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九品:若得不得無得自得,離一切相始合法之空性!

2019-09-29     樵夫侃文化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01

佛說一切法相皆為名相,歸空於無皆非實有!

借假修真,真幻不二,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如露如電,剎那生滅。

迷悟只在一念間,一念雲,一念雨,一念煩惱作菩提,一念風和日麗春暖花開。

心識之所見,心識之所生,皆為幻之分別,染著塵緣,似為實有,入於空性,萬有虛無。

一切法,皆由心生,亦由心滅,識之故也。識之所動,即為念之所起。識性若停,一念不起,入於空寂,是為心之本來,與虛空同理。

佛說一切法,皆名之以相,無相不識法,執法又不識性,常雲名什麼非什麼,不過就是帶您借假修真返本歸元。

若能歸到本元之處,自性花開,佛一切法相皆非實有。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進入另一個更高維度的空間。

本來無一物,名相系作舟;迷海慈悲航,至岸圓般若。

02

若得不得無得自得,一無所得自與虛相應與空相合,心無掛礙性無一染。

諸法空相,無住於心,無所得故。

若有所得,所得為相,所得為名,著於相繫於名,終為塵緣所牽扯羈絆也,識性未停,宛如煙燻火烤,羈旅勞累,未得清凈。

待到一無所得,方覺真空妙有,心與虛空相應相合,日月星辰羅布,行雲流水往來,四時得序,萬物生靈,與物混一也。

人人自性本清靈,只因塵緣累此身;若能萬般全放下,靈山自在汝心頭。

所謂煩惱,皆為世間得失所生,明知理應放下隨緣,卻又常常身不由己,於是不得解脫。

縱觀古今,凡世間大徹大悟之人,往往都覺於磨難重重之後生死攸關之時,頓覺萬般皆是幻,恍如一念悟來生。

一念之間,便已是萬水千山之旅,柳岸花明之玄。

若得不得無得自得,行到無窮即有窮,雲水殊途即禪心。

03

若離一切相,是法方為空。

事物運行發展的規律,永遠都處在周流不息的變化當中,唯有虛空永寂恆常,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任其能量循環往復。

秋來夏往,花落成泥,破繭成蝶,土石成樓,從電光火石到科技智能,這世間一切的一切,都處在周流不息的恆常變化之中,就如佛祖所說的橫沙河。

世間一切相,終非實有,幻化成空,來來去去,去去來來,不增不減。

若離一切相,是法方為空。

雲即是水,水即是雲,一升一降罷了,實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能量守恆轉化罷了。

雲水殊途,不落兩邊,不成邊見,即不住於相不繫於名,即名禪心,禪即空性,離一切相,終非實有!

自古文字般若易言,修為境界難達,所以歷來祖師都強調實悟實證。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全憑意會,不在言傳。

言傳一說,則是著了文字相,著了人我眾生壽者相,為有所得之故,所得非得,實無一得。

佛法妙義甚深,非如我凡夫可解,解之亦是一二皮毛,只因興趣所在,若能以此拋磚引玉引來甚深精義妙義探討,便是又一次參詳學習領悟的契機,更有利於大家一起共同學習進步!

以上言有不合之處,歡迎指出批評,返觀修正,學習精進。

若能萬般皆放下,

便已靈山腳底行。

——關注樵夫,帶您遨遊不一樣的文化視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Ag7f20BMH2_cNUgySe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