六百萬歲。

若一個人有信、有戒、有聞、有施、有智、奉持佛法齋,當人身壽命盡時,其人靈魂精神,皆往生此六種天堂樂土上安隱快樂,其好處實在很多,我一時無法說盡罷了,只要人能行善,其魂神往生天上受福無量。

維耶夫人聽聞佛陀所說之後歡喜的說:善哉、善哉、世尊,齋的福德實在是無量,我願受佛法齋戒,從今以後每個月力行六齋,竭盡本力來作福一直到身軀受死,佛說此經後,大家都歡喜受教。

以何因緣,王子王女婚前同證聖果

一時,佛在舍衛城。城裡有位薩迦國王,鹿野苑有位梵施國王,二王因一些爭議而起兵征戰,雙方均傷亡慘重。

一日,梵施國王又率領軍隊在康丹河邊安營紮寨,氣勢洶洶;薩迦國王也不甘示弱,統率大軍不可一世地湧向 康丹河 ,準備迎戰。兩國兵力相當,交戰良久,傷亡慘重而難分勝負。時薩迦國喜添秀麗公主,梵施國王也喜得一位莊嚴太子,雙方都歌舞奏樂慶賀自己孩子的誕生。

兩位國王都聽到對方的歡悅聲,各自派人探知對方添了貴子。梵施國王暗自高興:這是個很好的機緣,雙方對陣時各得子女,將意味著和平的到來,停戰合親。於是,派一使者與薩迦國王談和:「咱們兩國一直兵戈相交,現在我方願意停戰,並希望貴國小公主能許給我國小王子,和親解怨!」薩迦國王興兵沙場,操勞國事,備嘗艱辛,聞言正中下懷,爽快應允,於是雙方互相道歉,互贈厚禮。

薩迦國王想到王女誕生後戰爭停止,使自己身心安樂,所以為公主取名生樂母,精心喂養,孩子如海中之蓮迅速地成長。她自幼秉性賢善,皈依受戒,好行布施,經常去尼眾經堂聽經,且對釋迦佛生起極大信心,後證得無來果 , 具種種神通及八大解脫等功德。公主重返宮中,在父王母后前顯示神變並告之:「我已得如是勝法,不願再享受世間的生活,願於佛陀的僧團中出家,請父王母后恩准!」

父母為難地說:「你要出家我們無權開許,因為你剛生下來時就被許配給梵施國王之子,你當去他面前請求。」王女說:「好,我自己去跟王子商量。」而她的父母卻暗中派信使告訴梵施國王:「你們是否應擇吉日籌辦王子的婚事,否則若王女出家,我們也沒辦法。」梵施國王立即選定良辰吉日,通知眾人參加王子的婚禮儀式。當天,王子身著最上好的服飾,王女也是身著妙衣霓裳,被接到鹿野苑。

準備舉行婚禮時,王女突然飛到空中顯示打雷下雨、閃電發光、下冰雹燃火等種種神變,並對王子說:「我已得勝法,不願在欲界,即具有淫慾、情慾、色慾、食慾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等二十處,因男女參居,多諸染欲,故稱欲界)享受,不管您今後何為,但請您同意我出家!」王子細細想來,覺得王女言之有理,就對她說:「請下來,您自己怎麼做都可以,我沒有意見。」

生樂母聞言,滿心歡喜,飄然落地,且為在場各位傳講佛法。後來她得到父母恩准,即直奔給孤獨園佛陀座下,恭敬合掌頂禮祈求:「世尊,如有因緣,請您慈悲攝受,我願出家受持凈戒。」佛陀開許後便將她交予眾生主母。眾生主母為她落髮、授戒、傳法,她自己也是勤奮精進,斷盡了三界煩惱,獲證羅漢果位,現前殊勝的境界,諸天也讚嘆其功德。王子聽說生樂母已得聖果,並且已成尼眾中智慧第一的聖者,十分羨慕,隨即放棄世間一切,在釋迦佛教法中出家。他勇猛精進,後來也斷盡了一切煩惱,獲證羅漢果位。

