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兒八經地談談當代中國青年建築師

2019-12-03     土木在線

前段時間我們介紹了一些日本的新銳設計師,有同學說想了解下中國的當代青年建築師。

2018FA青年建築師獎專輯將目光聚焦在當代中國建築界的新生力量。範文兵老師以入圍的12位建築師及其作品為研究對象,對中國當代青年建築師及其所處環境進行了評析:
1、「三大派」 青年建築師在解決本土建築問題上的多元實踐;
2、青年建築師與業界的 「雙向」 努力。

下面,我將十二位入圍建築師的作品分為社會派、學院派、設計(大)院派三個類別進行分析,以期能為今天在奮鬥的同行們,找到些規律方法可循,提煉出共同困境去破。

社會派與學院派,主要是以作品關注的專業議題與設計策略的差異進行劃分,而設計(大)院類別,則是從當下中國從業量人數最多、產值最高的設計機構如何影響其雇員創作的角度展開分析。

# 社會派 #

直面現實,在問題解答與作品創作間找平衡

青年建築師們除了具備「社區建築師」關注具體使用者的人文社會視野外,還會更加廣闊、靈活地深入到當下複雜、鮮活的多維度日常生活之中,關注建築作為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將設計行為向前、向後進行擴展,將中國城鄉政治、經濟、人居等方面的多種現實邏輯與獨特現象融於設計之中。此類作品在體現出更多的「陌生性」和野性光「彩的同時,也必然面臨「雅與俗」「本體與外延」等議題的爭論。

01 王求安 務實控制過程,尋求鄉野中國的野生專業語彙

王求安封面作品:洞庭漁村(王求安提供)

出生鄉野、賣房自學建築、沒有名校經歷的他,是此次評獎中的一匹黑馬。起初閱讀他的材料,我的基本印象是政治正確,但專業上新東西似乎不多。直到路演答辯會當天,聽他現場講解了很多設計的詳細過程,以及相應的設計呈現後,徹底改變了看法。他非常懂得中國鄉村各級體制運作及村民心理模式,踏實周詳、點穴到位、方法精準地推動著不同地域的美麗鄉村建設。

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前期做長時間調研;和當地工人師傅合作,雇其為駐場監工;與固定施工隊長期合作;全產業、全過程考量、把控設計;充分了解各地體制運作模式及政策變化,主動與其做良性互動;充分了解各地村情,將不同尺度的設計手段,作為調節百姓複雜矛盾的方法。

他的改造因為切中鄉野中國實際,因而如星星之火般迅速擴展,但他並沒有商業化、政治化地把這個事情僅僅變成一門「好生意」「好政策」,而是始終保持了高水準專業追求,努力在過程中創造融合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需求的新的「野生專業語彙」

湖南新邵清水村村委會(王求安提供)

我對那個被鄉親們稱為「天安門」的設計印象尤為深刻,讓我看到了一直想要尋找的融合了中國社會對建築「器」的傳統觀念和當代建築學對本體品質需求的某種結合。《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洞庭漁村》,是他準備出版的鄉村建設系列專著中的第一本,以此反觀他的實踐,更能察覺出其中的專業思考廣度。

《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洞庭漁村》封面(王求安提供)

02 袁媛/李偉(小寫建築) 平視日常生活,有根有據創造

小寫建築封面作品:湖北龍霸鎮菜市場(小寫建築提供)

最早是在谷德網上看到他們的菜市場設計,在網絡每日裡層出不窮的新作中,我的確為之眼睛一亮。從作品中能清晰感受到設計者對中國最普通、最廣大百姓日常生活的尊重,細心體察不同使用者具體而微的「使用(use)」方式,然後用細緻的設計思考(能感受到一種女性的細膩)予以滿足。

在建造方式、造價控制上,採用了最廉價、樸實、簡易的模式,這非常符合中國最大量基層地區的建造現實。雖然有一些略顯學生氣的手法,但整體而言,仍然有著很高的專業質量,舉重若輕地綜合解決了功能、造價、基地特性、空間體驗、形態塑造等多方需求。

