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北大天才鄧文慶堅持要出家,父母得知後什麼反應?

2021-12-27     枕貓

原標題:15年前,北大天才鄧文慶堅持要出家,父母得知後什麼反應?

2006年,一則北大畢業生攜父母一起出家的新聞轟動了整個社會,此人就是來自福建農村的一位天才少年——鄧文慶。

一般來說,高學歷的年輕人出家的事例並不鮮見,不過卻很少出現這種一家三口全部遁入空門的情況,因為一般父母都對兒女寄予厚望,怎會希望他們遠離塵世,與青燈古佛一生為伴?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鄧文慶一家的這種情況呢?現如今15年過去了,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又怎麼樣呢?

鄧文慶

小山村走出來的天才少年

鄧文慶,1981年出生於福建省的一個農村,家中世代務農,父母也都是農民出身。

因為鄧文慶是家中的獨生子,所以父母一直對鄧文慶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夠好好讀書,學有所成之後離開這個小地方。

而鄧文慶也很爭氣,他從小就既懂事又聰明。父母交給他的一些東西他都是一學就會,甚至他們說過的話鄧文慶都能一字不差地複述出來,父母很開心,覺得自己的兒子肯定是個天才。

等到了上學的時候,鄧文慶也幾乎從來沒有讓父母和老師操過心。剛上學的時候,同齡的孩子都比較貪玩,會抱怨學校的功課繁雜、作業多,經常讓老師操心和叮囑。

福建省的一個農村

而鄧文慶從來不會,他仿佛天生就比別的孩子老練、成熟,學校教的功課他很輕鬆就掌握了全部,老師布置的作業他甚至從來不會拿回家裡做,都是在學校里完成了再回家,這一度還讓父母以為他不好好學習。

「鄧文慶為什麼回到家從來不寫作業呢?」父母向學校的老師問道。

老師笑著說:「你們儘管放心,鄧文慶從來沒有拖拉過作業,他的作業都是早早地在學校里就完成了,而且他很明顯要比別的學生腦子轉的快,我們教的東西他一遍就能學會。」

事實果然不出老師所料,到了期末考試的時候,雖然不見鄧文慶複習,但每次他都能考班裡的第一名。這讓鄧文慶的父母感到非常的開心和自豪。

上學

就這樣,鄧文慶考上了當地最好的初中和高中,到了高中的時候,他開始接觸傳統文化,這樣為他以後人生道路的選擇埋下了伏筆。

讀了很多儒家經典之後,鄧文慶對古聖先賢描述的那種太平盛世十分的嚮往,他腦子裡也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思考人生的意義。

不過,受限於當時的知識儲量和生活歷練,鄧文慶始終沒有找到自己未來的人生路在哪裡。

但這並不耽誤他的優異學習成績,他的成績在年級里始終是名列前茅,高考的時候鄧文慶甚至是破天荒地考上了北京大學,轟動了整個縣城。

儒家經典

一個偏遠貧困的村子裡居然出了個北大學生,鄧文慶的父母自然是欣喜若狂,在村子裡擺了十幾桌酒席來慶祝。

當天,親朋好友紛紛向鄧文慶表示祝賀,拍著他的肩膀說:「文慶有出息了呀,以後掙大錢了要好好孝順爸媽。」

而鄧文慶笑著答應的同時,心裡卻始終在牽掛著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填志願。因為一直對人生沒有方向,鄧文慶不知道到底該選什麼專業。

經過幾天的深思熟慮之後,鄧文慶決定選擇哲學系,「既然找不到人生的意義,那就再花幾年時間去專門研究研究」鄧文慶心想。

就這樣,鄧文慶成了北大哲學系的一位學生。

北大

到了北大之後,鄧文慶看到了圖書館裡浩如煙海的書籍,見到了很多之前只存在在書本上的學者、教授,鄧文慶表現出了對知識的極度渴望,他開始瘋狂的讀書、聽講座,像海綿一樣急速吸收著知識的養分。

此時的鄧文慶也不再僅僅拘泥於閱讀儒家經典,而是廣泛涉獵,儒釋道三家的經典作品、古今中外的哲學著作他都在閱讀。

後來因為共同的愛好,鄧文慶結交了一些同樣喜愛傳統文化的同學大家經常一起交流心得體會,不久之後,他們乾脆成立了一個專門閱讀和研究傳統文化經典的讀書社——耕讀社,鄧文慶是第一任社長。

