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樹梅精選(id:shumeihotel)
紐約傳奇地標華爾道夫酒店近期宣布,將一大半高層客房改造為名為Waldorf Towers的紐約豪宅對外開售,2022年就可以正式入住!
新公寓的官網已經有了,頁面設計一點也不老土,超高逼格大家可以去圍觀
想想看,在曼哈頓市中心距離億萬富豪大道只需要幾步路的黃金地段,入住在華爾道夫的豪華公寓里,享受著永久的希爾頓酒店式服務,業主還是自家中國人,這將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紐約華爾道夫酒店,那幢曾見證了整個紐約黃金時代的「世界最高大樓」!這家酒店曾因被國人收購,發展歷程充滿了戲劇性,今天就帶大家深入這家即將問世的「豪宅酒店」!
01,奢華酒店的傳奇代表,只有白金漢宮接待過的政要比它多!
華爾道夫(Waldorf Astoria)這個酒店品牌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雖然在東亞地區酒店比較少,但依然是很多人心中的超五星奢華酒店。
全世界的華爾道夫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這個品牌特別考究選址的歷史意義,比如上海的華爾道夫前身是英國駐上海總會大樓,北京華爾道夫選在李鴻章久居的賢良寺。
這也是由於品牌創始人與紐約華爾道夫酒店的那段傳奇歷史,我們就先從酒店的過去開始聊起。
現代所熟知的華爾道夫酒店全稱是「Waldorf Astoria」,在歷史上這是兩棟建築的組合名字,一幢叫Waldorf,另一幢叫Astoria,他們分別為美國地產大亨Astor家族兩位兄弟的產業。
就像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名字一樣,由多瑙河西岸的布達和東岸的佩斯合併而成
創建華爾道夫品牌的人叫威廉·華爾道夫·阿斯特(William Waldorf Astor),他遵循亡父遺囑在紐約市中心建造了一幢當時世界最大最高,專門為富人服務的超五星酒店。
華爾道夫酒店的創始人William Waldorf Astor先生(圖左)以及他的家族譜(圖右)
華爾道夫落成後,Astor家族裡另一位叫Jacob Astor IV的成員(瑞吉St. Regis酒店品牌創始人),故意在華爾道夫酒店正對面開了一家同樣氣派的The Astoria,富豪之間隨便賭個氣都是在你家對面開酒店PK。
Jacob Astor IV在世時在紐約一共建了3家大酒店:Astoria Hotel、時代廣場的The Knickerbocker Hotel,以及大名鼎鼎的St. Regis Hotel;
不過Jacob命運多舛,不幸在美國著名的泰塔尼克號沉船事故中喪生。後來The Astoria就被與華爾道夫撮合在一起,在兩棟酒店之間架起了一座廊橋,就有了Waldorf Astoria的品牌名字。
最早的華爾道夫酒店大樓橫跨49街至50街的整個街區,樓高42層,特別輝煌氣派
隨著時代發展,這棟最具有品牌歷史意義的酒店,最終被帝國大廈給取締了,1931年時酒店不得不遷至附近的公園大道301號上,保留了原來的造型。
1933年第二幢華爾道夫的宣傳海報
商人與政界之間的關係總是密不可分,Astor家族作為過去美國最富的地產開發商,旗下的產業華爾道夫酒店也深得美國政府青睞。
美國國務院曾租用酒店的第42層辦公使用長達半個世紀,每年9月聯合國大會召開時,政府也會包下酒店的2層給官員們住,各國總統來紐約也會首選華爾道夫。
中國企業買下美國政府的辦公場所後,美國擔驚受怕的新聞就知道華爾道夫酒店多重要了
因為跟政界獨特的聯繫,華爾道夫有著許多獨特的VIP服務,這在酒店圈內一直是聊不盡的佳話。比如中國政府訪問紐約,有人睡不慣席夢思床墊,華爾道夫就按照他的要求換成木板床。
李鴻章訪美的時候帶著中國廚師下榻華爾道夫,吃不慣西方食物的他讓中國廚師做了一道叫雜碎(Chopsuey)的菜,在美國中餐廳里很流行,大概老美不知道此菜的內涵。
整個酒店最厲害的還是它的安保措施,羅斯福總統在任的時候酒店特意為他在地下修建了一條名為Track 61的緊急專利,美名其曰是總統專用的最安全通道。
但也有人說羅斯福要面子不想讓人看到他因小兒麻痹坐輪椅的樣子,每次就是搭專列到酒店,再由酒店的汽車電梯直接送到客房。
英國伊莉莎白二世也喜歡入住華爾道夫,在這裡辦過私人宴會
歷史上華爾道夫接待過的國家元首不下數百位,還有許多好萊塢巨星也喜歡住在這裡,這也使得當時最大的酒店集團希爾頓(Hilton)花錢買下了整個酒店的經營權。
希爾頓創始人康萊德·希爾頓(Conrad Hilton)與華爾道夫酒店
02,花140億購入紐約地標老酒店,就為了打一個廣告?
