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打羽毛球,眼明才能手快,要重視技術動作與視野的關係

2020-03-16     羽毛球技術圈

打羽毛球,眼明,才能手快,李在福教練一直比較重視技術動作與視野的關係,他認為這兩者如果有衝突,如正手擊球左手臂遮擋視線、反手高遠球過度背網等,要修改技術動作,來確保有一個較完整的視野,他還建議用「眼法」來判定羽毛球選手的「級位」:初學者,在他們擊球時,他們的眼睛是盯著球的,沒有看到對手場地、對手位置,水平高一點的選手,在擊球的時候,他們可以觀察到對手、球網和場地;所以,他們就能擊球更準確,再高水平的選手,國際水平的選手,他們可以看清球和對手,並能看清對手在想什麼。


一、發球時看哪裡?

在羽毛球比賽中,發球是唯一的一項不受對方擊球方式限制的技術,你可以根據對方的站位、反擊能力、回擊球的路線和當時的思想狀態等因素,隨心所欲地有目的、有意識地選擇你發球的方式,充分實施你發球的權力,根據當時終止球距離的遠近,大約有數十秒的時間,可以用來思考你的發球,其思路大致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慮:

1. 迅速回顧上一回合中戰術運用適宜或不恰當的地方,並決定下一回合的戰術。

2. 觀察(瞅)對手當時的心態,並以此來調整發球節奏和變換髮球的速度。

3. 回顧近幾次發球主動和被動的情形,選擇對手意想不到的發球方式。

配圖:林丹突發後場球:

4. 考慮當時對手可能採取的接發球策略,並預先策劃應付對手的第三拍。

配圖:看林丹發球後的第三拍意識:

5. 不把直接得分的希望放在發球上,只要考慮準確地將球發到對方場區。

6. 根據以上幾方面的情況有意識地有目的地發球。

二、接發球時看哪裡?

接發球時,必須沉住氣,積極主動地、有針對性地接發球,避免無準備無意識地被對方牽頭鼻子走路,要學會利用短暫的撿球空閒時間,來思考如何高效地接發球,其途徑有以下幾方面:

1.明了當時場上的局勢,從對手的身體姿勢和表情等方面來觀察判斷對手心態。

配圖:李宗偉接發球時的專注表情:

2.思考上一回合中雙方戰術的長處和短處。

3.回顧對手近幾次發球戰術意圖。

4.判斷對手可能採取的發球策略。

5.根據以上幾方面的情況,做出有意識、有目的地接發球準備,雙打接發球,眼睛盯(凝視)著發球者的拍面,當你判斷對方發小球時,右腳發力蹬,拍子直接擊向球 。

三、擊球後看哪裡?

當你擊球完畢後,你的眼睛要看著對手,不需要看球,因為當你擊球後,球離開拍子那一瞬間,無論你的球打的好不好,你已經無法再控制球了,你需要做的事是立刻忘記這個球,需要注意的是對手,要看對手跑到哪裡,對手擊球時腳的位置會告訴你,你的球是否到位,對手是否主動還是被動,根據對手的擊球準備狀態,來調整自己。

四、 腳步移動時,視線可否離開羽毛球?

如果視線離開羽毛球,可以使移動動作加快就可行,通過對方擊球位置、姿勢,以及拍面方向,在擊球瞬間,大體可以判斷出來球的路線(快球另當別論),如果是滯空時間較長的擊球,即使不那麼一起凝視來球,也能對應,所以不必視線一直跟著球,應當把對方場地當做一個螢幕,視野放得更廣一些。

五、接球時看哪裡?

當對手擊球完畢後,你的眼睛要更多地盯住來球,盯住來球,保證自己移動到位,有好的擊球點。只有移動到位,才有時間保證更多的球路,也才有可能觀察到對手的位置。

六、接殺時看哪裡?

預測就是對於自己有意圖的擊球,從對方的返球姿勢來判斷其球種及路線,以便迅速應對,這種預測、判斷的依據是什麼呢?對方的視線?不行,那太難了,是身體的方向嗎?可是身體面向正面照樣可以擊出對角線球。一般來說,最有力的判斷依據,是對方從肘臂到拍的瞬間動作,比如說扣殺球,擊對角線扣球時,在擊球瞬間,為了強有力地轉動手腕,而一瞬間拍面張開,看清這一點就能預測準確,在平日的練習時,請高水平的人出各種各樣的球,及不同的路線,培養自己的預測能力,另外,有威力的扣球了人的反應時間限度,就像足球的點球,可以賭一下對方來球是左或右,或能猜中而接起球就是幸運。

七、反手高球看哪裡?

隨著水平的提高,要對對手的場地位置有感知,反手擊球時,為了能做到這一點,眼睛要看向身側,很多人完全轉身向後,這樣擊球(背向球網),結果就是眼睛看向後面,向反方向擊球,他們的擊球是一種猜測,比較合理的做法是,不要立刻轉體奔向來球,而是先向後移動,使球在身側,第一:有個比較好的視野,第二:有個比較好的擊球空間來利用我的手臂球拍。

配圖:不能完全背轉身:

配圖:林丹側身反手高遠球後瞬間將視野收回:

八、邊界球看哪裡?

這是一個判斷(目測)邊角線球是界內還是界外的話題,首先,前提是平常就記住場地的面積、邊線位置以及和擊球之間的關係。對方在某一位置,以某一強度擊來球就是場內;另一種飛行路線,就是場外,用自身的經驗,確立起判斷的尺度。


這種尺度,隨著自己的身體狀況或體育館的狀況,會有一些差異,雙打時守衛範圍小,可以相互提醒對方;單打時,判斷的偏差是一大問題,那麼怎麼解決呢?原則上,在對是否界內或界外的很微妙的來球,即使是界外的球,也要反擊回去,左右側的來球相對比較容易判斷,後側的球是上下的位置很難判斷,與其花精力在這方面,不如對於場地周圍 10厘米範圍的球,都接擊,因為猶豫不決而事後後悔,不如乾脆選擇擊球,假設球是界內,若是扣球沒有接到還情有可原,若是高遠球沒有接到,就會非常遺憾,「哎呀,本來很容易可以接到的球卻沒有去擊……」就很還是滋味了。

經常越是進展不順的時候,越是消極,越是不知不覺地常常判斷為界外,不知不覺地常常判斷為界外,而實際上卻偏偏是界內,或者腿腳感到疲勞時,越覺得場地過大,越是這樣的時候,越要杜絕有消極的想法,即使看上去這球似乎像是界外的球,也要擊回,在判斷尺度的精確度失靈時,只好用自己的腳步來彌補了,積極地擊球。

配圖:林丹15比19落後時,判斷為界外,丟一分:

配圖:李宗偉9比17落後時,判斷為界外,丟一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R1E5XABgx9BqZZImC0q.html