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老照片:那時候一個家庭生活富裕程度的標誌是這個

2019-08-18     小萌萌說歷史

圖為深圳沙頭角絲花廠的女工正在機器前工作。沙頭角絲花廠成立於1979年,是深圳第一家中外合資工廠。絲花廠辦在中英街內,當時特區還未成立,中外合資政策還沒出台,通過中英街將產品運輸到香港,不需要海關或者檢查。絲花廠成立的那幾年還提高了當地居民的收入,那時候當地居民或農民從絲花廠接些到外包工作回家做,每個月可以賺一兩百元,是當時人們工資的好幾倍。

圖為龍崗皮草加工廠開業典禮,全體員工合照留影。皮草加工業是當時當地村民致富的一條重要渠道。

圖為一家生產收音機的無線電廠。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收音機是國家的重點產品,而且普通人家還買不起,在七十年代能擁有一台收音機是一個家庭生活富裕程度的標杆。那個時候家庭里還沒有普及電視,人們基本上都是通過收聽收音機了解外面的世界。而如今我們打開手機就能隨時聽廣播、了解外面的世界,收音機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我們也已經告別了那個一家人圍在一起聽收音機的日子。

圖為七十年代末位於深圳的沙頭角熟皮加工廠,是一家與香港合資的加工廠,產品加工完成後從中英街把加工的產品運到香港。(中英街位於深圳市沙頭角,中英街將沙頭角一分為二,東側是深圳沙頭角,西側是香港沙頭角)。

圖為一個小學語文老師正在上課,正在教唐詩《鋤禾》,《鋤禾》被選入小學的語文教科書中,每個人小時候都讀過,非常熟悉的一首古詩。描繪了農民在烈日下在田裡農作的景象,表現了農民辛勤勞動的生活,提醒人們要注意節約糧食,珍惜勞動成果,不能隨便浪費。

圖為一個小女孩在家裡做手工活串葡萄。那時候的小孩因為條件比較艱苦,受外界環境影響較小,大多數小孩都比較樸實、堅強,農村的小孩基本都要幫忙干農活,就算是在家裡也會幫忙洗衣做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減輕父母的負擔。

圖為農村的廣播員,農村的廣播喇叭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是農村主要的信息來源,給那一代人留下了難忘的記憶。那時候幾乎每個村裡都有高音喇叭,每到播出時間整個村莊都響著喇叭的聲音。

圖為一對夫妻在街邊擺地攤賣中藥材,攤子上擺放著幾十種的中藥材。這種路邊攤出售的中藥材,大多都沒有經過檢驗,有的甚至添加了對人體有害的物質,而一般人很難分辨出街邊地攤上的中藥是真是假。

圖為七十年代的生產隊正在干農活。那時候生產隊的農活是由隊長進行派工,安排幹什麼農活,每天早上天還沒亮生產隊的幹部喊社員起床做飯出工。那時候幹活基本都是按工分計算,年終再根據工分算出每個人的勞動報酬。

過去沒有三輪車、機動車,拉貨等都是靠自行車。小時候最常見的是農民把後貨架掛上編織袋子,能拉200斤以上的東西,走鄉串巷,兜賣一些蔬菜,瓜果等。有孩子的家庭,自行車前樑上放個小凳子,讓孩子坐上面,其實挺危險的,因為前面車把上有閘,小孩子容易把手放裡面,大人剎車,容易夾著孩子的手。下圖是小編小時候騎自行車的經典上車姿勢,因為小時候的自行車前面帶一根橫樑,所以騎車時左腳先踩在左車蹬上,右腳連續在地面蹬幾下,推動自行車向前行駛,等到速度穩定了以後,在把右腳從橫樑下面跨到自行車上正常騎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ESN9GwBJleJMoPMwQ8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