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屏劇照
王家屏生於1535年—卒於1603年,字忠佰,諡號文端,今雁門關外山陰縣河陽堡人。明穆宗(朱載垢)隆慶二年即公元1588年,他考中進士,被為庶吉士,授編修,預修《世宗實錄》。他當史官後遇到這樣一件事:權臣高拱的哥哥高捷當操江都御史時,貪污行賄,民憤很大。如果把這件事如實地記載到《實錄》里肯定會得罪一些顯貴,因此,有人勸王家屏,不要直書其事,以免惹出麻煩。但秉性耿直的王家屏卻毫不隱諱地把這件事記錄下來,這種不畏強暴的精神,在當時來說是極為難能可貴的。
王家屏雕像
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初年,王家屏擔任修選,充日講官,後升為侍講學士。因為他為人正直,行止端莊,被稱為端士。當時,宰臣張居正臥病不起,朝中一些大臣都去看望,有的祈禱祝願,奉迎至極,唯獨王家屏沒有前去探望。這件事也看出王家屏不趨炎附勢、阿諛奉迎的清廉品質。
王家屏故里
萬曆十二年即1584年,王家屏被提升為禮部右侍郎,一個月後,合以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王閣老之名由此而得。二年後即1586年,輔佐朝政,官位顯赫。在明代,象王家屏這樣一個史官被很快提拔重用,還是從來沒有過的事。但王家屏並不因此矜持自量,而時時為朝政策直言進諫。當時,深居簡出,朱翊鈞成天沉于于酒色之中,恣意妄為,不理國事。面對這樣一個昏君,王家屏「秉正持法,不亢不隨」,一心想重振朝綱,以維護封建統治。
《復宿山房文集》
但朱翊鈞聽不進他的忠言勸告,一意孤生了引退的念頭。他為了明哲保身,以身體有病為理由,幾次給皇帝上書,要求辭官回鄉。萬曆二十年即1592年農曆三月,王家屏再次要求辭職,皇帝見無可挽留,只好答應他告老回鄉,從此,王家屏離開仕宦,過了十餘年閒居生活。晚年他花了大量時間,收錄整理自己寫過的文稿,起名為《復宿山房文集》,後經出版印刷,一直流傳至今。
復宿山即佛宿山,在山陰縣西,俗名草垛山,據傳,因文殊菩薩曾留宿於此,故名佛宿山。王家屏把文集起名為《復宿山房文集》,而不叫佛宿山,究竟有何用意,不得而知。後人為文集作序時說:「公更名山房復宿而集系之,自有取義在,亦文端(王家屏諡號)之一端也」。王家屏死後,他的兒子收錄其書,由其門人整理刻印,共四十卷,但《明史·藝文志》著錄僅二十卷《續文獻通考》則作十四卷,皆不稱《復宿山房文集》,只有黃頃稷《千頃堂書目》記有《復宿山房文集》四十卷,這說明文集的收集整理不是一次定成的,有許多文稿是經過後人收錄逐漸補充完善的。
佛宿山
《復宿山房文集》分詩賦、冊文、奏流、講章、議論、策對、傳記、碑文、墓表,祭文、啟書等。僅詩歌部分,就收錄了王家屏各種體例的詩歌共約一百三十多首,其中許多詩篇,反映了下層人民的苦衷。這部文集體例多變,內容豐富,它不僅保存了大量的史料,而且文字流暢,有很高的文學藝術價值。後人在序言中評論說:「自綸扉之章,石室之編,燕遊之詠,旃廈之講論,樞廷之奏對,爛然具列,大都發自忠赤,而出之和平」,「談公之文,得心應手,……」「無論大著作出人意表,即談謔巧捷四座盡傾」。從這些評論中可以看出,不僅為官清廉,而且文如其人,在隆慶萬曆年間也可稱文壇巨擘。
雁門關外.山陰
張夢章(文博碩士)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大同作家協會會員 大同周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