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在懂得會計實務工作以外,想要有更好的發展,還需要懂得財務管理,而控成本是企業財務管理永恆的話題。控制成本容易走進兩個極端:一是用力過猛,讓企業失去活力;二是放任自流,讓企業陷入困境。控成本有一整套的方法論,哪些成本可以控、怎麼控、誰來控、控制的力度如何,都是有講究的。
下面就給大家講一講企業控成本需遵循的六大理念。
1.只控制、不壓制
控成本的目的絕非限制發生成本,而是要防止不必要的成本發生。「控制」這個詞的內涵是讓成本費用不偏離預設的軌道,只要有理由表明發生成本對公司有益,能給公司帶來增量收益,就不要人為干預限制。
2.讓員工分享到降成本的收益
老闆們總是希望把成本降到最低,總希望員工有降成本的自覺。但不要忘了,降成本只有老闆才是受益人,員工並不是。
一般來說,員工沒有主動性去為公司降成本,能做到不浪費就不錯了。如果想調動起員工的積極性,老闆要慷慨點,拿出降成本的部分收益與員工分享。
15年前,筆記本電腦算奢侈品。因為攜帶方便,辦公電腦被私用或播放影音的不少。過度使用使得本子易壞,HW公司維修費用不菲。怎麼降低維修費用,HW當年的辦法很高明。筆記本電腦配發四年後贈送給員工。員工因為知道電腦四年後是自己的,使用時很愛惜。有的員工為了保護電池,接上電源後會把電池拆下來。
3.防止按下葫蘆浮起瓢
如果把降低成本搞成了硬性約束,可能會出現一種尷尬的結果:某項成本可能降下來了,總成本卻提升了。
舉個例子說明,某公司降低了工資標準,人工成本固然降低了,結果不能吸引到合格的工人,生產效率降低了,單位產品成本大幅提升。
降成本要有全局觀,不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4.成本控制前移,費用控制後移
在生產製造型企業工作過的人都明白,想在生產製造環節降成本非常難,甚至可以說做不到。看看產品成本的構成(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製造費用)即知此言非虛。
如果你非要說你們公司成本降下來了,一般只有兩個情形:第一情形,以往管理很亂,現在通過加強管理避免了浪費、裁汰了冗員,提升了效率;第二種情形,以往生產量不飽和,平均每單位的產品分攤的人工成本與製造費用高,現在實現了規模效益,平均成本降下來了。
產品設計階段會決定未來70%的生產成本。如果打算降生產成本,應著眼於產品設計環節,實現未來生產是最經濟的。產品設計應追求的目標是性價比最高。
控制費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則不同,日常費用發生頻繁,單筆金額一般不大。基於成本效益原則,對其控制不宜過細。結合預算控制,控制著眼點應後移,移到績效考核環節去。
5.全員全流程參與
降成本絕不是老闆一個人著急就能做到的。他需要把降成本的壓力傳遞給每一個員工、傳達到每一個業務環節。
成本費用貫穿於公司運營的方方面面,要降成本首先要有能力找出無效成本產生的土壤,這需要發揮群眾的力量與集體的智慧。
6.由降成本過渡為降低運行成本
降成本的著眼點是降低費用總額,降低運行成本的著眼點是降低成本費用率。發生成本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成本發生後不能帶來增量收益。如果預期收益率可觀,成本總額越高越好。
如何做到成本費用率不斷降低呢?提升內部運作效率是關鍵。華為提出的「減員、增效、漲工資」,就是這個道理。要提升內部效率,需要禁絕各業務環節的冗餘與浪費,提升資產效率。這又回到上面提到的提升全員全流程的盈利意識。
在這裡相信有許多想要學習會計的同學,大家可以關注小編頭條號,
在文中評論後,私信小編,輸入關鍵詞【學習】
即可免費領取一整套系統的會計學習資料!還可以試學課程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