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寒窗苦讀,都說「學海無涯苦作舟」,殊不知我們認為讀書十六載是苦讀,但多少人連寒窗苦讀的機會都沒有?
1986年義務教育法頒布實施,直到2011年才全面普及,不可思議吧?
2011年距今僅僅10年,在當今這個本科生都「不值錢」的年代裡,有些地區才普及義務教育不久,初中文憑對他們來說都是珍貴的,他們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光亮也很難照進這些地方。
徐本禹
下鄉支教,感動中國
但彼時才大三的徐本禹或許是跟這些孩子有緣分吧,在不經意間發現了貴州省大方縣的貓場鎮狗吊岩村為民小學支教信息,徐本禹自身的家庭條件也不是很好,他很知道一次學習的機會是多麼的難得,看著支教信息,徐本禹下定決心為這些孩子帶去一點希望。
大三的暑假,徐本禹是在為民小學度過的,雖然來之前就對這裡的環境有心理準備,但身臨其境後才知道這裡條件的困難,水電不通,學校的環境也比較艱苦,學校里的老師有一些就是村裡或者隔壁村裡的人。
農忙時期,老師顧不過來,學生就放假了,學生的學習就這樣斷斷續續的,沒辦法學到系統的知識。很多學生初中都讀不完就早早被家裡喊去做農活,到了一定年紀就被催著去沿海打工賺錢。
似乎這裡的孩子未來的路線早已被規劃好,並不是一條康莊大道,但每個人也得硬著頭皮走上這條充滿荊棘的道路。徐本禹在為民小學從七月待到了八月,短短的兩個月,卻足夠讓他認識這所學校的每一個孩子,學校里才100多個孩子。
這些孩子甚至會為城市裡一個學校有上千人而感到驚訝,短短兩個月,徐本禹無法傳授太多知識,這些孩子的基礎差,很多東西需要重複幾遍才能聽懂,徐本禹更多的是在這些孩子的心種下了好好學習的種子,希望他們未來走出這裡,去看外面的世界。
支教的生活可以說是苦不堪言的,但徐本禹回校後始終無法忘記為民小學的學生,自己第一次做老師的奇妙經歷,學生們一張張純粹渴望的臉。
一雙雙明亮的眼睛盛著對知識的渴望,對外面的世界的嚮往,甚至夏夜傍晚的蟬鳴蛙叫他都無法忘記,每每回憶起他們,他都想自己一定要為這些孩子做點什麼。
大學畢業後,徐本禹不顧父母的反對毅然決然來到了大方縣大水鄉大石小學支教,那時不像現在交通發達,網絡發達,在大方縣這個小村子裡徐本禹用手機還要到處找信號,泥濘的小路鮮有車跡。
出門一趟是很不容易的,且徐本禹以372分的高分考取的母校華中農業大學的研究生,雖然學校了解他將去支教的情況,同意保留他的學籍,但我們社會歷來都是注重年齡的。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似乎就是在催著我們加快腳步,比同齡人慢了一年,也是需要經過一番掙扎才能下定決心的。
這一次支教的時間更長,環境更艱苦,但徐本禹甘之如飴,即使物質匱乏,但學生的笑臉充實著徐本禹的內心,每一次學生的進步,徐本禹看在眼裡,笑在心裡,看著學校里因為自己的到來而展現出的活力,徐本禹由衷的開心。
這些欠發達地區條件實在太艱苦以至於到後來,只有徐本禹一人還在堅守,只是徐本禹還能堅守多久呢?
他也有自己的抱負理想要去實現,靠他一人也無法給那麼多的貧困兒童帶去知識,好在,徐本禹的事跡因為一篇帖子迅速被大眾關注,這些困於貧窮的孩子也得到了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捐助,他們的未來也因為徐本禹的到來徹底改變。
外界的光亮終於照進了這無人問津的角落,徐本禹被評選為2004年感動中國人物,有網友這樣評價徐本禹:「他認識到了作為一根火柴的意義,他不是第一根火柴,也不會是最後一根。」
越來越多的學子受到他的激勵,投身支教,這一根根的火柴,這星星之火終將照亮無數學子的人生之路。
離開支教,投身脫貧攻堅
徐本禹知道,支教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法子,學生無法接受好的教育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經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有經濟何談教育?離開支教崗位後,徐本禹繼續在華中農業大學學習,期間曾前往非洲辛巴威當援外志願者。
學成後,在各個崗位鍛鍊自己,在2017年投身湖北省秭歸縣脫貧攻堅工作,脫貧攻堅在許多人眼裡可能只是電視里新聞主播口中一晃而過的幾個字,但脫貧攻堅這四個字的分量遠比想像中的大得多,是無數一線的基層扶貧幹部的汗水才換來的。
而湖北秭歸縣在徐本禹以及各位扶貧幹部的努力下於2019年4月正式獲得省政府的批文,摘帽貧困縣,47個貧困村,15個深度貧困村,27445戶72824人順利脫貧[1],這是人民以及幹部們嘔心瀝血的結果。
可能有些大城市生活的人無法想像,上海民國時期就有電影院了,如今許多剛摘掉「貧困縣」帽的地方娛樂活動還只是在家看看電視,出門散散步,跳跳廣場舞,許多大城市習以為常的,甚至父母輩,祖父母輩都習以為常的設施,在這些貧困縣裡都是剛剛出現或者還沒有出現。
千千萬萬的「徐本禹」來發展建設社會主義中國,紮根一線,又苦又累,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人前仆後繼?正是如徐本禹這樣的人帶來的激勵,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我們的地方去。
這不只是一句口號,千千萬萬的學子奔赴西部建設祖國,我們中國青年當有一分力就為祖國盡一分力,我們蓬勃向上,我們的祖國自然也是蒸蒸日上,我們如何,我們的祖國便如何,讓我們都發散自己的光亮,照耀我們的祖國。
參考文獻
[1]秭歸縣政府工作報告.秭歸縣人民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