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道祖雲行道要從日常點滴積累,其中蘊藏自然能量真機!

2019-11-13     樵夫侃文化

道德經》依序詳解第017篇(第二十一章)

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只五千。

道祖留下這五千靈文的道德經,向來難解難明,但只要誠其心、正其意,摒除邪欲而從第一章開始逐一領悟之,收穫自然也就累積越來越大……

上一章經文提到了貴食母,嬰兒之未孩等字樣,說明道祖獲取自然能量的反哺和加持,都是從一個人獨處中悟來,是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中發現的(如嬰兒之未孩)……

本章主講母之精(自然能量),為眾甫(哺乳之源),闡述得更要清晰明白,當為五千靈文中的罕有精華部分,適合收藏和探討……

古來道中玄功,皆從性功始,故言:先窮理、後盡性、以至於命,盡性若未純,恰如嬰兒未孩之羊水不足,是存在生命危險的,禪家用無漏二字以全性,皆為一理。

若能明得性功之緣由,便知張三丰祖師所講:修仙容易,煉己最難。其中煉己功夫就是盡性而已!莫待風波壞了舟……

樵夫並非實修道人,只是於紅塵俗世當中,稍有窮理略微入性而已,素來頗通心法識得經文深義,善以第一念即興解讀之,但因境未及,所言難免存在不合和偏差,故此歡迎大家一一指出和批評,這樣更有利於大家一起共同學習進步!

下面詳解經文:

01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道在日用而不知,故道無處不在;德養五氣而不明,故德形影不離。

故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危者,離於道也;微者,功用盡在日常也!

孔即是微,孔即是竅,漏盡,通也。說明惟道是從的玄妙,貴在點滴日常的德行修養,行住坐臥功行久久才能慢慢覺知道之為物的模樣……

道之惟物,不可以言語名狀,一切盡在不知不覺當中,悄然變化,如啞子吃蜜,入境方明……

澄其心,遣其欲,時刻返觀內照勤拂拭,功用盡在日常細微處,紅塵俗世當中,任何精湛技藝功用又何嘗不是如此啊?

所以,道,又無處不在……

02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若能於日常生活當中惟道是從,澄心遣欲,如此堅持久久,慢慢在不知不覺當中,就會有所發現,就會有所感觸……

一切都在悄無聲息當中發生著微妙變化,恰如植物光合作用一般,精氣神自足,能量(生機)就盎然充沛起來……

道之為物,仙家典籍之中為玄功言語,普通大眾境之未及不知所云,性功之要,卻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人都可看個明白。

精氣神者,為自然能量也,也可理解為福慧增長(能量轉化),損之又損,返璞歸真,即是後天返先天,見素抱樸,並無玄妙所在……

03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種自然能量的聚合(實無所得真空妙有),是真真切切的心身感受,這其中的機緣造化由來,需要有深信不疑的修持為基礎,心誠則靈,百般機巧不如一愚夫!

自古及今,都是用精來命名,當理解為精華精髓,這樣普通大眾一看也就自然明白了,才會從中獲益……

我也不知道這種能讓眾人受益的精華該如何確切表達出來,就只能勉強這麼說了……

至於真氣,元氣,先天之炁,等等修真名詞,都是玄功術語,我等普通大眾因緣未足切莫強參(性功未足玄功莫入),更莫奢求什麼快速功法,以免因迷染上心魔,誤入歧途,殘害身體……

據說修煉玄功之人,不可有絲毫退卻之心,一退卻下來反而傷及身體!

古來修道者,皆以修身為基;修身者,又以養心為始。

故儒家倡導克己復禮,行規步矩,在為人處世與人情世故之上加以規範約束,亦為道之入世功用也。

故:人成即佛成,人成即道成。透過儒家即佛家,洞明禪境即仙境。

三家皆是先在性功上下功夫打基礎,從日常生活出發,從點滴細微積累,以福慧增長為德之容……

本章應為《道德經》五千靈文所有章節中,適合普通大眾廣泛受益的絕妙精華精髓,精華濃縮凝結成髓,也就只有八個字: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大多都把孔德作為大德來解,小中見大,微處及全,也是正確的……

您又怎麼看呢?

天生山野漢,

娓娓道經綸。

——關注樵夫,參禪悟道解經侃文化品紅塵,帶您遨遊不一樣的文化視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J5lZ24BMH2_cNUgadL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