雖然買下華爾道夫酒店相當於盤下了紐約的一塊龐大資產,但希爾頓的財報一直負債纍纍,後期資產一度縮水。
當集團的老酒店變得年久失修,它無法輕易撥巨款來翻新整個紐約華爾道夫大樓,只能一邊任由這家酒店入住率上不去爛在那,恨不得趕緊有個人來接盤。
於是希爾頓拋出紐約華爾道夫對外出售的消息,獲得好幾位潛在買家,來自中國的安邦保險出價最高成功拿下酒店,不然一般情況下是這麼有歷史和政治意義的酒店基本不會賣給海外企業。
酒店收購的第3年,安邦董事長吳小暉以集資詐騙等罪名被捕入獄,後來安邦保險集團由中國保險保障基金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共同出資,重組為「大家保險集團」;
安邦買入華爾道夫時,整個酒店內部是很老古董的歐式風格,非常破敗及老化,平時房價在150美刀左右,比紐約其他幾個等量級奢牌酒店房價便宜了起碼2倍。
這意味著如果安邦想要靠酒店賺錢的話,還得另外出資大規模翻新整個酒店,往往翻新的費用也是一筆天價。
紐約華爾道夫酒店客房,這種Old antique的風格早已不是年輕一代的審美
即便是翻新完畢開門迎客,安邦以收購價平攤到華爾道夫的1413個房間內,每個房間投資費相當於130多萬美刀,如果要收回投資,必須保證連續10年每天入住率達到100%,並且每晚房價應該在358美元起步,只要有點常識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不過跟上海半島酒店對比的話,紐約華爾道夫的一間客房價值¥800w不算什麼,上海半島花了30億拿地,僅打造235間客房,平均每間房價值¥1300w;
在與希爾頓達成的合作條件內,安邦購入了紐約華爾道夫,作為業主每年會得到3、4千萬美元的收入,但是希爾頓依然會負責管理酒店,每年的管理費就要3千萬美元左右。
如此一來安邦的投資回報率在2%,要想收回成本得花起碼50多年,怎麼算都不划算。
但資本從來只看利益,安邦買下美國地標並不只是為了在酒店頂層俯瞰整個曼哈頓的那份自豪感,或是為了一舉成名給自己打廣告,更多的是為後面的利益鋪路。
在美國購置海外資產的公司真的不要太多,美國的不動產跟中國有個比較大的區別,那就是永久性。
如果將酒店重新整合,比如一半賣豪宅一半繼續開酒店營業,這將是一筆非常划算的買賣。
英國《金融時報》曾做過計算,眼下曼哈頓中城的公寓均價500萬美元,如果華爾道夫酒店被改成公寓對外出售,安邦還能多賺40億美金。
不過華爾道夫這種酒店+住宅模式的酒店經營在紐約並不是先例!早在被安邦收購以前,紐約另一個地標廣場飯店(The plaza hotel)就被分割成半商半住的模式,兩者的對比性非常強烈。
紐約廣場飯店也是一處傳奇地標,但它的業主變遷實在是太複雜。值得留意的是希爾頓最早買下的就是廣場飯店,隨後又以4.075億美刀轉手給了特朗普。
然而特朗普難得生意上失利一次,這塊地產一直沒有升值,在7年後川建國又以3.25億美元賣給阿拉伯富商,虧了近1個億。
很明顯川建國買的是情懷,不懂得如何運籌帷幄,自新業主接手後的廣場飯店被開發成了購物中心+住宅+酒店為一體的組合,平時賺的不多卻也能維持生計,這說明這種創新模式很可行。
紐約廣場飯店目前由 AccorHotels(雅高集團) 旗下的 Fairmont Hotels 負責運營
我猜測,紐約華爾道夫改造為超豪華公寓,很有可能也是參考了川建國投資失敗的這個項目……
03,住進紐約百年傳奇地標,起步價170萬美元
即將問世的新華爾道夫被一分為二,同時擁有酒店與私人住宅,即將在2022年接受正式入住。其中大樓的1-11層依然作為酒店對客人開放,共有350間客房。
再往上就是12-42層的The Towers,原先1063間客房則被改造為375間52㎡起的Condos公寓住宅,華爾道夫的The Towers部分曾經是酒店貴賓入住的樓層,一直都有私人接待大廳和電梯。
這裡的Condos有單間,也有一居室、三居室等多種戶型
另外還包括了最頂部41-43層650㎡的Penthouse豪宅,每層只有2戶,它們的前身可是酒店文化里的「總統套房」最初原型噢~
在紐約華爾道夫最輝煌的那個年代,無數名人會特意去住頂層的tower套房(現在稱之為「總統套房」),甚至有名流願意花100萬美元1年租下這裡長住。注意,是上個世紀的100萬美元!