圖書館

讀書社一經成立就吸引了大批傳統文化愛好者。鄧文慶製作了讀書社的規定:每周二、周四、周日早上七點到七點半要在讀書社集合,一起晨讀傳統文化經典書籍,《大學》《中庸》《弟子規》《道德經》《心經》等等都是讀書社的必讀書籍。

每周還有固定的時間用來一起探討書籍,分享心得體會。耕讀社的影響力很大,在北大甚至掀起了一波學習傳統文化的潮流。

除了閱讀書籍、交流思想之外,鄧文慶還付諸實踐。他帶領耕讀社的同學一起當義工、做公益項目、去寺廟打掃衛生、聽寺廟中的法師講經參佛,在親身實踐中感悟和探討傳統思想。

在這個過程中,鄧文慶漸漸感覺到現代社會與先賢描述的太平盛世之間的差別,也產生了想要努力做出逆轉卻無力施行的感覺,也是在這個時候鄧文慶產生了遁入空門、避世不出的念頭。

耕讀社

欲入佛門

大學四年之後,鄧文慶仍然沒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於是他選擇了留在學校繼續讀碩士,繼續探尋自己的人生道路。

有人為他為何要如此堅持,他笑著說:「沒有為什麼,這只是一種選擇而已,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價值排序,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就可以,不必去迎合大眾的眼光。」就這樣,鄧文慶又在北大待了三年。

2006年6月,鄧文慶碩士畢業之後回到了福建,一個北大的碩士畢業生自然是就業市場的香餑餑,很多家公司向他發出了邀請,但他卻沒有常人想像的那麼開心。

因為他仍在在探尋人生意義的道路上,沒有走到終點,不過迫於生活的壓力他也只能開始工作掙錢。

就業

就這樣過了兩年,雖然他的工資很高,也深受老闆的器重,父母也為他感到自豪,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過得並不開心。

這種繁忙、快節奏、被工作填滿的生活並不是他想要的,他沒有時間去思考人生的意義、探尋自己人生的方向,只是每天機械的上班下班,他快要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了。

於是,他瞞著父母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出家。

鄧文慶想逃離這一切,也想從佛法中感悟出自己想要的東西。於是,2008年他悄悄地辭了職,瞞著所有人在福建莆田廣化寺剃度出家了,法號顯慶。

出家

但是紙包不住火,因為在寺廟中的生活和在世俗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父母很快就發現了鄧文慶的不對勁,在多次詢問下,鄧文欽終於還是向父母坦陳了自己已經出家的事情,這讓父母感到非常的震驚和氣憤。

他們火速趕到莆田廣化寺,親眼見到了剃著光頭、掛著佛珠的鄧文慶,更是感到非常的不理解和憤怒。

「你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嗎?我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這麼大,眼看你考上了北大,我們做夢都能笑醒。

沒指望你以後能給我們帶來多好的生活,但是怎麼也想不到你居然放棄這麼好的未來,選擇當一個和尚,你還什麼都不告訴我們,你考慮過我們的感受嗎?」

鄧文慶的父母質問道。

寺廟生活

面對父母的指責和苦苦哀求,縱使是已經入了佛門,鄧文慶也是難過地哭了起來。

他自己又何嘗不想跟父母好好溝通,何嘗不想好好工作,好好孝敬老人,但是就像他說的那樣,他自己心中有未了結的事情,有自己想實現的事情,他不想這輩子活在別人的眼光中。

不過架不住父母的勸說和逼迫,鄧文慶最終還是聽從了父母的話,暫時離開廣化寺,回到了家中。但是他心中始終沒有放棄對佛學的嚮往與追求,他更不會放棄對自己人生的探尋。

在家中住了一段時間之後,鄧文慶實在是忍不住了,於是偷偷地跑到了北京的龍泉寺學佛念經。

在龍泉寺的這段時間裡,他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道友,每日跟隨大家一起誦經禮佛,他感覺到這樣的生活無比的安定與充實,心情也隨之放鬆與歡快起來。

龍泉寺

不過,他的父母也沒有就此放任兒子遁入空門,他們再次找到了鄧文慶,想要勸說他回心轉意,但這一次雙方都沒有讓步,而是開始了長時間的拉扯。

這一次雙方並不像第一次溝通的時候那樣激烈,而是靜下心來相互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