湖北龍霸鎮菜市場(小寫建築提供)

由於我認為該作品的基石是「使用」,使用後評估非常重要,比如如何清理中國特有的市場垃圾,那個門口有頂的廣場是否真得創造出老百姓聊天、八卦場所,因此,還通過谷德網,向當時完全不了解其背景的設計者索取真實使用視頻觀看。

對鄉鎮鋼結構加建「臨時棚子」的類型學分析與設計轉換(小寫建築提供)

在路演答辯會那天,他們在答辯中的一個思考環節,讓我覺得對今天所有中國建築師都有著重大意義:他們對中國鄉鎮里最常見,但也最易被精英視為土氣因而被忽視的廉價輕鋼屋頂加建現象,進行了嚴謹的類型學分析,以及設計與建構方法的提煉,並切實轉換進自己的設計當中」[7](研究日常生活(人的活動模式、產權模式、社會價值觀等)並進行設計轉換,較早開始並具有影響力的是日本犬吠工作室(Atelier Bow-wow)以東京為對象的一系列研究與設計。當下中國建築界中也有類似研究,如建築師張斌(對上海工人新村的系列研究)、學者王駿陽(《日常:建築學的一個「零度」議題》)、教師王方戟(《小菜場上的家》設計教學系列),但轉化為設計現實成果的還不多見)。

03 張海翱 空間產品被消費 VS 建築作品被體驗

張海翱封面作品:可移動機械結構體與極小戶型設計(張海翱提供)

他在十數年的設計實踐中,始終有著清晰的自我控制,審時度勢,分析自身及專業趨勢,選擇入場發力方式。今天,進入網絡時代的建築應當具備怎樣的媒介效應與社會影響力?今天,進入消費時代的建築應當具備怎樣的被消費狀態?他都在其充滿煙火氣的「人間設計」宣言下,主動、積極、沒有預設地進行全方位探索。

北京極限小戶型機械車庫之家(張海翱提供)

上海愚園路公共市集微更新(張海翱提供)

他具有將建築設計轉化為產品設計的綜合能力,可以是基於機械、材料、人體功效原理的工業設計產品,也可以是基於新媒體特點的高流量傳媒產品。同時,又能恰當把握產品設計與建築設計之間的度,讓產品具備鮮明的建築學品質。這提示我們一條如何應對中國傳統文化中「視建築為『器』」觀念的建築學策略,而其中,「產品被消費VS作品被體驗」是一個註定會引起爭論的議題。

04 傅英斌 在複雜地氣里尋找詩意

傅英斌封面作品:安徽太陽鄉財神廟(傅英斌提供)

他對鄉村環境瞭然於心,知道從哪個方向下手可以事半功倍。他的設計有一種中國當代鄉村的樸實詩意,不是居高臨下文人眼裡的詩情畫意、玄幻電影里的「想像中國」,而是土生土長的孩子基於真實肉身經歷,基於真實「儀式性事件(event)」發生的詩意,不精雕細琢,但直接、實用、貼心、貼肉。
有人說這不是「建築學」,但以我之見,這還真就是我們的本土建築學——規模無論大小,處理對象無論物理實體,還是景觀,亦或事件謀劃,只要是我們生活中需要用設計行為進行統領解決的事兒,就是我們本土建築學應當做的事兒。如果有機會交流,我會問他如下問題:土地廟的設計費誰給的?夠不夠事務所的基本運轉?這些鄉村設計的日常管理、維護是怎樣的?經過一段使用後還會那麼詩意嗎?