這裡劃重點,整體開發主要是售賣面積較小的Condos公寓,最低房價就是170萬美元,話說裝修風格真的好像巴黎Rosewood…不愧是法國設計師,風格總是古典浪漫的相似。
可能有些寶寶不知道「Condos」和「Apartment」兩者的區別,Apartment是公寓的總稱,指的是一個大樓中的幾個至幾百套公寓。
在美國Condos公寓很流行,它指的是業主以每套公寓主人的形式共同擁有整座大樓,擁有權相關獨立,業主需要向物業繳費並平攤大樓水電維修等費用。
美國的住宅分類不止這兩類,有獨棟別墅(Single Family Home)、聯排別墅(Townhouse)、多戶住宅(Multi-Family Home)等等,但華爾道夫明顯走condos的模式最賺錢。
雖然酒店+住宅同時進行,但是兩者的空間基本被隔離了開來,酒店保留了最老的大門,業主可以從酒店大門上公寓專屬電梯,也可以從另外公園大道的居民入口直接上樓,不會被酒店住客干擾。
這次改造最值得津津樂道的還有它的修復工程,由於華爾道夫在紐約的地標性,從外觀牆面顏色到內部擺放的一座古董鍾,都有著非凡的意義。
大家保險特意請了著名的古董修復團隊Skidmore,Owings&Merrill,以及建築設計師Jean-Louis Deniot和Pierre-Yves Rochon來進行規劃,基本保留了大樓1931年的部分傳統面貌,又結合了現代的室內設計風格,這是一個非常費心思的大工程。
酒店全新的休息大廳(West Lounge)被設計的非常古典奢華,它的前身是華爾道夫品牌的傳承酒廊Peacock Alley(孔雀廊),全球每一家華爾道夫酒店都有孔雀廊,最初因華爾道夫兄弟情誼為橋樑而打造的一個長廊,主打高級社交活動。
曾經的紐約上流階層喜歡用孔雀的羽毛裝飾衣物以示身份的尊貴,所以取名為「孔雀廊「
另外還有大廳的修復,電影《聞香識女人》里經常出現主角在這跳舞的鏡頭。這個大廳被修繕的很有法式風情,且保留了由法國藝術家Louis Rigal打造的經典馬賽克地標及13張古典壁畫。
由140,000塊大理石瓷磚組成的馬賽克藝術品《生命之輪》,代表生命從出生到死亡的六個階段,許多人會為了參觀它特意入住華爾道夫酒店;
修復工程甚至細節到一點一點拆除華爾道夫酒店最經典的那座古董鍾,它是英國女王1893年贈送給酒店的世界博覽會鍾,因為它的存在,以前人們打招呼時習慣說,「華爾道夫鍾,不見不散!」(Meet you at the clock!)
這座地標性的鐘重達2噸,八個面分別雕刻了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和七位美國總統:林肯、克里夫蘭、哈里遜、華盛頓、格蘭特、富蘭克林和傑克遜;
如果你去過其他的華爾道夫酒店,不難發現每一處華爾道夫都有一枚屬於自己的鐘,比如北京的「老祖父鍾」採用的是中式鐘錶的形態,並用純金打造,這些鍾都意味著華爾道夫品牌輝煌的傳承。
很諷刺的是希爾頓接手的時候不願意花資金去翻新它們,中國的企業卻能夠深刻的知道酒店內的這些古董物件象徵著什麼,即便是一座老舊的鐘,用心的修繕後也能重回昔日光彩。
公寓最引人注意的公共空間還有顏值爆表的「星光游泳池」,它的前身是專門給酒店VIP們社交的「星光廳」。
如果你想在這游泳,門票價格為170萬美元起步,星光泳池只接待公寓業主
如今被改造成長達25m的業主私屬泳池(比紐約半島泳池大超多),這在寸金寸土的紐約市中心酒店圈實屬少見,看來大家保險是誠心想做好豪宅項目。
雖然紐約華爾道夫並不是改造成超奢華的Penthouse,但在目前紐約市面上超過8000萬套待售中的住宅內,像紐約華爾道夫這樣的小型超豪華Condos在市場上非常稀缺。
更何況公寓直接對接希爾頓的酒店服務,平時的洗衣、用餐、管家等需求都可以跟華爾道夫酒店直接對接,所以很多人看好這個項目,前景無量。
總結
這些年中國企業在美國買地產已經不是稀奇事,安邦保險當年花140億高價買下紐約華爾道夫震驚了全球,傲慢的美國人萬萬沒想到自己的傳奇地標最後落入中國人的手裡。
一時間,大家各種猜測與陰謀論都用上了,雖然安邦保險早已重組為大家保險,但大家並沒有隨意處置海外的這處資產。
他們沒有老套的將它改造為中國風的建築標榜自己國家的地位,反而氣魄的替美國人用心修繕了酒店裡的每處古董。
這讓我想起了Prada幾年前買下上海榮宅,同樣也是把榮宅的每一處打理完善的非常好,平日進入榮宅都得限流以保護古董地板。
如此看來,一個國家的強大並不是全部表現在硬實力有多強上,文物修復的軟實力也能證明這個國家在思想及財富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