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依序詳解第015篇(第十九章)
儒家求人生,佛家求往生,道家求長生。
其實都是對精神境界的無上追求,只是各有所屬,側重不同罷了,究竟根源都是法自然,利益眾生之絕學,沒有高低優劣之分。
故佛祖有云:古之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所謂無為法,用道祖的話來說,就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回歸簡簡單單的原始自然生活,回到上古山民時代,看山是山,以月為月,自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真是:歲月從不催人老,無憂無慮神仙家。
故上古山民,精氣神全,無思慮耗損枯竭,皆年過天壽(120歲)而動作不衰!(《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記載)
世間萬物皆有靈,機緣和合本混成;自古呼吸同一氣,息息相通化不窮。
本章道祖所講的內容,就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同社會,暫時只能在上古時期找到相似模板,描繪得令人心馳神往……
01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莊子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這裡所說的聖人,應作聖人名號來理解,因為古時借用聖人名號,可行不齒之私,即著相也!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羽衣常帶煙霞色,不染人間桃李花。對世間一切浮名濁利,早已看得雲淡風輕。
絕聖,則世無聖人名號可借,民無救世主幻想可期,人人關注自身,去解決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才能過上安居樂業的小日子。
棄智,大智若愚,真正有智慧的人,都簡單樸實,都在下著笨功夫自食其力,沒有那些表面上的聰明機巧,因為聰明人多了,世間就會變得浮躁不安起來。
02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大道廢,有仁義。仁義出,則社交,各自拱手作揖,噓寒問暖,盡說好話,漸無真言。
則人浮於事,而流連於說家常言客套拉關係走後門也,盛情難卻,人情難阻,仁與義,正正得負也。
便成了:一入江湖身不由己。為人情世故所牽所累,進退兩難。
絕仁棄義,可以去偽存真,真正有能力的敢講實話的肯辦事實的人,就會漸漸浮出水面,忠言逆耳;而人際關係,也會回到以個體家庭為單位,重整綱常,孝慈就位。
03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聖職並,仁義行,機巧則縱橫交錯,利益自無法均沾,編制在一張張關係網中封閉流淌……
於是阿諛奉承,溜須拍馬,投機取巧,唯利是圖,潛規則之風盛行,坑蒙拐騙溫床滋生也……
絕巧,則無空子可鑽研,規則得立,犯規有嚴格機制懲處,劣幣無法驅逐良幣,人盡其才,善業並舉。
棄利,則貪婪慾望得抑,以功為彰,以德為尊,以利他精神為準則素養,人心思齊,春風化雨,不患不均,盜賊自然消除!
04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用上面三句話來行文,仍不足以直言精要。
所以我再多說一句囑咐你(尹喜):但看平淡無奇之處,守在簡易如常之中,忘卻自我的存在,脫離慾望的束縛和干擾,若能如此功行久久,這道的精髓(絕學:清靜心)也就深刻的領悟到了:澄其心,遣其欲。心身無染,無憂無慮神仙家!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道祖的普惠民生觀,說到底就是本章文中的四個字:少私寡慾。
少私寡慾,既是仙家煉性功法,又為自然生態取用不竭養藏之道,無憂無慮絕學精髓也!
無私則公,公則全,全則養,生生不息!
寡慾則平,平則正,正則存,能量永續!
您又怎麼看呢?
見素抱樸全真趣,
少私寡慾蓄清歡。
——關注樵夫,帶您遨遊不一樣的文化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