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中會介紹剛建成通車的鹽城高鐵站的設計項目,從結構工程師的角度分享設計過程和總結思考,希望大家喜歡。
項目名稱:鹽城高鐵站站房
項目地點:江蘇省鹽城市
項目類型:高鐵站
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
設計時間:2017~2018
建設時間:2018~2019
建設單位:蘇北鐵路公司
施工單位:中建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設計單位:華東建築設計研究總院,中鐵上海院
建築總師:陳雷
主持建築師:章菊新,張帥
華東院建築設計團隊:包蕾,董麗,徐揚,宋丹陽,劉鐵夫,宋海瑛,張國愷,盧兵兵
結構總師:周健(屋蓋結構);譚奇峰(下部結構)
結構專業負責人:李彥鵬(屋蓋結構);陳中(下部結構)
結構設計團隊:方衛,陸文妹,原培新,丁霖(屋蓋結構);顏陽(下部結構)
結構體系:混凝土框架,鋼結構桁架
項目背景
徐宿淮鹽鐵路是江蘇省東西向高速鐵路,途徑徐州、宿遷、淮安、鹽城等縣市,是江蘇腹地最重要的鐵路大動脈之一,本次設計的鹽城站即是徐宿淮鹽的重要一站。
徐宿淮鹽鐵路示意
站場規模5台12線,其中高速場設到發線8條(含正線2條),有效長度650米,設側式站台1座,中間站台2座, 規模均為450m×12m×1.25m。普速場設到發線4條(含正線1條),有效長度1050米,預留新長鐵路增加二線條件。設側式站台1座,規模為550m×8m×1.25m,兩場共用島式中間站台1座,規模為550m×12m×1.25m。
站場布局示意圖
整個工程包括鹽城站站房工程、站台雨棚工程、地下通道工程等。站房由東、西兩側站房及高架候車室組成,成為東西一體的高架候車空間。站房主體三層,分別為站台層、候車層、商業夾層,地下為出站通道。
建築分區三維示意圖
建築分區平面示意圖
站房設計團隊是華東建築設計研究總院與中鐵上海院聯合體,其中結構設計部分,華東建築設計總院負責站房屋蓋設計,中鐵上海院負責下部混凝土設計,本文主要介紹小i負責的屋蓋鋼結構設計。
鹽城站總平面圖
建築需求
項目伊始建築師對於結構工程師就有比較明確的要求,通過與建築師溝通,總結建築師的需求主要是以下幾點:
1 室內需要近100米的無柱空間;
2 結構體系和傳力需要真實的表達;
3 結構表現需要有力度感;
4 平面和立面需要一體化設計和表達;
建築師對於結構表達的強烈意願對結構師來說既是機會又是壓力,結構外露使得結構設計的難度成倍增加,需要與建築師更加密切的配合,共同完成這道「命題作文」。
方案討論建築意向模型
限制條件
高鐵站的造型單一和結構呆板一直是大家詬病的話題,還有人總結了中國火車站類型學分類:大帽檐型,大坡頂型,大波浪型。小i在設計站房前也曾參與過吐槽,但俗話說得好「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當自己真正接觸設計後才發現,對於功能性主導的鐵路站房設計,結構設計的自由度是受到諸多條件限制的。
被吐槽的「風格化」高鐵站
首先站房一般採用線上式站房,即候車廳架空在鐵道線上方,為了防止站房破壞影響線路安全,設計中對結構安全等級的要求極高。結構豎向構件的布置也受制於鐵道線排布,只能湊鐵道線的排布去布置,柱子落在鐵道線間,而線間距一般不會過寬,因此對柱子的寬度有限制。同時站台層當旅客上下車時是看得到豎向構件,因此柱子長向尺寸也受到限制。豎向構件要求高,間距大、截面小的特點,限制了建築造型和結構體系的隨意發揮。
站台層鐵路線與站房關係
結構豎向構件布置示意
這時肯定有讀者問了,那為什麼國外可以做出各種炫酷造型的車站呢?比如英國國王十字車站、比利時列日居爾曼火車站等。這時就要說到我國國情了,鐵路站房設計是有嚴格造價控制的,同時為了讓高鐵儘快造福百姓,設計與施工進度更是不斷壓縮。因此,除了一線城市幾座大站,在設計中就無法選擇費錢或費時的方案。
英國國王十字車站
比利時列日居爾曼火車站
結構方案與找形分析
站房施工從進場到通車只有一年多時間,在選擇結構體系時,技術成熟、方便採購、能夠快速施工就成為必須考慮的問題。那麼對於100m跨的方形屋蓋,什麼結構形式最為合適呢?
