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一直是歷史上一個爭議頗多的人物,有人說他是賣國的賊子,也有人說他是大廈將傾的拯救者。
作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的李鴻章,一生參與了許多重大事件,鎮壓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甲午戰爭……
他對農民起義一直持強力鎮壓態度,但卻主張學習外來知識,還創立了中國第一支水軍。
同時在對外戰爭方面主張和平談判,是一個期望穩定的護國大臣。
在清政府覆滅之後,李鴻章的後人鮮少有人在政界有大作為,大多數選擇了從商或其他行業。
雖然沒了政界的風光,但李鴻章的後人在收藏界卻有很大的名氣。
據說李家的文物能夠滿滿當當的堆滿七十二間屋子,還要專門雇一個人去給這些文物打掃灰塵。
在這些文物中,最有價值的就是李鴻章侄孫李蔭軒收藏的幾百件青銅器了。
李蔭軒不僅喜好收藏青銅器,還喜歡對這些青銅器的來歷進行考證,翻閱各種古籍,給它們安上身份證明。
對青銅器上的文字更是珍視異常,每件有文字的青銅器,都被李蔭軒臨摹拓印下來精心地保存。
痴迷於古代文物的李蔭軒並不願意被安上李鴻章後人的光環,一直低調行事。
在70年代,抄家的風潮正盛,頭腦靈光的李蔭軒清楚自己樹大招風,這些文物在家中必然是保不住的。
進退兩難之間,李蔭軒做了一個決定,他要把這些文物上交給國家,讓權威機構來保護它們。
李蔭軒對文物的喜愛並不是僅僅局限於占有,與那些守財奴不同,他明白這些文物深厚的歷史價值。
在同意保管這些文物之後,上海博物館可忙壞了,幾乎所有的工作人員傾巢出動,光是清點文物就花了大半天。
小心翼翼地將這些寶貝裝上火車之後,大家才震驚地發現竟然足足裝了六輛大卡車!
除了青銅器之外,卡車上面還裝了大量彌足珍貴的古代錢幣、古代書籍、各類歷史圖章印章……
這些東西的歷史價值無法估計,如果被損毀後果不堪設想。
見自己的藏品都有了去處,視收藏如命的李蔭軒如釋重負。
時光流逝,國家度過了動盪很快穩定下來,此時的上海博物館想將這些文物再次還給李家。
但此時李蔭軒已經去世,他的夫人拒絕接受這些歸還回來的文物。
她表示自己丈夫在生前就立下了遺願,自願將這些文物都捐獻給國家。
如果博物館來歸還文物,除了必要留作紀念的一些其他的一概不會要回。
在動盪之中,遭受打砸破壞的文物數不勝數,連許多古建築都被生生剝去了一層皮,上海博物館裡的這裡藏品能夠逃過危難得以保全。
完全得益於李蔭軒先生的遠見以及胸懷。
儘管李鴻章在歷史上的功過不好,但李蔭軒的舉動卻算得上是大義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