安徽太陽鄉財神廟(傅英斌提供)

貴州桐梓中關村人行橋初建與目前狀況對照(傅英斌提供)

05 王碩 「前端/中端/後端」 VS 「(正統)建築師的本體控制領域」

王碩 張婧封面作品:新青年公社(META-工作室提供)

他具有將設計概念轉換為建築本體語言的出眾能力,輔以職業建築師的精準控制力,保證了落地實現時概念力度、深度與工程高品質之間的妥帖融合。在設計概念部分,有著對當代中國社會真實性的高度敏感,並有意識拓展中國建築師的職業控制領域(前端參與策劃,後端介入運作),這一嘗試必然會面臨「建築師可控制領域如何界定,建築學可發揮作用的界線在哪裡」的質疑。

吉林森之舞台(王碩提供)

在一次訪談中他強調,他還是那種「傳統的建築師」,並且在建築的使用中始終秉持著建築師希望賦予城市「公共性」的價值追求,這一聲明讓我清晰體會到,他所接受的精英(正統)建築學教育和中國建築市場現實之間的矛盾衝突。

北京燕京里(王碩提供)

# 學院派 #
基本功紮實,亟需直面繼承與創新、個體與集體之間的關係

早期學院派作品大致可分為兩條路徑:一條是從「中國固有式」、「中而新」一路走來,如貝聿銘的香山飯店、馮紀忠的方塔園、王澍的中國美院等;一條是試圖與西方當代建築學同步發展,如以大舍的龍美術館為代表的一批中生代明星建築師作品。
年輕建築師們的學院派作品,有著更加全面的中西融合的學習與工作經歷做基礎,普遍是在與西方潮流同步中尋找個人化表達。在這樣一個舶來自西方、學術議題(形態、空間、建構、基地、概念)清晰的學院派框架內,作為獨立個體所探討的專業議題的先鋒性,與作為被西方主流以「批判地域主義」視野歸入「他者」集體中的一員所應具備的某種角色定位之間,始終存在著內在衝突在其名作《走向批判的地域主義:一種對抗性建築之六要點》中提出的觀點。「地域性」在中國現代建築中的發展演變,參見:賴德霖.地域性:中國現代建築中一個作為抵抗策略德議題和關鍵詞。這一衝突,在學習時表現不出來,反倒因為學院派學術框架與方法的清晰完整、傳承有序,優秀學生能夠很快上手,但隨著他們的不斷成熟,衝突會越來越明顯,每個人似乎都不得不在繼承與創新、個體與集體之間進行選擇,清晰定位。

06 水雁飛 早熟 VS 成熟

水雁飛封面作品:大樂之野庚村民宿(水雁飛提供)

他是名校中的學霸,一路被眾多師友視為「大師」成長,出國作業集曾被奉為好幾屆中國學生的範本。他在作品中呈現的專業感悟力,高出很多同齡人一個段位。當很多同齡人還在各種「(視覺)圖像」層次模仿時,他已抵達「建構、細節」、「氛圍感知」層次的參考、融匯,當然,和同齡人的學院派作品一樣,很多地方都能辨析出參考源頭,這其實是舶來自西方的學院派精英建築學在本土化過程中的必然結果。

浙江莫干山大樂之野庚村民宿(水雁飛提供)

他直接受教於中外名校、名師,博覽中外名著、名作,與國外同行同台交流與競技,有著強烈的「學院精英氣」,這導致他的作品有一種超出其年齡的早熟氣質。他的專業能力與專業投入,以及對於建築精緻品質的追求與實現能力,無疑是超群的,各種精英趣味的風格、手法都能運用得當,但他究竟是誰?他究竟喜歡什麼?他的困惑究竟是什麼?他會反叛、突破什麼?………尚需時日醞釀,我充滿信心地等待著爆發!

07 韓文強 完美 VS 不完美

韓文強封面作品:水岸佛堂(韓文強提供)

他通曉由2000年代崛起的明星建築師開拓出的中國當代建築學的主流品味,熟練掌握(中國)當代本體建築學關注的一些基本議題與做法,如形態比例優雅、空間品質內斂、建構真實呈現等。從建成圖像上看,建造控制與概念之間的完成平衡度控制得相當不錯,尤其空間、形態的控制非常完美、漂亮。在中國的建造背景下,這其中一定耗費了設計師不少心血。

河北唐山有機農場(韓文強提供)

我希望以後還能看到,他的完美空間/形態是如何與其中的技術(結構、水、電、暖)創新進行完美結合的,以及在不完美的建造現實與完美的空間/形態追求之間,他能否找到更深刻、更真實的設計張力?

