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經藏更是如此。
相隔的時間久了,每讀一遍《心經》,皆有不同的感悟萌於心間,有時更似靈光一閃,瞬間便解開了多年困惑於心的謎團……
一切皆是仗境方生,心境不同,領悟也就自然有所不同,經文本就玲瓏通透,時刻都能照見不同狀態的自己。
經雲諸法空相,一切皆無,當無所得,做到心無掛礙……
當一切都空了,無了,又還能剩下什麼?答案是什麼也沒剩下,只是把一切多餘的世俗塵心都打掃乾淨了,給人舒舒適適清清爽爽的覺知而已,原來這就是適合自我常住的空間?
當《心經》讀到只有5個字時,一切苦厄皆已化作菩提,漸覺本來清凈!
觀
觀字,乃全經文的囊括和總覽,起始和緣由。
有人把觀自在菩薩作為一個獨立名詞來解,也是正確的,只是經文本來通透,妙在一個觀字開篇,才有了收放自如的一切覺知……
觀,本義為看,實義為察,深義為洞明,真義為覺悟,通透義為妙入一切真相之緣由。
觀自在者,即覺悟本來、妙入本來、湛然常寂之真由也!
轉識成空,入空得定,入定駐慧,入慧生靈……
以心為觀,觀則歸本,觀則合來,諸法空相,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觀到心無一物,則萬法皆空,自入本來清凈,清凈即自在,自在即菩薩!
人人本自清凈,皆具佛性,只因涉世太深,蒙塵未顯,故得從此觀之,從觀而始,從觀而覺,從觀而悟,從觀而入……
一個觀字,妙入一切真相之門徑也,以無所得故!
行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以行字作為銜接和樞紐,悟後起修之精進也。
行者,世間一切艱難險阻跋涉之過客也,風來雨去通達彼岸之機緣也!
此心覺後悟後,仍需在紅塵千錘百鍊之,以至對境不迷心,於塵不起欲,面染不動念……
如是修行,世間法叫做定力,出世間法叫做定功,凡事皆成於定,此心常屬青山不改即是定,入定方生根,根深方葉茂……
行字後面是一個深字,深到一定境界之時,才能突破進入到下一個維度空間!
照
照見五蘊皆空,行深到了一定境界之後,一切也就豁然開朗明白起來!
照者,如日月高懸,群星璀璨,洞物真機之光亮也!
此心無照之時,尚處雲山霧罩之地,迷之不解;此心有照之後,已居澄潭碧月之所,覺後方明。
紅塵俗世無所染,心清意凈始如蓮;
妙趣天然成映照,亭亭立立一花仙。
度
度一切苦厄,待到心性豁然開朗明白起來,才能了去心中的一切憂愁煩惱困苦,妙入到本來清凈的菩提境地上來……
度者,渡也,迷時師渡,悟時自渡。
世間種種因緣造作,皆從心而起從心而落,心如流水,心類虛空,心似明鏡……
心法總攝萬法,萬法源於心法,逐念流傳皆是色,慈悲喜舍方成空……
度者,迷海慈航也,菩提心也;一切苦厄,只是心中迷霧知障也!
世間無人可度,唯有己心自渡,回到本來清凈,便已菩提道上行,自在境中旅……
依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依者,念念清凈相續也,如如不動無住也!
依者,道不與人須臾離也,行住坐臥合自然也!
般若波羅蜜多,此梵文難解,翻譯過來也仍保持原梵文不變,如此度來,應乃覺後真如,非我世間法凡夫可妙合傳言其真義也!
總之,依於心,依於經,依於無上正等正知正覺,如是修行久久,應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道上行吧?
心經,每讀一遍時,皆因即時心境有別,收穫自然有所不同!
有所收穫,也是於經不合的,應以無所得故,又該如何取捨?方是菩薩所言之心無掛礙?概言境無止境,如我凡夫所執未了之前,若能精進一分,便是一分吧!
以上所言,皆是樵夫即興個人言語,並非實證所得,素以行深文字般若見長,稍有窮理而已……所言若有不合或偏差,歡迎指正批評,以免誤導,拋磚引玉,這樣更有利於大家一起共同學習進步!
您又怎麼看呢?
萬千法亦得,
清靜心難持;
六根般若定,
境至自然明。
——關注樵夫,參禪悟道解經侃文化品紅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