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歸化城裡的大同人

2020-04-26     龍山大先生


邊牆

明期時的西口是「殺虎口」,它是內地與北方民族互市的市口之一,位於邊牆的殺虎關,市場設於邊牆關外,邊外蒙古地區統一於清朝統治之後,長城內外成為一體,內外商路暢通,歸化,綏遠兩城,(注)在商貿軍事方面取代了「殺虎口」成了與東口(張家口)相對而言的「西口」,時間在康熙中後期。

清朝一代,因形勢所需,山西人曾掀起幾個「走西口」的浪潮,西部蒙古地區便成了山西人的第二故鄉,特別是大同人。儘管對少數民族有過不等價交易的不體面歷史,但在溝通民族文化,互通有無,土地開發等方面還是有一定獻的,其中出現了不少佼佼者,對此本文就所集資料以「最」概括,率獻於讀者。


邊牆

晉劇隨商路走出殺虎關來到西口,當歸化城的商業發展到頂峰時,有「小部黎園通上國,千家鬧市祝豐年」的詩句概括,什麼「小班館子」「大戲館子」且不必說,就是關帝、玉皇、財神、三賢、三官、文昌等廟會的死日子以及行社中的活日子,戲也是接連不斷地演唱不完,四郊夏秋兩季的祈雨、酬神等更是非唱戲不可,人們把「三村」「四村」等視作好台口,直到如今呼市東郊白塔村的原始戲台牆壁上還留有許多台口「到此一樂」的字跡。

《內閣大學士劉統勛私訪歸化城》的手抄本中有「雲中班在此演唱」的記載,時在乾隆年間,這也可算作最早來此地的演唱晉戲的大同人了,光緒至民國年間名演員在西口演唱不衰,其中以大同渾源籍十三紅最為有名「…十三紅姓孫名旺,字培亭,渾源西留州人,約生於同治末年,家境貧寒,幼時與其弟孫慶同到張家口學藝,在東口唱紅後又到「西口」闖碼頭,後又從太原進了北京,托一個六王爺介紹入宮供奉,為元元紅、十三旦之後又一出色的北路梆子名伶,死於1926年終年五十多歲。


西口古道

十三紅在歸化了爛班,挑了頭牌,與長勝班、吉升班在十王廟、三官廟、南茶坊、關帝廟唱起對台戲,轟動了歸化城,後來偷離歸化,經太原到了北京。攀龍班主走了十三紅成為當時歸化城的塌天大事,民間編了一大段話,現只留下其中一段:「十三紅跟上賴小子往東一竄,侯攀龍買馬就趕(讀段),武瑞堂(錢商)的錢盤子反看,「不待見」(風月女子)的紅鞋懶換,信成厚的燙麵餃子剩下一半,好活了剛從口裡上來的忻州圪旦」可見十三紅在西口之影響。

歸化城最早的商會組織名叫「醇厚堂」,那時無管理市面的行政機構,醇厚堂既是商會又行使鎮公所的行政權。「醇厚堂」是商人自治組織,沿襲殺虎口醇厚堂而來,以後被「鄉耆府」取代,醇厚堂改名為醇厚社,成為綢布、紙馬行的行社組織,歷年執事者多是大同人。


另外清末西口書院中最有名氣,最受學生愛戴的山長是大同人夏恭;教師中以晉人吳天章最有名望。他們培養出不少有才華的學生,後來多數成為綏遠的上層人物。

三十年代西口最活躍的大公報記者楊令德,四十年代最活躍的《申報》記者劉映元,其祖籍都是山西人。劉是大同左雲人,臨終仍操家鄉口音。晚年仍不停筆耕,建國後從事內蒙地方志工作,被稱為內蒙地方志專家,綏遠省的活字典。

建國前西口新聞界第一個女記者是韓雲琴其祖父籍山西壽陽;祖母則是山西大同;外祖母籍祁縣。民初西口第一所女子小學由大同人韓全等向社會籌資建成,建校之早為女校之最。其間捐資最多的是大同籍婦女韓丁氏,捐獻六百銀元。


歸化城最有名氣的綢緞莊是「天順泰」、「聚生泰」,其財東均為晉人,夥友多為祁縣、大同、左雲、右玉人。民國年間雄據歸化城市中心洋式二層樓門面的綢緞百貨商店「樣源通」,財伙都來自大同。其創業經理是人稱李小辮子的便是地地道道的大同人,該商號在同時代同行業中的營業額最大,公私合營後人們稱為「二門市部」。

註:「綏遠」,乾隆四年建成,位於歸化城東北,相距里八里,是清代專駐八旗兵及其家屬的,因出現在歸化後,故又稱「新城」,是現在呼和浩特的新城區範圍內的中心點。但化城建於萬曆年間,原城範圍很小,城內僅有土默特旗的都統衙門,議事廳等,鋪面很少,字號都在大小召前。

康熙中期曾擴城,加成為品字形,隨著商業的發展,人口增加,出現了以牲畜皮毛交易為中心的北頭起(位北門外)圍繞召廟形成的市區,歸化城人叫做「南頭起」,二區原來都屬原來的歸化廳管轄,故統稱謂歸化城,與後建的「綏遠城」相對而言稱之謂舊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BHstnEBiuFnsJQV-fN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