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古代的大戰,著實不少。但遺憾的是,由於中國歷史的書寫習慣,留下來的關於大戰的詳細記載,十分少見。
中國古代是啥書寫習慣呢?就拿記載戰事而言吧,主要是三點:一是異常簡略,一場大戰,人家打了好幾年,或持續幾個月,他分分鐘寫完。能寫出一長段的十分少見,多是三兩句話一筆帶過。二是缺乏細節,好比這道題問,每次大戰死那麼多人,屍骨都哪裡去了?這個問題涉及到軍隊後勤、醫療、戰爭善後等諸多方面,可相關記載異常的少;三是詞多誇大,比如戰死人數,極少有史家做詳密考察,提出證據,卻動輒輕率地記曰:「伏屍百萬、血流漂櫓」等等。好聽不好信!
我們研究歷史,最煩古人寫史太惜筆墨。多寫幾句會死嗎?!為什麼不寫詳細點、多帶點細節?我幾乎就沒見過哪本正經史書詳細地、原原本本地記載過一場戰爭。比如三國時代,大戰那麼多,可關於三國時期戰爭的記述,多呈現在《三國演義》里,正史里頂多幾筆,看得太不過癮!
你要說小說不可信吧,可史書的許多記載跟小說一樣不可信。
比如一說起屍骨,馬上讓人想到的秦趙長平之戰,史書記秦軍坑趙卒四十萬。從常理來分析,根本不可能嘛!這還不夠,幾十年後,項羽又坑秦卒二十萬。這真是一個「坑」,你要輕信了,就掉進去了。
正由於中國古書記事這樣大而化之的特點,使得我們對歷史上的眾多疑問難以得到解答。
二
回到問題本身,根據前文的介紹,我首先當強調:古代戰爭的規模並不如史書上寫的那麼大,什麼秦征趙,動員百萬之眾,一坑就坑人家二十萬、四十萬,莫可信莫可信!
雖然在今天山西長平之戰的遺址,發現了一些群葬坑,但屍骨數量十分有限(俗話說萬人坑,不代表有一萬具遺骨),考古發現完全無法與文獻記載對應上,不可稱「證據確鑿」。此其一。
第二,說起「大戰」,當分「戰爭」與「戰役」。戰爭概念更大,往往包含若干次戰役,直接戰死人的,是戰役或更小的戰鬥。一次戰爭,雙方即便動員軍民過百萬,真正在戰場上對陣廝殺的,只是前方的野戰部隊。
第三,一場大的戰役,參戰部隊很多,但不可能上萬人、十餘萬人去爭一個山頭,或像小說和影視劇里表現的,兵對兵將對將,直接撒歡幹起來。一場有著上萬人規模的戰役,作戰區域可能闊達上百平方公里,在很大的一個區域機動作戰(陣地戰、野戰、穿插作戰、圍城打援等等),就像解放戰爭時的三大戰役,雙方參戰部隊多達百萬,戰鬥在河北、山東、遼瀋的廣袤土地上展開。死者很分散,不會像書里記的幾十萬人落一個「坑」里。
第四,在冷兵器時代,雙方對沖,戰作一團,由於無法充分展開,實際上直接戰死者不會太多——如書里記的,「留下幾百(千)具屍體逃跑」,就了不起了。戰敗者一方,死者多是在逃亡途中被分散殺死,或受傷後因傷重或各種併發症斃命,死者將分布在一個廣大的地區,絕不會「扎堆兒死」。那時可沒機關槍和大炮,殺人最實在,要一刀一刀砍,一槍一槍撅的,這樣的「效率」下,戰場上直接殺死的人很有限!許多人都是受傷後慢慢死掉。
三
最後說說戰死者的屍骨去哪兒呢?為什麼現在找不到?
死者死亡時間參差、死亡地點分散,是一個重要原因。
戰爭結束後,死者的屍體不會任其暴露,但如果挖坑掩埋,則需用的人力和時間都太巨,最簡單的處理方式,就是焚化。
焚化有其必要性,否則任屍橫遍野,很快就會疾疫流行。
但打起仗來,可能顧不上那麼多,拋下大批屍體部隊就開拔了。古代沒有「人道主義」,也沒有紅十字會一類的公益機構(但寺廟往往會幫忙做些功德之事),仗打完了,屍體沒人收,多伏露草野,任野狗吞食,沒多久骸骨散架,慢慢就消失在敗草之中了。
(反映「土木之變」的蠟像)
我印象中,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土木之變」後,隨駕出征的二十萬明軍,史書記載「全軍覆沒」,事實是,許多人逃了(四散奔逃),或被俘了,並非都死於野了。但這次大戰,明軍在撤退過程中,遭到瓦剌騎兵的連續追殺,確實死傷慘重。但犧牲戰士的屍骨一直沒人管。直到景帝即位後,憐憫死者,才專門派人去當時的幾個主要戰場收屍。在茂密的深山密谷里,到處都能發現明軍的屍骨——經過一兩年的風吹雨淋和動物侵害,多已不完整。明朝方面只能就近掘淺土,草草掩埋而已。
人骨是極易腐朽的有機物,埋於土,或棄於野,不消幾年,即塵歸塵土歸土,化而不見了。
最後說一句題外話,自有人類以來,已經上萬年了,古人死了多少?總也有一個億吧!古人又不興火化,都是土葬,漫說戰死者,就是那些死於戶牖之下的大眾,他們的屍骨都到哪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