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陸軍與海軍的百年恩怨:不通婚不結交,武器的螺絲都要不同

2021-01-28     枕貓

原標題:日本陸軍與海軍的百年恩怨:不通婚不結交,武器的螺絲都要不同

日本的軍事實力在二戰時為世人所熟知,反法西斯聯盟的勝利可謂是來之不易。但這這勝利的因素還有我們意想不到另一方面,日本海軍跟陸軍的矛盾在二戰上可是幫了我們的大忙。這矛盾大到什麼程度?

雙方有約定,不通婚不結交,甚至連軍隊武器所需要的螺絲零件都要求不與對方相同,他們對於對方都是眼睛裡容不下沙子的憎惡感。可是這一切對於旁人來說不是顯得很匪夷所思嗎?本來一個國家的海軍和陸軍應該是人的兩條腿,分工合作,齊力並進,然而日本這個國家的卻是兩條腿往不同的方向奔跑,邊跑還邊阻撓對方,生怕對方過得好。

日本海軍

日本海軍與陸軍矛盾的歷史由來已久

日本幕府時期,1192-1867年,日本天皇沒有實權,由武士階級掌握政治軍事大權,幕府領地占日本整個國家的領土面積的四分之一,剩下的約四分之三由諸侯占有,稱「藩國」,形成將軍是最高統治者,各藩國相對獨立且分割統治的政治體制。

在各藩國中,長州藩和薩摩藩便是日本海軍與陸軍的最早恩怨開頭。17世紀末,幕藩體制在商品經濟的影響下,開始出現危機。在幕府後期的倒幕運動中,長州藩和薩摩藩作為最突出的兩藩,結成了薩長同盟,共同討伐幕府,還政於天皇。因此在天皇掌握政權後,日本內閣的大多數成員都是來自長州藩和薩摩藩。

雖然共同效力於明治天皇,可是代表兩藩的勢力卻一直伴有摩擦。明治維新運動開始時,日本著力發展現代化的陸軍和海軍力量,長州藩由此興辦陸軍學校,其中培養的人才主要為陸軍服務,薩摩藩則專攻于海軍建設,海軍主要由薩摩藩的武士組成。

明治天皇

日本的領土面積小也意味著很多資源的匱乏,很多資源依賴進口,數量十分有限。日本要實現資源最大利用化,在造什麼方面便顯得深思熟慮,陸軍適應陸戰要求,坦克、速射化武器等武器便是他們最需要的,而海軍則離不開航母、戰列艦等叱吒海上的武器。

甲午中日戰爭前,由於政策的影響,很多東西都是以陸軍的需求為主,海軍則退而求其次。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兩方的材料需求都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對於海軍來說,在有利益衝突的時候,兩者的矛盾便會皎如日星。

甲午中日戰爭

旁人理解不了的雙方的刁難

明治維新運動善於吸收外來先進科學技術,日本的海軍便學習當時「海上霸主」稱號還未曾消散的英國的管理技術,陸軍則學習當時的另一世界強國法國,但是好巧不巧,英國的軍隊理念時「重海軍輕陸軍」,法國的則是「重陸軍輕海軍」。

這樣子,海軍和陸軍雙方的士兵就更看對方不順眼了。在言語上,給對方取小綽號;在行動上,陸軍將士絕對不會與歸屬於海軍的將士通婚,海軍那邊也亦然。這個還不算令人瞠目結舌的,他們為了自己歸屬藩的自尊心,在戰場上遇挫時,誰也不願意服軟。

在二戰時期的淞滬會戰,日本海軍陸戰隊被包圍在租界,海軍大臣請陸軍大臣幫忙,這種情況下,一般國家軍隊的做法都是援軍有難,立馬支援。而日本陸軍怎麼能放過這次讓海軍低頭恭維的機會,便對海軍說,你得先服軟,只要服軟,援兵馬上就出動援助。

無獨有偶,在日俄戰爭期間,日本陸軍幾萬人圍攻旅順港,畢竟俄國是戰鬥民族,自然久攻不下,日本陸軍的人力物力都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這時海軍表示可以給陸軍炮火支援,但寧折騰也不走輔助的陸軍「婉拒」了海軍的支援,上演了幾萬步兵大衝鋒,結果慘敗,傷亡4萬人。

