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車總被人說不安全,實際上是來源於早期車主朋友們對車子質量的誤解。
我國早期材料和結構技術是不發達的,工業上面就結實的東西,就一定得是實心的,高強度鋼材做的才能結實。
這就給我們很多朋友留下了,重就等於結實的概念,質量好,全靠這個東西掂起來分量足不足。
日系車的輕量化設計恰巧就落了個質量不好、偷工減料的口實了。
日系車為什麼被認為不安全?
- 日系車的不安全來源於車輛輕
同樣是2004年款的A0級低配兩廂車,飛度和POLO。
飛度的整備質量1039kg,POLO是1100kg,光從重量上來看,飛度的確比POLO輕,大家就更願意相信這是偷工減料,你不夠重,肯定不結實。
心理學上就把這種情況稱之為是定向趨勢了。
這種心態就會影響我們對日系車的看法,就認為這個車子是不安全了,產生傳言了。
- 門板軟引來爭議
但是重量輕,不是傳言的全部,車主朋友對日系車的誤解,更多是來源於某些汽車銷售宣傳的「手指測質量法」。
什麼個意思?有些銷售員會暗示用戶去日系車4S店去體驗一下的。
「你去按一下這個日系車的車門,你看 「拱咣」「拱咣」「拱咣」,按一下的話就會癟下去的。」
然後順勢推導出:這個日系車肯定是不安全的,怎麼可以。然後就把客戶拉回到自己的店裡來做生意。
其實門板軟硬,它和安全關係沒有那麼大的,反而倒是和NVH噪音控制比較有關係。
日系車早期不太注重NVH的,相應的車門板的內部減震填充物就比較少。
舉例來說:吉利汽車曾經公開拆解過博瑞和雅閣,發現門板的軟硬和鋼板厚度關係不大,但和填充物的用量是正相關的。
你的門板硬只能說明這個車輛裡面止震填充是比較厚道,放的比較多,但不一定就是安全。
現在的日系車也開始重視NVH了,隔音就更好了,門板就比老的日系車更硬了,不說其他的,日系比日系,車門都更硬了。
- 早期日系車高速發飄
另外,老的日系車開起來方向盤的阻尼調教是偏輕的。
就會導致我們的感覺好像是發飄的,心裡有點沒有安全感,也會覺得日系車不安全。
早期汽車方向盤用的是機械助力,重慶交通大學有論文,《汽車電動液壓助力轉向系統的研究與開發》說:機械助力可以實現可變阻尼的成本是很高的,整車研發當中通常會使用固定阻尼。
人話,用機械助力的車子方向盤有多重,只能出廠的時候設好,而不能根據路況要輕的時候輕、要重的重的。
這個就好比是吃麻辣燙,老闆給你怎麼煮,直接就是這樣子了,直接影響面的軟硬了,端上來是沒有辦法變的。
日系車早期主要市場是日本國內,城市駕駛環境也比較多,讓駕駛員在市區開的時候更輕鬆一點,方向盤也輕一點。
停車、倒車、調頭方便一點,阻尼就輕,它就這麼設計的。
但阻尼它定死了,上了高速,開了快點,開到爛路有點顛,這就讓人覺得有點飄、有點顛了,就不踏實、不安全了。
所以所謂的發飄其實是手感上的問題,不是這個車子本身就不行了,而且現在的家用車主要都是用電子助力了。
轉向阻尼是可以由電機按照需求來調節的,基本上就不存在發飄的問題了。
這就好比,不是麻辣燙了,是吃火鍋了,你要這個面軟一點,那多煮一下,對不對?自己是有的選的。
汽車安不安全怎麼看?
- 汽車安不安全和車系無關
照這麼看下來,日本車約等於不安全,大多數都是謠傳了。
IIHS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發布了個數據,獲得2019年頂級安全認證TPS+的全部轎車中,日系車占10台,德系車2台。
安全不安全確實和車系關係不是那麼大,但同樣也不要反過來覺得日系車特別厲害。
應試考試,看題目做作業這個歷史、黑歷史,日系車也是有的。
- 汽車安不安全和產地無關
國內車輛安全測試權威機構中保研也是發布了數據的,在測試方法和IIHS一致的情況下,許多車型的國產化版本和海外版的成績不太一樣。
有的比進口更安全,有的安全水平直接打對摺,所以說車子安全不安全,它和產地也沒有太大的關係。
- 汽車安不安全和品牌無關
甚至同一品牌的表現也能天差地別,同樣是本田,雅閣的碰撞成績又比思域好很多。
總結下來,車子到底安全不安全,其實是看車系沒用的,看產地也是沒用的,甚至看品牌意義也是不大,真的就是要具體車型具體來分析的。
那我們小老百姓研究不了那麼細的,直接中保研的測試成績看看不就好了。
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有什麼不同
我們前面說到過,有的車子一進入中國市場,質量馬上就「pia」就滑下來了,有的車真的國內外表現都是差不多的。
到底是因為偷工減料,國產該背鍋,還是進口車的質量真的有很優秀的地方?
不少朋友不是調侃的嗎,百年福特毀於長安,真的是不是這麼回事情?同樣的品牌,不同的合資方,會有什麼區別?
比如說本田,東本和廣本有什麼區別?豐田,一汽豐田和廣州豐田又有什麼不同?
我資料、論文、案例都給你搜好了,想看很簡單。
- 關鍵詞:合資車
關注「備胎說車」,回復關鍵詞「合資車」就可以了。
每天給你一段汽車實用小乾貨,文字、音頻、視頻都有,你挑自己喜歡的就可以了。「備胎說車」等你來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