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雨生點評
轉眼2019已經過去,我們迎來了嶄新的2020年。展望未來,臨床醫學也將與其它行業一樣在科技革命的推動下面臨巨大的轉型壓力。現代醫學模式在經歷機械唯物論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以及當下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正在向「4P」醫學模式轉型。所謂4P指的是:預防性(Preemptive)、預測性(Predictive)、個體化(Personalized)和參與性(participatory);「4P」醫學模式強調的是以預防性和預測性為目的,同時要兼顧個體的生活環境、身體體質、性格等特殊特徵及個體對健康的主要參與性等,故「4P」醫學更強調個體的特異性。
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和疾病譜的變化,當下主流的以化驗檢查來確定疾病診治的生物醫學模式已無法滿足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需求。在現代社會,隨著民眾自我意識和健康理念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患者從被動由醫生來決定如何進行治療的角色中跳出來,主動地參與到對自身的健康管理中。這種參與性不只是鼓勵患者在疾病診療過程中增加與醫生的互動性、提高用藥依從性等,更多的是在提高全人群的健康管理理念。所以,健康已不只是個技術問題,而且是個倫理問題和社會問題了,它涉及到社會公平,這就是當下提倡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未來的十年,人們的健康需求也日益多樣化,已不再僅僅滿足於對疾病的防治,而是積極地要求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還要求和諧的人際關係和社會心理氛圍。而且層出不窮的新技術將促進當下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加速向「4P」醫學模式轉型。由此也要求廣大醫務工作者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拓寬自己的視野及對疾病的認知深度,重視疾病及患者之間生物學診斷模式以外的因素的影響(心理-社會模式),跟上4P醫學模式轉換的步伐。未來醫學更強調以人為主體,強調人的主動性,將有很多新型技術可以讓疾病個體化診療的實現成為可能,讓我們拭目待。。。。。
藥明康德AI/報道
聖誕一到意味著年末的來臨,還有不到一周,2020就要來了。這一年中,在人工智慧、機器人、3D列印、5G技術等新興專業技術的推動下,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著醫療領域。在今天這篇文章中,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將結合公開資料,與讀者分享在2020年值得期待、關注的醫療領域新技術。
人工智慧技術
目前來說,在醫療保健領域,沒有什麼比人工智慧更令人興奮的了,圍繞著醫療行業的巨大增長,AI無疑正處在「最好的時代」。到2021年,人工智慧在醫療行業的應用預計將以每年40%的速度快速增長,其投入也從2014年的約6億美元增至66億美元。
相較於傳統醫學治療方式,人工智慧的出現則提供了全新的方法來進行疾病診斷、創建治療方案、提高醫學研究和臨床試驗的效率、規範醫生對各類先進醫療系統的操作,同時在靶點分析以及化合物少選方面AI也有相當亮眼的成績。據麥肯錫(McKinsey)報告,依靠大數據以及人工智慧來處理大量醫療數據,每年可以為醫療以及製藥行業節省將近1000億美元。
醫療環境機器人技術
你能把自己的生命託付給機器人嗎?在醫療環境,顯然是可以的。類似於達文西機器人這樣的手術系統可以在手術環境中幫助外科醫生,它是目前全球最成功及應用最廣泛的手術機器人,廣泛用於普外科、泌尿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婦科、五官科、小兒外科等。
2030年醫療機器人市場預計將達200億美元,並將用於執行更多領域的任務。未來這類機器人將走出手術室、走出醫院,深入一些農村及偏遠地區,從目前的技術來看,醫療機器人已經實現了遠程醫療、藥物分揀、病房消毒、輔助患者康復、打造自動化實驗室、包裝醫療設備的可能。
除了這些笨重的「大傢伙」,醫療機器人還有一部分十分輕巧。這類微型機器人(Micro Robot),由於其輕巧的特點,它們可以將藥物輸送至人體內特定部位,比如對腫瘤進行放射治療或者深入治癒細菌感染等。
當然還有一些應用於日常護理的醫療機器人,它們能為患者在非醫院環境提供健康支持,並提醒患者及其家人每天進行生命體徵檢查。對於一些行動不便或是病重的患者來說,這種護理機器人還能提供家屬通知的服務
計算機視覺技術
計算機視覺技術(CV)在醫療影像輔助診斷方面有著廣泛應用。由於90%的醫療數據都是基於圖像的,因此醫學中的計算機視覺有很多用途。從啟用新的醫療診斷方法到分析X射線,乳房X光檢查和其他掃描,以及監測患者以更早發現問題並協助手術,醫療影像數據是醫療數據的重要組成部分,CV模型能夠通過快速準確地標記特定異常結構來提高圖像分析的效率。提高圖像分析效率,可讓放射學家騰出更多的時間聚焦在需要更多解讀或判斷的內容審閱上,從而有望緩解放射科醫生供給缺口問題。
CV應用於神經系統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影像診斷,已取得不錯的成績,未來基於它還可以幫助醫生準確了解女性分娩期間的失血情況,以便對產婦進行更好地護理,從而避免因產後大出血造成的不可逆後果。