日俄戰爭

在甲午中日戰爭前,日本的軍事戰略形成的是陸軍為主,海軍為輔的局面,但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日本海軍力挽狂瀾,大敗了當時號稱亞洲第一海軍的北洋水軍,日本海軍的地位得到重新審閱,日本當局者將「陸主海輔」逐漸變為了「陸海對等」。

日俄戰爭中,日本陸軍沒有戰艦大炮的支援,弄得自己狼狽不堪,讓他們漸漸知道海軍的重要性,可是人家並不可能向日本海軍低頭,那就自己造一個!於是,陸軍造起了航母,海軍造起了坦克。但是,對於對方來說,他們想幹什麼都不關自己的事兒,他們各自的技術是絕對保密和絕對封鎖,是絕不會互相公開分享的。

在二戰期間,日本陸軍建造了四艘航母,可是由於粗糙的技術,航母根本無法使用。海軍也是魯衛之政,自己搞了一批坦克,由於沒有陸軍技術指導,海軍搞出來的坦克都是花架子。除了技術,連戰時截獲的情報也不會給對方分享,即使是決定成敗的情報,對方想要看的就是自己「肉中刺」的笑話。

日本陸軍

不同階級的權力爭奪

自古,權力對於當政者來說都是必爭之物,兩股不同的勢力代表著不同政見,就必然會有爭鋒相對的一天。雖然在倒幕運動時候,長州藩和薩摩藩最終的結果都是擁護天皇的,但在最初的形式上是有所不同的,長州藩為攘夷派,要求驅逐韃虜,推翻幕府。

而薩摩藩則是將軍派,主張「公武合體」,意思跟中國的「百日維新」有相同的一點,在不觸動原有的基礎上,通過改良的方式進行變革,薩摩藩的意思就是尊天皇,通過幕府進行維新變法。在後來的政局中,雙方都想把對方踢下去,主宰日本。

薩摩藩

不同的階級利益訴求不一樣,造成日本陸軍和海軍的矛盾之一就是他們出身和代表的階級不一樣。陸軍中的絕大部分將士出身於普通平民家庭,他們所代表的便是中下層階級,而海軍大部分則出身貴族和富商,代表的是權貴階級。

中下階層的認為時代變了,普通人能掌握最高權力,身份地位也自然高出於任何階層。權貴階層繼續延續著王公貴族該有的高貴,骨子裡的階級觀念改不了,導致雙方誰也看不慣誰,兩藩都認為自己是日本的主力階層。

在戰爭中,海軍和陸軍的伙食差別是一道鴻溝,誇張一點來說,一個是酒樓菜,一個是家常菜。因此海軍的船上餐廳門口甚至寫上「陸軍和狗不能進入」。陸軍作為「回報」,有一次海軍航母的飛行員因為油料用完,迫不得已跟陸軍請求能迫降陸軍機場,結果被陸軍拒絕,說「你敢下來,我就敢打,死哪也別死陸軍門口」。

日本海軍

歷史為鏡,正戴衣冠

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便是把軍權掌握在手裡,隨著全球化和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發展現代化的軍事力量也需要我們不斷堅持。領土主權的捍衛必不可少的關鍵支撐是我們的海軍力量,2012年,遼寧航空母艦是我國第一艘服役的航空母艦,它是老一輩的工作者心心念念的「吒兒」。

它帶著中國登上了世界海上軍事力量競爭的舞台,海軍力量是我們國家在國際上擁有更多話語權和震懾力的強大後盾。

中國軍隊應該秉持著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內鬥是比外敵可怕一千倍一萬倍的,關鍵時刻應該齊心協力抗禦外敵,日本陸軍和海軍的矛盾便是我們的反面教材。良性競爭必不可少,在競爭中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實力。日本的軍事實力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即使隊內互毆,但兩者之間也存在著一比高下的競爭,在這過程中也不斷增加了日本的國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l-RXHcB9EJ7ZLmJKYG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