如何填滿100m跨度的空間
萬能的桁架無疑是首選,桁架結構技術成熟構件方便採購,鋼結構工廠基本都可以加工製作,在工期緊的情況下可以分標段多個工廠共同加工。並且結構冗餘度大容錯性高,對施工單位的安裝精度要求低。但對於100m的跨度,桁架高度約需要6~7m,對建築凈高影響大,並且構件尺度大很難滿足建築外露的美觀要求。
方案1.0:桁架結構
進一步對桁架進行優化,將端頭直柱改為兩根斜柱。一方面可以貼合建築立面造型,滿足建築師平面立面一體化設計的訴求;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減小桁架跨度,從而減小構件尺度。但優化效果有限,仍然無法滿足建築師對空間和美觀的訴求。
方案1.5:桁架結構+斜柱
如果進而將中部高度減為0並設鉸,整體結構體系即變為了經典的三鉸拱,在極大提高建築凈高的同時由於拱結構效率高,結構構件尺度和表現力也得到了提高。方案演化到此,建築師的需求得到了滿足,但所有類型拱結構都有個共同特點:拱腳推力大。而如前面設計限制中所述,下部混凝土無法做牆且柱截面也受限,作為三鉸拱支座的混凝土懸臂柱將無法承擔此部分推力。
方案2.0:三鉸拱
「建築是妥協的藝術」,小i覺得結構也是。既然桁架結構效率低推力小,三鉸拱效率高推力大,那麼就可以通過調節結構剖面形態,達到某個平衡點,於是最終確定了平衡的結構方案。
方案3.0:三鉸拱與桁架的平衡
那麼如何找到這個平衡點呢?結構設計時採用了基於Grasshopper平台的找形工具進行結構找形。分析中中考慮恆載及自重,模型中僅考慮中間典型一榀。其中跨中部分截面高度為變量,考察在不同截面高度情況下,結構支座反力以及整體應變能的變化規律。其中應變能為構件應力與材料用量的綜合指標,間接反映在固定應力水平下材料用量的多少。
Grasshopper結構找形分析
程序自動記錄每個時間點跨中截面高度、支座反力、應變能的數據,並繪製如下曲線圖。隨著截面高度的逐漸增大,屋蓋結構逐漸從三鉸拱的受力形態,轉化為抗彎桁架的受力形態。因而支座反力逐漸減小,而應變能逐漸增大。
同時,支座反力的變化為非線性變化,初始階段反力減小較慢,而隨著截面高度的進一步加大,反力的減小速度也隨之加大。而應變能的變化則為線性變化,截面高度的增大會直接造成材料用量的線性增加。
通過定量分析得到應變能和支座側推力的相互關係,最終和建築師共同確定建築效果、結構效率、下部結構承載能力的平衡點。
結構最終形態的確定(建築師手繪)
結構最終方案
結構設計
通過結構找形解決了結構的豎向傳力途徑,在結構設計中同時需要考慮水平傳力途徑。在結構的短跨方向,每榀桁架有足夠的剛度抵抗水平作用。而在結構縱向,則通過將夾層鋼樑、屋頂檐口縱向鋼樑、桁架立面斜柱共同組成兩榀巨型縱向桁架,抵抗縱向水平荷載。在滿足結構受力的同時,這樣也恰好將屋面三角形的結構語言自然延續到了立面,滿足了建築師平面立面一體化設計的思路。
結構縱向立面結構體系示意
要保證結構外露的效果除了結構體系選擇,對於構件截面和尺度的把握也由為重要。桁架下弦為拱形,建築師希望能夠強調並增加更多線腳,因此在設計時下弦截面採用梯形截面,腹板在下底邊部分突出翼緣,一方面可以增加線腳使構件更挺,另一方面可以隱藏下底面焊縫。