可穿戴監測技術
可穿戴技術已經較好的融入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Apple Watch系列、fitbit智能手環、小米手環等都是大家可以輕鬆獲得的,並且也被視為監測日常健康的主流設備。由於其低成本,便於攜帶管理,可監測心率、血壓、檢測房顫並向醫生髮送報告、追蹤體溫等,約有80%的人願意使用這項技術。從這點來看,未來這些可穿戴設備用於醫療保健依然有著巨大機會。
類似於歐姆龍公司的Evolv監測設備已成為血壓監測設備的新標準。與一般腕戴式的手錶不同,該設備需佩戴在上臂,傳統血壓儀的組成部件被集成到一體式設備上,更沒有累贅的線。Evolv這樣的設備不僅可用性高,因為其可移動的特質,人們因此也可以隨時隨地監測血壓狀況,所有的監測數據會配套的應用程式同步,醫生通過應用程式也可通過這些數據反饋對患者進行很好的管理。
基因組學
基因組學使疾病預測、診斷和治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精確和個性化成。基因組學研究個體的複雜生物學細節,並將其用於有效診斷和量身定製的治療。
人工智慧的加持,則進一步幫助基因組學產生更精準的治療結果。計算機能對引起疾病的基因和基因突變進行詳細的檢查,這幫助醫生以及生物學家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發生的過程,追根溯源地制定精準治療,直至根除。目前,科學家們正針對移植排斥反應、囊性纖維病以及癌症等多領域展開大量研究,以確定如何通過個性化藥物組合來最終治療這些疾病。
3D列印技術
3D列印為醫療行業創造了巨大機會。根據市場研究公司SmarTech Analysis的一份報告稱,醫療3D列印的市場價值估計為12.5億美元;到2027年,其市值將增至60.8億美元。很明顯,3D列印在醫療領域的潛力是巨大的。
外科領域,醫生可以使用3D列印技術還原人類器官,從而減少目前器官移植手術所面對的器官短缺問題。不僅人的器官可以列印,許多醫療儀器設備也可以3D列印,當然還有我們熟知的牙科領域,是3D列印目前相對來說落地以及發展最為成熟的領域了。曾經那些因各種原因導致殘疾的患者,現在也可以憑藉3D列印擁有更舒適、更符合人體工學的假肢。
擴展現實技術
未來,人類的交互方式將由2D交互向更具效率的3D交互轉變。3D視覺交互系統則取決於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和混合現實(MR)的發展,這些技術統稱為擴展現實(XR)。
虛擬現實能幫助視力障礙、抑鬱症、癌症和自閉症患者;增強現實技術可以幫助醫生進行腦部手術和血管重建;在混合現實中,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完美交織,因此它也承擔起了一部分醫生教育的職能,並可以幫助患者了解他們的病情或治療計劃。
到2025年,全球XR技術在醫療保健領域的市值預計將達到51億美元,這得益於醫療衛生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疊代和以及各方投資注入。醫生未來會越來越多地利用XR來進行醫療程序控制,醫院方也在利用它來簡化醫療流程和改善醫療保健制度,可以說從患者護理和外科成像再到醫生培養,XR技術都將會有不俗的表現。
數字孿生的力量
數字孿生(Digital Twins)在醫療行業中扮演著實體對象或服務的「數字複製品」角色,它能夠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來測試相關係統的性能。從實際應用來說,它可幫助醫生了解手術成功的可能性,幫助做出治療決定,並管理慢性疾病。此前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就針對機器學習平台基於阿爾茨海默病(AD)疾病模型成功創建數字孿生進行過相關報道。
通過數字孿生,醫生可以通過有效的、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來改善其就醫體驗。就目前來看,數字雙孿生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仍處於初級階段,不過其潛力巨大。
5G「超快速」治療
隨著更快的下載和上傳速度以及更廣的覆蓋範圍,5G必然會給我們當前的醫療保健場景帶來變化。今年,全球首例5G遠程外科手術測試在福建成功完成,醫生通過5G技術實時傳輸手術操作信號,遠程控制50公里外的機器人,對實驗動物實施肝小葉切除。手術的順利實施,為今後5G遠程外科手術的臨床應用奠定了基礎。
5G技術將使大型影像文件的傳輸成為可能,以便專家可以對護理進行審查並提供建議。預計它將在以下4個領域展開應用:遠程醫療、數據挖掘、智能終端以及快速急救。
5G技術將帶來網絡層的全面提升,這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醫療實時性、高效性以及穩定性的需求。,軟硬體智能產品功能將得到進一步的延伸,可對醫療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從而更好地進行決策,合理分配醫療資源。諸如手環這種智能終端將形成整套系統,醫生可對系統內醫療數據進行收集和積累,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從而實現連續和精準的檢測。還有就是在爭分奪秒的急救工作中,5G毫秒級的低時延優勢能夠更好保障醫院快速做好接待患者的準備,患者到達醫院後便可快速進入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