08 葉晉亨/吳鎮麟(LAAB) 高密度背景下,打破行業界線的市井都市感設計

LAAB封面作品:海邊檔(LAAB提供)

這一代香港本土青年建築師與前輩相比,做大項目的機會少了很多:一方面很難像前輩們那樣,藉助大陸大建設時期,利用香港與內地在國際信息獲取上的差異而得到機會;一方面香港早已進入「存量化」時期,不多的大項目又偏重大公司、外國設計師,機會愈發稀少(香港參賽者幾乎都是室內設計師)。青年建築師們不得不接受大都市存量建設背景下雄心很難施展,只能精雕細琢的狀態。

香港星光大道海邊檔(LAAB提供,攝影Otto Ng)

木條背後49隻機械裝置是海邊檔的骨骼(LAAB提供)

LAAB的作品基本都是高密度背景下與市井生活密切相關的小尺度設計,以「大設計」觀念打破室內設計、家具設計與建築設計的界線,思考密度很高,細節精細、得體,使用可能性多樣,材料選擇緊跟潮流,對最新建造設備和手段,保持高度敏感。星光大道海邊檔集中體現了前述特徵:緩慢變動的形態、位置選擇與功能設置,表達出一種結合了功能、尺度、材料、基地、經濟、機械性能於一體的大設計的理性詩意。

09 沈庭增 小確幸的自我完滿宇宙

沈庭增封面作品:浮光之間(沈庭增提供)

在幾名台灣參賽者中,我推選的不是他,而是一名符合我心目中「台灣特徵」的建築師。那位建築師改造一座舊屋之後,依然保有一種破爛感覺,與大陸目前的改造形成鮮明對比。大陸的改造都很用力,基本是用「整體藝術」的觀念在做,除了不得不保留的結構體,其它幾乎都要重新來過。那位建築師塑造的破爛感覺,和我屢次去台灣後的感受非常一致,即一種多種複雜元素的疊加,誰都不覆蓋誰,誰都能留下些痕跡,這種「都保留」的感覺,結果可能是和諧共處,也可能是非法與合法混搭,還可能是立場虛無的多元主義。

台北浮光之間臨時建築(沈庭增提供,攝影Shawn Liu)

沈先生入圍十二後,我又重新仔細看了他的報送方案,得到如下感受。首先,他的形態與建構感覺非常精細、優雅,空間氛圍有詩意,細節之處(尤其結構、材料)有諸多極限化追求,帶有強烈的「當代藝術」感。與大陸同樣帶有強烈「建築藝術」特徵的龍美術館做一對照,又映襯出他的作品具有另一種鮮明的「台灣特徵」,即所謂不懷宏願、專注小確幸,關注小細節(局部),整體控制柔軟。

台灣實踐大學B棟建築改造(沈庭增提供)

10 王寶珍 現代中式園林的困局與突破

王寶珍封面作品:廣西南寧榮園(王寶珍提供)

他努力嘗試運用傳統造園的方法做「現代背景下的園林」,但非常明顯地,不得不受到當下中國建造現實的各種制約,比如業主狀況、基地屬性、建造材料、建造方式、成本控制等。這些制約產生的矛盾呈現出一種內在張力,當他意識到這一張力並進行主動應對時,一些有質量的原創設計就會產生,反之,則有可能陷入自說自話附會古人、情境主義式營造舞美的陷阱之中。

廣西南寧榮園(王寶珍提供)

# 設計(大)院派 #
量化「產品」與個性化「作品」間的艱難平衡

設計(大)院(含大、中型設計公司)前輩中擁有「大師」稱號的人很多,獲得體制獎項的也不少,但像程泰寧、崔愷這樣靠作品引起專業界普遍關注的人數,相對其從業人數總量來說,明顯偏少。近幾年,設計(大)院也試圖通過設立設計師工作室改變這一狀況,效果有待觀察。此次參加FA獎的設計(大)院青年才俊為數不少,但獲獎比例偏低,我以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1)有零星設計想法(idea),但缺乏完整、有深度的設計概念(concept),因而設計控制力度偏弱,設計的「作品性」不強,「學術性」偏淺;
(2)設計手法主要體現在圖像(形態)、體量、空間的大關係層面,一旦進入建構、(身體)尺度等中、微層面,多為標準圖集公式做法或產品商行貨,建築本體的個性化魅力大打折扣;
(3)設計院體制需要設計師成為可以操控多類型項目、多種類業主、創造儘可能多產值的多面手,想在這樣的多樣化作品中呈現出基於設計師專業價值觀及個人性的連貫特色即「作者性」,會比較困難。

