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初期,由我黨領導的華東野戰軍曾經與國民黨的三個美械兵團進行過一場正面較量。而在這場較量當中,華東野戰軍在山東的沂蒙山區附近痛擊了國民黨軍,並且將南京的「御林軍」由張靈甫率領的74師全殲。而策劃並指揮這場較量的就是我黨開國將軍粟裕大將。
在之後的淮海戰役之前,毛主席曾經親自接見了粟裕。而問及粟裕與74師的張靈甫之戰時,毛主席點評道:「你險勝張靈甫,在中國有兩個人沒有想到,一個是蔣介石,你猜另一個是誰?」粟裕猜了幾次都未猜中,毛主席直言道:「另一個就是我毛澤東啊。」
這場連毛主席都想不到的勝利確實極其驚險危急,而粟裕將軍卻以漂亮的勝利鞏固了在山東地區的根據地。這場戰役就是——孟良崮戰役。
孟良崮戰役
孟良崮戰役之前的形勢
在國共第二次合作失敗之後,國共兩黨雖然面和心不合。但是依然兵合一處將打一家共同抗擊外來的日寇,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而兩黨為了能夠和平解放,上至兩黨領導人,下至方面軍高級將領都曾經飲宴歡慶商量著和談。但問題在於蔣介石接受了來自美國的軍事援助,地上有坦克大炮,天上有飛機。
於是便手握利器殺心頓起,悍然破壞和談公然向我黨根據地發動軍事進攻。而在南京中央政府附近最近的我黨部隊,就是在抗日戰爭當中赫赫有名的陳毅、粟裕所率領的華東野戰軍。.
陳毅的剛猛果敢,粟裕的靈動機智可以說是讓蔣介石又愛又恨。
愛的是這兩員大將幾乎在抗日戰爭時一直活動在蘇浙地帶,尤其是粟裕指揮風格不拘一格,牽制了大量的精銳日軍。
恨的是他們所率領的華東野戰軍如今成為了在南京政府附近最難拔除的一根釘子。蔣介石知道,中共部隊的打法一向是鑽進深山游擊敵人。並且在孟良崮戰役之前,毛澤東已經將部隊的主力隱藏進了深山。劉鄧大軍進入了大別山,而陳粟的部隊也進入了沂蒙山區,一旦這兩隻猛虎出山必是自己的禍患。
劉鄧大軍
在這種態勢下,蔣介石想首先將陳粟的華東野戰軍從沂蒙山區中趕出來消滅掉,再合力對付劉鄧。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國民黨軍派出了黨內精銳的三個兵團,想要將沂蒙山和大別山中的兩軍分割開各個擊破。而人數少裝備差的中共部隊沒辦法與其硬碰硬,只好任由國民黨軍占領黃河沿岸的主要道路,自己在山區中伺機而動等待戰機。
而這時國民黨軍面對粟裕的華東野戰軍,派出了以湯恩伯、歐震、王敬久所率領的主力向莒縣、沂水、悅莊、淄博一線緩慢推進。但是一向號稱急先鋒的湯恩伯兵團卻按捺不住性子,將自己的部隊前突到歐、王兩軍的前面,希望一己之力拿下粟裕的華東野戰軍。
而這時的粟裕也正巧想先將氣焰囂張的湯恩伯拿下,於是便出兵打算與湯恩伯正面一戰。可是兩軍還沒有碰面,在西側的歐、王兩個兵團便出兵牽制,粟裕只好繼續收縮部隊在另尋對敵之策。
華東野戰軍
湯恩伯斷送「御林軍」
如果這時湯恩伯能夠繼續穩紮穩打配合其他兩路部隊向東北進發,恐怕粟裕再有能耐也無法一直藏在沂蒙山區之中。但是他又一次犯了冒進的毛病,他希望快速拿下粟裕部西南地區的一線地區,然後讓張靈甫率領的「御林軍」74師好好打一場勝仗,給校長的愛將添個將星。於是便命令駐守在垛莊的張靈甫向粟裕駐紮的坦埠進軍。
粟裕本意是要全軍向東移動打擊敵第七軍的,但是聽說張靈甫率領的74師來犯。於是便放棄了先前的作戰計劃,正面迎擊張靈甫。一方面張靈甫的進攻讓局勢迫在眉睫,不得不緊急應對。另一方面華東野戰軍的各級將領和張靈甫在抗日時期有世仇,這讓粟裕全軍都希望啃下張靈甫這塊硬骨頭。大家都建議正面對抗既然不能避免,那就死磕到底。
粟裕在這時的想法卻和其他人不同,他本身就有「不需請示就可調兵」的特權,同時也是一個愛打聰明仗的人。於是便和全軍的各縱隊司令道:「正面對抗也不是硬碰硬,打張靈甫這種驕兵也要巧打」,於是便制定了一個合圍張靈甫的計劃。
湯恩伯