諸比丘請問世尊:「以何因緣,王子王女皆生於高貴王家?以何因緣二人於佛生歡喜心一併出家,同證聖果?」世尊告眾比丘:「這是他們往昔的願力所致。賢劫人壽二萬歲時,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時鹿野苑有位財富圓滿的施主,與妻子共享安樂,且都對迦葉佛具大信心。夫婦商量:『我倆膝下無子,甚多財產也無意義,不如趁有生之年於迦葉佛前作些功德。』

商定後,夫妻二人修一座經堂供養佛及僧,後來都在迦葉佛前出家。雖然一生中沒得聖果,但臨終時他們共同發願:以今生布施出家之功德,願我們生生世世財富圓滿,生於貴族王家,值釋迦世尊出世,令佛歡喜,於佛教法中,一起出家,同證聖果。他倆如此發願,其願力成熟,今生王族,得以出家,並證聖果。今日的王子王女即是迦葉佛前的夫婦二人。」

末田地因緣的故事

阿難尊者入涅槃後,其弟子末田地常作思惟:尊者涅槃前教我將佛法傳入罽賓國土中。然而當末田地前往罽賓國後,又更進一步靜坐思惟,這個國家的領土是龍王所管轄,若我不降伏龍王,它將擾亂我的弘法志業。

於是末田地入定,以禪定三昧力令罽賓國現六種震動,此時龍宮震動使得龍子龍孫不得安寧,龍王亦不能自安。於是龍王前往末田地的住所,這時末田地入慈心三昧,龍王見已便用神力興起狂風,卻無法吹動末田地所著袈裟的一片衣角。

於是龍王再興起雷電交加的暴雨,末田地便以神力將雷雨化成優缽羅花、拘牟頭花、分陀利花等天花,一一皆飄落於地。龍王見狀再變現種種兵器加害末田地,末田地又用神力將所有兵器化為天花。於是龍王又再變現大山要壓倒末田地,大山再次化為天花如羽毛般輕落。此時末田地說此偈子:

大風吹動,不移衣角;

雷雨器仗,變為天花。

譬如雪山,日光所照;

悉皆鎔消,無有遺餘。

入慈三昧,火不能燒;

器仗毒害,不近其身。

聽完偈子後,感到驚恐的龍王說:「聖者您來到我的國土有何需要?」末田地說:「將這塊領土讓給我弘法度眾!」但龍王並沒有答應,於是末田地又說:「罽賓國是佛授記為最勝坐禪之處。」龍王問:「真的是佛所授記的嗎?」末田地非常肯定地回答龍王:「是的。」於是龍王問聖者:「您所需要的土地有多大呢?」答言:「只需這床座大小的腹地即可。」龍王允諾:「沒問題,我當布施。」

此時末田地以神通力將此床座廣覆大地,於是龍王問:「這麼廣大的覆地,會有多少徒眾相隨?」末田地言:「當有五百位阿羅漢。」「好!若五百阿羅漢少一人,我就奪回這個領土。」末田地仔細思惟:「此地是世尊授記法藏之地,五百位羅漢不僅不減,甚至能夠過數。」接著說:「既然接受你所布施的弘法處所,也應當要有信施檀越的護持,我將帶領更多善信居士入住罽賓國。」龍王爽快答應了。

於是末田地率領眾多善信居士前往罽賓國立聚落城邑。到了罽賓國後,許多居士正憂愁苦惱該如何自活?末田地便以神力將居士送到香醉山,讓他們挖掘山上的鬱金香回到罽賓國種植,這時香醉山中的龍王發現後勃然大怒,然而末田地慈心教化,便降伏了龍王的瞋心。

諸龍王紛紛問末田地:「世尊法藏於罽賓國會住世幾年呢?」末田地答:「一千年。」於是與眾多龍王作此約定,佛法將住此罽賓國一千年。尊者與善信居士將鬱金香取回罽賓國後,廣布法藏,教化更多弟子與善信檀越,令其共學佛法解其深理,乃至開悟證果。待教化世緣已盡,尊者才慈悲入涅槃,隨後眾多弟子將尊者的舍利起塔供養,令後學恭敬禮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CVUQ3UBeElxlkkaKu2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