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鬆鬆地註冊帳號,簡簡單單發個網帖,反映自己遇到的問題,隨後就會相關部門來回應、來跟進、來處理,還有媒體和群眾來圍觀、來追問、來評價——這種現象對於深圳網民來說可能已經習以為常,因為共治共建共享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因為這裡是最網際網路的城市,因為這裡有一個問政深圳平台。
曾經,《秋菊打官司》中女主角的經歷是大部分人解決問題的一個縮影。後來,網絡社區、微博微信等橫空出世,網帖爆料點燃輿情,繼而形成輿論壓力,推促相關部門為民解難,成為又一問題解決途徑,效果明顯卻也因為「暴飲暴食」而存在諸多不良後遺症。與此同時,信訪、政府郵箱等官方渠道由於單向溝通和單線聯繫,信息透明度不足,難以形成推動問題解決和推廣處理經驗的壓力和動力,難免引起抱怨和猜測。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要打造這樣的社會治理格局,必須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在這樣的精神指導下,問政深圳平台深度融合了「政務大廳」和「輿論廣場」兩種屬性堅持可溝通、可處理的模式。與從前被輿論推著走的情況不同,該平台的一大特點是政府部門主動接近網民、發現問題、化解矛盾。在問政深圳平台上,你的問題必然有人回應,你的不滿必定有人傾聽。群眾有所呼,政府必有所應,每個人的訴求都能得到迴音,得到著落。
問政深圳平台的另一大特點是廣場效應,百姓的問題是開放的,官方的回應也是開放的,這裡是一個帶社交性質的開放平台,不是熱線電話和留言板那種單向對答。除了當事人以外,其他網民也可以圍觀問題解決過程,在抒發己見、思維碰撞之間深入探討、互相糾偏,最後達成共識。例如有網民發帖反映龍崗區中城康橋紫郡有人搭建違法建築,無證照經營學生託管機構,除了區城管和綜合執法局快速回應、立即責令機構停辦外,有網民繼續探討如何進一步規範學生託管經營,滿足學生和家長的需求。
這種開放化、討論式的問題解決方式不僅給了具體市民、具體事件解決問題的機會,更有利於整個社會形成通過官方渠道、陽光手段解決問題的習慣和信心。今年8月有網民在問政深圳平台上反映,羅湖螺嶺片區有多所中小學,但該片區有人行隧道項目方處於開挖階段,存在極大安全隱患。不久,該網民回帖說明問題已被解決,點贊羅湖區政府辦事效率,其他網民既有讚嘆「深圳速度」的,也有期待帖主繼續反映問題、共建社區的。
在深圳問政平台上,問題的辦理是可衡量、可評價的。作為深圳問政平台的兩大重要產品,問政簡報定期搜集市民網友爆料網帖,集納單位部門答政內容,用回應網帖數據直觀展現部門政務公開水平,被網民稱讚為「群眾呼聲,政府回聲」的最佳樣本。而問政紅藍榜單則以各級政府部門通過網絡察民情、聚民智、解民憂的公開表現為依據,從工作量、回應率、效率和質量等多個維度進行評議,專業解讀政府部門回應效果。對此,不少市民紛紛點贊,希望這種網絡問政的做法繼續發揚光大。
問政深圳平台已成為一個良好的社會問題治理載體。今年1月以來,問政深圳平台共收錄問政網帖3500多條,120多家政府部門參與問政,回應總數1030多次,相關話題總點擊量近4000萬。全媒體時代,網上群眾工作日益面臨著新的挑戰,只有不畏難、敢擔當,秉持開放心態和公平原則,才能維護好群眾利益,激活網絡正能量。黨委政府永遠不能脫離群眾、輕視群眾、漠視群眾疾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才能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圳將沿著「以人民為中心」的道路,穩步推進,堅定前行。(丁海燕 趙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