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鼓子秧歌」廣泛流傳於雁北關外以北地區。原雁門十三個市縣中,就有十個縣有其活動。主要分布在大同市、朔州市、懷仁市、平魯、左雲、右玉、渾源、應縣等地。恆山腳下的渾源人叫它「耍故事」,大同人叫它「亂秧歌」。其次,與雁北地區相鄰的地方,在其影響下也有活動,如內蒙的清水河、托克托、涼城、豐鎮和忻州地區的神池、繁峙、寧武等地。由此可見雁北「踢鼓子秧歌」流傳、分布範圍之廣,影響之大。每到春節期間,無論是縣城和鄉村,天天都可聽到震耳欲聾的鑼鼓聲,每日都能看到川流不息的「踢鼓子秧歌」隊伍。尤其在元宵節達到了高潮,觀者人山人海,盈街堵巷,熱鬧非凡。
渾源.耍故事
那麼何謂「踢鼓子」?對此有著多種解釋與傳說。據老藝人講,因舞蹈最初是男角腰間挎鼓,或雙手系鼓,以皮帶捆於腕上,以腳踢鼓而舞,而女角則是右手持扇形手鼓邊舞邊擊,所以稱「踢鼓子秧歌」。後來由於不斷的變化發展,表演者為了乾淨利索,逐漸地就把鼓分工為專人所擊。
渾源.耍故事
「踢鼓子秧歌」究竟從何而來?如何形成的?目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是,任何一種文藝形式的出現決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總是要經過孕育、發展、形成、興盛等階段。從筆者掌握的資料及調查情況來看,「踢鼓子秧歌」形成於唐代,延續於宋代,更新於元明,發展於清代,隨著歷史的變遷,表演的內容與形式不斷地豐富、發展。
渾源.耍故事
據老藝人講,傳說在盛唐時期,將領安祿山為了救一個在獄中的死因,討好皇帝,編造了「踢鼓子秧歌」的雛形,那時只有「拉花」、「鼓子」,安祿山本人充當「絡毛」這一角色,手舞足蹈,深得唐明皇李隆基的歡心。藝人的傳說為我們提供了考證「踢鼓子秧歌」的源流線索,首先,唐代開元年間,是我國歷史上文事武功極為稱盛的一個時代。唐玄宗李隆基以為國事從此無憂,便縱情享樂。
渾源.耍故事
再則,唐明皇酷愛歌舞,本人就精通音律,擅打羯鼓,相傳大型舞蹈《霓裳羽衣舞》就是他親自編制舞曲,教於梨園弟子。所以唐代為我國舞蹈興盛時代,而且頗重獨舞與雙人舞,這與「踢鼓子」中的「拉花」、「鼓子」、雙人舞的表演較相吻合。其次,從安祿山這個人看,《唐書》記載:「晚益肥,「腹緩及膝……作胡旋舞於帝前,乃疾如風」。由此可見,安山確實是個會跳舞之人,他本是營州雜胡人,傳說他曾扮演「絡毛」這一角色,為胡人打扮,而至現在秧歌隊伍中仍有「絡毛」,裝扮仍是非蒙非漢。
渾源.耍故事
「踢鼓子秧歌」所表現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取材於宋代的梁山泊農民起義之事,傳說,武松、孫二娘等為救「小旋風」柴進、盧俊義,裝扮成踢拳賣藝之人,耍起秧歌,混進城內,後來這一舞蹈形式便流傳於民間。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舞蹈由唐代的獨舞和雙人舞發展到隊舞,並加入故事情節,「踢鼓子」人數已增加,內容已豐富。
渾源.耍故事
「踢鼓子秧歌」從內容到形式的重大變化與更新是在元明。元末明初,我國歷史巨著《水滸》等書問世,由此梁山泊人物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此外其它文學形式也出現了許多以梁山泊英雄人物為題材的大量作品。作為民間舞蹈的「踢鼓子秧歌」此時受到社會的影響,較完整地反映農民起義的事跡。從舞蹈的表演形式上看,由唐宋時的幾個人發展到幾十個人到一百多個人,分為「大小場子」。
渾源.耍故事
另外,由於元代以來,雜劇的興起,中國戲曲有了很大發展,此時戲曲與舞蹈秧歌又相互滲透,許多秧歌就轉化為小戲。所以此時「踢鼓子秧歌」從化裝、音樂、動作等各方面又明顯地受到戲曲的影響,至今在朔縣等地還把「踢鼓子秧歌」叫唱戲。所以說「踢鼓子秧歌」的重大演變,更新於元明。清道光十年(1830)《大同縣誌·風土篇》載:「上元,俗名燈節,鄉下多扮燈官,唱插秧歌,來城內相徵逐……。」由此看出其插秧歌便指「踢鼓子秧歌,因大同一帶再無其他秧歌類。「踢鼓子秧歌」多少年來不斷發展、完善,是雁門關外地區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今後也將以其獨特的風姿,為豐富我國的民間藝術作出貢獻。
渾源.耍故事
張夢章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大同作家協會會員 大同周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