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回寺位於靈丘縣城南七十五公里三樓鄉曲回寺村,其地背九龍崗,面對背嶺諸峰,是一個群山環護的小盆地。中有獨峪河自東而西流過,峰迴路轉,山勢雄偉。曲國寺為五台山下院,古稱「哭回寺」,有藏龍臥虎之稱。皇家朝山每經此地,想建行宮因有九龍下山入虎回頭之勢,系佛門之地,不能建宮。
該寺遺址位於村之中部,最後被日寇燒毀,從殘存基石可知,昔日寺院為兩進,山門、鐘鼓樓、中殿、大殿、配殿並有跨院;因寺院址恰在九龍崗之陽的居中位置,歷來基地以寺為主,居民系後來遷入,發展成現在的村落的。
在曲回寺附近,高至九龍崗、閻背嶺,下及山腳、台地、獨峪河畔,散布有墓丘狀的土石冢,當地民眾稱之「塔」,傳說有三百零六座,目前明顯辯認者有四十六座,每個冢丘(塔)之下填藏著大小不一數目繁多的石佛造像,故稱之為曲回寺地下石佛群。
以村西「斗江崗」地之「兩塔」為例,高三至四米,周約三十米,因冢南下部開洞,可觀察到,冢之下為一長方形石框,長約六米,寬點五米,高一點五米,系用當地乳白色片麻花崗岩石塊壘置。石框上部用略經加工的石條排列封頂,再上堆土做墓丘狀。石框南端用雕有七像的巨石封門,石框內正中線上,建五尊坐像,座北向南,而後整齊排列,像高約一點五米,沙岩圓雕,可見為跏跌坐,寬衣博帶,頭有髮髻,而部豐潤秀美,神態各異,栩栩如生,伸手入可摸最南端坐像,拂去面部塵土,眉目清晰,五尊坐像兩側立有小石像,因洞內光線很暗,且倒臥土淹,數量不清。
「斗江崗」地另一冢,亦有洞,從洞中觀察,其佛像位置,與前冢相同,之南緣亦用浮雕七像的巨石封門,封門石之上首下部,刻有「天寶元年」、「天寶十載」銘記。
曲回寺歷史沿革,據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隻)蓬庵所作《曲回寺碑記》:「肇自大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有大禪師慧感,俗姓王氏,北京人也,初往此山,奉詔創此寺,持旨賜曲回山寺」,同碑又說:「析流封源,本寺自開元二十一年,迄今大元國至元二十一年,續五百五十年,相傳相襲」。由此可知,曲回寺原名「哭回寺」,是公元733年,慧感大師奉旨創建的。
石塔與石像冢的關係,前碑記有「天寶十年奉詔因建石塔三百六座」,如今曲回寺附近,只有明清時的一座小石塔,而群眾所稱道的「塔」卻是出有石刻造像的石像冢,因此碑文中有的「石碑」,即是石像冢。這與「斗江崗」地西側一家,封門石上「天寶十載」銘記是吻合的。也就是說,曲回寺始建於唐開元年間確證無疑,行文至此,告一段落,就用筆者兩首絕句結束此文。其絕如下:(一):香斷山深少客蹤,辟雲凈域恨千重。嘗心不現青蓮宇,野老尤言天寶封。(二):頹祠寒谷自淒涼,沙塔殘碑兩大荒。鶴去巢空遺冢在,至今野老道唐王。
張夢章(文博碩士)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大同作家協會會員 大同周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