11 孟凡浩 平衡把握基礎上的個人特徵塑造

孟凡浩封面作品: 浙江杭州富陽東梓關鄉村村民活動中心+回遷民俗(孟凡浩提供)

他的工作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以城市為基礎,有非常高職業化水平的表現,設計構思清晰,形態、施工、尺度感有著「浙(江)式」特有的精緻,材料選擇既跟得上潮流又很穩,不輕佻。但這些以我之見,還不足以讓他入圍十二,因為類似的,通過設計想法控制大關係、建造(建構)層面精細、工業化程度高、優質產品感遠遠強過個人作品感的成熟設計師雖不多,但也並不少見。
而他以鄉村為主要基地的多樣化設計實踐,則體現出較強的「作品創作」與職業能力之間的平衡,呈現出既能創造易於中國大眾理解、基於「江南詩情畫意形態」聯想的美麗鄉村,也能在技術層面尋找現代工業化生產方式與地域手工藝的結合。

浙江杭州富陽東梓關鄉村回遷民居(孟凡浩提供)

其中如何平衡中國大眾喜歡的具象與當代建築學擅長的抽象,是一條值得探索、但風險與機遇並存的路徑:能不能直接從畫來創作作品,至少他告訴我們,可行。

12 林再國 在自我反思及中外對比中培養自我

林再國封面作品:浙江天凝基督教堂(林再國提供)

作為入圍十二人中的最年輕者,他無疑是中國培養的建築學優秀學生中的突出代表。
他的教堂讓除我之外的終審評委都很驚艷,而我覺得圖形感強過空間感,但造出來,並且是高品質地造出來,我就會毫不猶豫投他一票。我和西交利物浦大學建築系主任Gisela Löhlein路演答辯會那天恰好坐在一起,她談到在歐洲鄉間,在歷史上與在當下建造教堂是非常不同的,而林的教堂給她感覺很「old」。
我也有類似感受,在今天中國鄉間做基督教堂,恐怕不只是通過光線、比例、空間氛圍………這些純「(古典)西式教堂感覺的」的東西來完成吧?

江蘇蘇州唐仲英基金會中國中心(林再國提供)

他參賽的兩個作品呈現出完全迥異的兩個狀態,以至於我們在終審時覺得有必要打電話確認一下,另一個建築是否為他主持。迥異感受不是來自規模和具體手法的差異,因為對一名30齣頭的年輕建築師談設計手法要定型的確太早,而是來自個人化特徵的斷裂,因為設計思維、專業價值觀,乃至非專業的一些價值觀(社會的、經濟的、人生的、文化的、歷史的…)是否有個人化的傾向性特徵,在這個年齡,其實已經不早了,而這些,也的確是中國培養的建築學優秀學生普遍缺乏的。
他們一直在學技法,在靠(專業感)天分、勤奮,拿高分、贏競賽,但個人性特徵似乎並沒有進行有意識培養。終評路演時我看到了一幕令我欣喜的細節,他在PPT演講時,反思他早期一個競賽獲獎作品不太契合當地現實,並尋找原因……以反思為基礎的個人性培養,開始了。