首先粟裕猜到張靈甫會全部突出向自己發動斬首行動,行動失敗就一定會等待兩側的黃百韜和李天霞。又聽說張靈甫仗著自己是蔣的親信,並不把其他友軍放在眼裡。而且張靈甫周圍的黃百韜和李天霞已經離著張靈甫有些遠了,在三個部隊之間留出了一些可以迂迴穿插的空隙。
於是粟裕便命令許世友的9縱和陶勇的4縱,從西北和正北兩個方面打擊退守孟良崮的張靈甫74師。並派葉飛的1縱向西阻擊黃百韜的前進路線,王建安的8縱從東北穿插阻擊李天霞。同時派出了王必成的6縱迂迴至張靈甫的背後,拿下垛莊和8縱對張靈甫形成合圍。
而且還安排了其他四個縱隊在外圍對其他國民黨軍進行阻擊。幾個縱隊的作戰任務完全達成之後,張靈甫便完全沒有了側翼,只是孤軍在孟良崮固守了。
粟裕
阻援任務打得十分順利,對張靈甫的合圍也確實形成了。只是張靈甫也不是吃素的,美械王牌師和黃埔軍校第四期的名號不是白叫的。孟良崮雖然岩體堅固,但地勢上也是易守難攻。許世友和陶勇久攻不下,我軍將士死傷無數。
這時的粟裕知道如果命令進攻暫緩,恐怕之後華東野戰軍會面臨滅頂之災。於是他下令不惜一切代價阻擋黃百韜和李天霞,不惜一切代價拿下張靈甫。接到命令的進攻部隊士兵們喊著「拿下孟良崮,活捉張靈甫」的口號,一波又一波地向孟良崮山頭衝鋒。
而聽說張靈甫被圍困,遠在南京的蔣介石坐不住了。急電命令在孟良崮外圍的十個師緊急救援張靈甫,一定要保住74師這張黨內王牌。但事與願為的是,就在接到命令的不久後,張靈甫就在孟良崮被亂槍打死了,74師也在這場戰役當中被粟裕全殲。
張靈甫
毛蔣二人沒想到的險勝
其實孟良崮戰役的戰果之所以讓毛主席和蔣委員長都沒想到的原因並不複雜。
首先,國民黨軍的三個兵團打算一線驅趕華東野戰軍,只要湯恩伯能穩紮穩打,粟裕也只能有兩個選擇。要麼一躲再躲,要麼拚死一戰,並沒有更好的辦法。而且即使是湯恩伯冒進,在兵力和裝備上也完全能和粟裕一戰。
更何況在孟良崮邊上的這些部隊,都是在抗日戰爭當中赫赫有名的國民黨王牌。再有,張靈甫在國民黨中之所以可稱皇親國戚,並不是因為黃埔四期的名號,也不是因為蔣介石近衛的親近,而是他真的很能打!
抗日戰爭初期,張靈甫率領麾下305團在南京保衛戰中掩護王耀武進城。
阻擊戰打得極為慘烈,張靈甫左臂中彈負傷都沒下火線,拚死與日寇決戰。徐州會戰面對日軍精銳土肥原師團,僅以一個團的兵力重創日軍,斃敵四千餘。武漢會戰,日軍106師團打算圍殲中國第一兵團,又是張靈甫組織敢死隊從敵後占領制高點,身中七塊彈片依然坐鎮指揮。
徐州會戰
終於在張古山封死106師團退路,使得該師團幾乎全軍覆沒。蔣介石認為這樣的勇將怎麼也不能輸給粟裕。而且,在解放戰爭初期,我黨部隊其實是處在戰略防守的一方。從兵力和裝備上都無法與剛剛換裝美械的國民黨軍匹敵。
在孟良崮周圍的國民黨軍是我華東野戰軍兵力的三倍有餘,而且正面的湯恩伯軍還配備了一整個榴彈炮團,更有國民黨第七軍在東部策應。開戰之前連毛主席都覺得粟裕危險。
但是粟裕將軍就是發揮了我黨在長期對敵鬥爭中總結下來的經驗,同時利用自己善於巧思的指揮策略,將張靈甫這顆虎口裡的獠牙生生地拔下來了。整個孟良崮戰役下來,華野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還在山東沂蒙地區站穩了腳跟。為中共中央在山東地區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粟裕
總結
孟良崮的勝利,鮮明地表現了粟裕將軍在指揮上的獨特風格。更是開創了在部隊被重重圍困的情況下,先集中斃其強部的戰法。同時也從整個戰略局勢上挫敗了當時的國民黨軍盛氣凌人的銳氣,給遭到攻擊的我軍贏得了喘息的機會。
張靈甫的死讓蔣介石意識到,自己手中的國民黨軍恐怕沒有機會快速地消滅我黨在華東地區的勢力了。而且中共中央領導人毛澤東也第一次在一場危急的戰役當中,完全沒有干涉作戰將領的指揮。讓粟裕的軍事指揮才能得到了淋漓盡致地發揮,真正做到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