父母給鄧文慶羅列出了他出家的利弊,想要用親情打動鄧文慶。而鄧文慶則是向父母坦陳自己這些年的經歷和想法,並且向他們普及佛法的奧妙。

就這樣,經過幾個月的相互勸說之後,鄧文慶還是堅持要出家,父母實在是沒有辦法,只能遂了鄧文慶的心愿。

出家

「你出家修行可以,但是你要從此和我們斷了來往嗎?你是從此以後都不再認爸爸媽媽了嗎」鄧文慶的父母哭著問。

這下子可是問倒了鄧文慶,他確實是非出家不可,但是卻也從未想過要和父母斷絕關係,而自己要是選擇了出家,那就勢必不可能再像工作時那樣,逢年過節回家探望父母。

一旦等到自己受戒完畢,父母下了山,下次再見面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了。

想到這裡,鄧文慶也感到萬般的苦惱與無奈。

寺院

帶著父母入佛門

就在鄧文慶一籌莫展之際,寺院的一位方丈給鄧文慶出了主意,「你可以讓你的父母也留在寺院裡,平日裡參與一些日課,幫忙做一些寺里的雜物,我們就當他們是寺院裡的弟子了。」

鄧文慶想了想,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既不耽誤自己修行,還能陪在父母身邊照顧他們,這也算是自己能夠盡孝的唯一方式了吧。

這個辦法的唯一難處就是父母願不願意留在寺廟裡生活,畢竟突然讓一個人就此遁入空門、遠離塵世,實在是匪夷所思。

但是沒有其他好的辦法,鄧文慶只能向父母傳達了這個方法,本以為這個方法肯定會得到父母的反對,畢竟自己一個人出家當和尚也就算了,還要拉上一家人一起出家,想想都不可能。

但出乎意料的是,父母並沒有第一時間否定這個方法,父母對鄧文慶說:「你讓我們考慮一下吧。」

幾天後,父母對鄧文慶說:「我們陪你一起留在這裡,以後不管你去哪我們就去哪。」

這驚呆了鄧文慶,他真的沒想到父母居然真的願意留在寺廟裡,自己是研讀佛法十幾年,才下定決心遁入空門,而父母經過幾天的思考就願意放棄塵世的一切,遠離紅塵俗世,在寺廟裡度過一生,這得是下了多大的決心啊。

鄧文慶聽到父母願意留在寺廟的決定之後,當場就跪了下來,抱住父母泣不成聲。

「對不起,爸媽是我對不起你們,讓你們受委屈了。」鄧文慶哭著說道。

方丈

「不委屈,我們想清楚了,我們這輩子的盼頭就是你,管別人的眼光幹什麼呢?你只要過得開心,我們也就開心了,現在這樣也挺好的,我們能夠陪在你身邊,能夠每天看著你,我們就心滿意足了。」父母安慰著鄧文慶。

就這樣,鄧文慶一家三口就全部入了佛門。鄧文慶終於遂了心愿,每日潛心研究佛法,在佛法中感悟人生。

而父母則是也開始學佛,每日跟隨眾弟子一起修行功課,空閒的時候幫忙照做一些雜務。

鄧文慶一家三口全部入佛門的消息很快就被當作新聞傳播了開來。有些人認為鄧文慶自私,他不僅浪費了國家的教育資源,還拖累了父母,剝奪了他們原本幸福的生活。

佛門

不過也有很多人贊同鄧文慶一家的做法,他們覺得每個人的價值判斷不一樣,不能以常規的社會眼光和標準去對待每一個人,只要有自己的價值選擇,那就堅持去做好了。

一時間,社會上對鄧文慶一家人的選擇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但是這些聲音絲毫沒有影響到鄧文慶一家,外界的討論熱火朝天,而寺廟中的一家三口卻是心如止水,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埋頭於自己的生活。

就這樣,他們在寺廟裡一過就是15年。

現如今,鄧文慶在佛學上的造詣已經非常的高深,他也早已經找到了人生的快樂與意義,每日潛修佛法、照料年邁的父母,過得非常愜意自在。

鄧文慶

鄧文慶的父母現在上了年紀,每日除了照常的功課之外,就是照料住所前面的菜園子。

寺廟裡安靜閒適,風景也很好,兒子也在身邊陪伴著他們,他們晚年的生活也很幸福。

一家人會時常聚在一起,或談天說地,或探討修行感悟,父母現在也打心眼裡認可了當年兒子做出的選擇,畢竟不管過程如何曲折,但是現在一家人過得很好不是嗎?

參考文獻

搜狐新聞,《北大耕讀社出家有傳統 三任社長都已經出家》,2010年09月28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11923494_120409334-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