結語 青年建築師應培養強大而深刻的專業雄心

任何一個專業的發展,必然是新一代逐漸取代老一代。有無關專業發展的自然年齡生理式取代,有專業繼承性的漸進式取代,有專業變革性的突變式取代。回顧自1920年代建築學進入中國近百年里的建築設計的更新換代,老中青幾代人其實基本都是在追趕西方潮流中通過「補課」進行疊代。年輕一代往往藉助眼明手快及吸收途徑的日益多樣、便捷,通過「學的快、學的新」方式登場。
而今進入信息時代,中國近四十年積累下的一手建設經驗與教訓已然舉世無雙,無論中國問題應當是「普世化」還是「特殊化」看待,無論「專業疊代」目的是為了「建設祖國」還是為了「促進純學術發展」[11](魯迅在《藤野先生》一文里有這樣一段話「他的對於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了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哪個目標大,哪個目標為小,當今有很多不同觀點,本文不作討論),「創造」而不是習慣性地沉湎於「補課」,都是今天年輕的中國建築師(包括中年建築師)需要去完成的使命

而真正有價值的創造,一定是以強大而深刻的專業雄心作為前提。所謂專業雄心,是指通過補課在業已熟悉「(西方)專業套路」的基礎上,要始終有意識、有勇氣、有獨特方法、有專業思考深度、有足夠力度地去打破套路。我們今天很多設計方面的討論,花費了太多精力在爭論「補課」是否標準、全面。這些爭論,放在設計教學以及大部分普通實踐建築師的反思里,很正常,也是必須要做好的事兒;但放在學術探索層面以及優秀建築師那裡,就不應占有如此高比例。補課思路在設計層面做得再好,最多做到「課本(教材)」級別,即對一種規則的提煉與複述,此種思路下設計做得好與不好的差別,往往會淪為品味(Taste)誰高誰低、招式是否正宗。

重補課、輕創造的思路在中國設計領域如此蔓延,有很多原因:

1)方法論層面,我以為是「設計師的創造式研究」與「(歷史理論)學者的論證式研究」沒有拉開明確距離,設計師的研究完全可以是創造性、個人化、充滿想像力地解讀、乃至誤讀,而(歷史理論)學者的研究,則要求嚴謹求實,二者不能混為一談;

2)歷史層面,大家已經習慣了近百年的以西方為師,養成了嚴重的路徑依賴;

3)文化、體制層面,由於建築設計的工匠特性,讓資歷、經驗占有很重分量,而其中的創造特性探索,常常要過很久才能轉化為可操作的設計技法與實際回報,還會有相當比例以失敗告終,這在看重付出回報比、非常務實的傳統文化環境里,以及對未知始終保持警惕的體制環境里,均會消極對待。

青年建築師應當對當下國內設計領域的各種主流話語保持足夠清醒,分清哪些是補課、哪些是創造,以及對自己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價值。從建築史上看,有很多可供參考的專業雄心案例。

個體化案例如:筱原一男在1960年代日本新陳代謝派呈主流之中,以獨行俠的狀態保持距離,認為「應該對既有的工作制度、工作習慣提出挑戰與質疑。建築師應該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並在職業生涯中始終保持探索狀態,深刻影響了一批日本建築師;庫哈斯1978年出版《Delirious New York》,對大都市、摩天樓、擁擠文化展開創造性解讀,直到幾十年後仍持續發酵影響他的功能設計(programming)、剖面理念;王澍從1980年代學生時期開始對傳統中國進行想像性解讀,直到2000年代才有機會落實到具體設計。

集體化案例如:1920—1930年代的蘇維埃構成主義,1960—1970年代的英國建築電訊派(Archigram),1960—1970年代義大利的超級工作室(Super Studio),1960—1970年代日本的新陳代謝派(Metabolism)……它們的影響都延綿至今。

庫哈斯於2011年出版了一本描述日本新陳代謝派的書《Project Japan: Metabolism Talks…》,並在紐約MOMA做了展覽。他在展覽前言里說到:「此流派之後,建築界似乎再沒有出現能夠改變建築學的、以『暢想』為基礎的建築與城市運動了」。我對這段話有兩個理解:1)他所說的建築界,其實是指整個行業狀態不景氣業已多年的西方建築界,因為建造活動不多,建築與城市運動自然也就失去活力;2)建築學與城市學,已經很難再從「狹隘」的專業內部,生髮出可以結合社會、經濟、政治及專業等多重因素,藉助暢想,對未來有所判斷並能引起共鳴,甚至帶動設計實踐乃至社會實踐的思潮了。
而這兩點反觀到國內建築界,恰恰可以得到相反的結論:

1)我們積累了如此巨大的建設量,專業界內外有那麼多關於建築與城市的活動,之所以產生不了「有(建築學)價值」的活動,原因不正在於我們缺乏雄心、缺乏創造、沉湎於「(接軌)補課」嗎?