建築模型局部
結構構件截面
桁架腹杆主要承受軸向力截面一般較小,並且各個腹杆間受力不均勻,因此如果完全通過杆件受力大小來優選杆件截面,會造成弦杆與腹杆尺寸不協調,腹杆截面變化雜亂無序等問題,從而造成建築效果差,最終只能外包。
結構整體計算模型
因而在構件設計中與建築師一起調試腹杆與弦杆的比例關係,突出結構下弦的表達增加結構拱的力度感。同時分區統一腹杆直徑,通過調整壁厚的方式協調杆件受力大小,使得結構杆件更加規律。通過對結構外露部分截面的人為優化,結構犧牲了部分結構合理性,但得到了更加好的建築效果。
鋼結構屋面施工現場
節點的精細化表達直接影響外觀效果,也直接反應設計的精細化程度。鋼結構柱腳為鑄鋼節點,支承於商業夾層樓面,屬於近人尺度節點。因此鑄鋼設計時在考慮結構合理性的同時,同樣與建築師一同對鑄鋼件進行了塑形。支座斜放法線方向朝向柱軸力方向減小支座剪力,從而使支座儘量做小。柱腳三根構件分別為梯形和三角形,通過設計使其平滑過渡,儘量突出節點處舉重若輕的效果。
柱腳鑄鋼件的建築結構表達
結構的透明性
結構如何表達?結構表達是否就是結構外露?在本項目中設計團隊擔心如果結構完全暴露是否會用力過猛,讓最終效果顯得不像車站而更像展廳或廠房。
建築師對吊頂效果和吊頂顏色進行調試
這讓我想到了關於什麼樣的服務是好服務的討論。大家有都有經驗,當走進一家店如果服務員太熱情,一直跟在身後介紹,會無形中給消費者壓迫感,從而草草結束逃離店鋪;但如果一家店鋪服務員非常冷漠,想要諮詢時愛答不理,那也一定不是好的服務;而好的服務是你幾乎感受不到服務員的存在,但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服務員總是恰好出現在你身邊。
我認為對於結構表達可能是同樣的道理,如果結構完全暴露太過強烈,將會給受眾以壓迫感和緊張感;而完全外包完全尋不到結構構件的蹤跡,也會讓建築缺少力度和特點,過目即忘;而如果能對結構構件部分外包處理,同時又能夠真實感受到結構的邏輯,感知到力的流動,那麼可能更接近於結構好的表達。
在本項目中最終建築師選擇了半暴露,上弦部分由於有系杆和屋面檁條,因此採用吊頂板完全外包。而對於可以體現結構邏輯的桁架部分,則採用管簾外包桁架側邊,使得當中的腹杆若影若現,當只看建築整體效果時幾乎感受不到腹杆的存在,但當想去探究結構存在時,又可以隱約看到腹杆的布置規律。
同時對於結構下弦梯形構件完全暴露,給整個屋面以力度感,從構件截面的大小和截面間的粗細關係,就可以感知到受力大小和力的流動方向。柱腳鑄鋼件與混凝土樓面間採用鋼支座隔開,間斷感帶來了舉重若輕的感覺,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了屋面鋼構件的力度感。
建造記錄
建成效果
本文來源: iStructure ,作者:李彥鵬。文中部分圖片為網絡轉載,僅供分享不做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後台聯繫我們,我們會立即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