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原本是一件孤獨的事情,每個人在各自世界裡的散步或梳耙。一個關於讀書的活動,似乎可以讓這無數孤獨的人,雖相遇而不相識,雖相視而不相言,在一個共同空間裡,彼此感覺到一種共同的溫度,發現同行者,並因此而都得到鼓勵。
深圳讀書月舉辦了20屆了。這20年來,不知道有多少人因讀書月活動而愛上讀書;不知道多少原本愛讀書的人,因此而更愛讀書、更懂得讀書;甚至,是否有人因讀書月而相識、相戀、相愛。這種「讀書空間」所能傳達遞的彼此感覺到的共同溫度是什麼?今年5月起,深圳讀書月組委會辦公室啟動了「20年,我與深圳讀書月的故事」徵文活動,公開徵集「我與讀書月」的故事。這些故事後來變成一本書——《讓城市的每扇窗戶都透著閱讀的燈光》,一部分讀書或讀書月的「同行者」因此浮出水面,這「溫度」也因此變得很具體,具體得可以感知和觸摸。
《讓城市的每扇窗戶都透著閱讀的燈光——20年,與深圳讀書月一起走過》新書首發現場(來源:晶報)
深圳建市40年,深圳讀書月就已經辦了20屆。深圳讀書月,應該是國內起步最早的由政府主導的全民讀書活動之一。20年的悉心經營,深圳讀書月成為國內知名度比較高的城市文化閱讀的節慶活動。當前正值國內大力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深圳率先倡導的全民閱讀理念愈發成熟,深圳讀書月也越來越得到了國內同行的肯定和支持。著名文學評論家謝冕先生回憶他對深圳讀書月的認識時說:「深圳這座城市很年輕,年輕人讀書,有很多非常令人感動的場面,年輕的母親帶著孩子到書城,年輕的情侶們在書城裡讀書、休閒,這樣的城市氛圍讓我感覺到非常感動。在深圳我能感受到深圳的脈搏、深圳的氣息,很溫馨的氣息。我個人接觸的城市,而且從城市當中得到一種靈感和力量,這是應該感謝讀書月的。」
閱讀曾是一種孤獨的個人行為,但在深圳這座城市,在每年的11月,被以文化狂歡節的方式關懷著。深圳是因改革開放探索應運而生的新興的城市,如何讓一座新興城市以較快的方式完成文化積澱?文化積澱本質上首先是市民素質的積澱,20年前,「讀書月」這樣一種新鮮事物,由原圖書館館長劉楚才的一個提案,到市政府的積極動員,到讀書月組委會的成立,到第一屆讀書月的創辦,深圳在新世紀完成了一個小小的創舉。借改革之勇氣,又開風氣之先,這個創舉不久之後成為城市法規保障的全民活動。深圳是全國第一個為全民閱讀立法的城市。有專家認為,這種通過全民閱讀促進條例的方式,很好地保護了市民的閱讀權利。
20年來,每年11月密集的文化活動,一場接著一場,日積月累,逐漸形成一種心理和文化積澱,書香成為城市氣候,深圳成為名副其實的閱讀之城。讀書月一年一屆,猶如一年四季春去秋來,又如一個人每年新春給予自我的祝福,總會埋下一些成長的期盼。(關萬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7isHW8BMH2_cNUgmR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