2)中國傳統上視建築為「器」的觀念,本就不同於西式本體建築學的觀念,學科邊界的打破、組合,一直很自然地發生在我們的傳統建造活動之中,而這不正是一個為建築學創造本土貢獻的機會嗎?

專業界亟需建立扶持青年建築師的制度
任何一個年代、地區的青年建築師,都需要業界前輩與體制(行業協會)的扶持,尤其對想要獨立開業的青年建築師。不同國家地區的扶持路徑非常多樣,這也往往決定了各自的建築水平與未來走向。

在美國,從1960年代開始,很多年輕人畢業之後若想獨立開業,往往會選擇全職或兼職在大學教書,通過教學、拿青年建築師獎、做裝置等方式,逐漸成熟,並用教書的薪水支持開業初期起步的困境。在西班牙,建築師協會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他們制定出一整套培養青年建築師的方法,涉及教育、職業資格認證、招標落地等多個方面,給予青年建築師平等參與招標的機會,甚至專門為青年人舉辦實際工程招標。在芬蘭,國家人數少,重要的本土項目都要招標競賽,由於語言限制主要也是芬蘭人參加,對業內全是熟人社會師承關係的年輕人來說,還是比較公開、平等。在德國,類似於1964年GMP執業第一年就中標機場大項目進而一帆風順的故事已經不大可能複製,年輕人大多是從改造、內裝起步,參加競賽,一般也是從贏得一個小住宅開始,然後逐步進階到學校、集體住宅等。在法國,年輕人主要靠參加Europan等競賽獲得業務,以及明星建築師的提攜,各種人脈關係也起到不小作用。在日本,青年建築師主要通過真實工程招標競賽,中標一個基本就能打響,保持信譽和品質就能基本站住腳,(圈子)人脈關係在論資排輩的日本對青年建築師反倒可能是不利因素。

在中國,目前最具影響力、生產力的一批中年明星建築師(大多分布在獨立事務所、學校),主要是通過競賽、展覽類事件脫穎而出,其中包括:1980—1990年代,《建築師》雜誌不定期舉辦的大學生競賽;1999年,「中國青年建築師實驗作品展」;2001年,「土木:中國的年輕建築展覽現場」(柏林AEDES展廳);2003、2007年,上海市勘察設計協會和建築時報社聯合舉辦的「上海青年建築師新秀獎」;2007年,「40位小於40歲的華人建築設計師作品展」(上海)。
這批建築師在前三十年大建設時期抓住機遇,不斷造出實體作品,並通過與專業期刊的長期互動,逐漸確立其明星地位。《時代建築》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它通過不斷發表、評介這批青年建築師的作品,組織相關交流活動,起到了長時間培育作用,幫助建築師保持持續的曝光度和推出作品的動力。
隨著近幾年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各種競賽、展覽層出不窮,但能夠真正推出青年建築師成名的,反倒並不多見,零星冒出的優秀青年建築師,更多地是靠名校人脈及網紅效應。以本人所在的上海看,一批中年明星建築師長期以來主動利用各自人脈對青年建築師進行全力提攜,但這基本屬於個體行為,影響人數、關注視野也比較局限,整體性、有影響、制度化的事件與長時間段的培育機制,仍然沒有出現。

我們行業上下,應該破除觀念及體制上的條條框框,讓這批青年才俊,包括更大數量的青年建築師,得到在實踐界和學術界可持續性發展的機會。幫助他們,就是在幫助我們行業的未來,就是在幫助我們建成環境的未來。

圖文來源丨《設計的力量:2018FA青年建築師獎專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ErV1m4BMH2_cNUgVEP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